桉树杂种无性系纸浆材性状的遗传与环境效应研究
【摘要】:桉树是世界性的重要纸浆原料树种,杂交育种、以无性系形式推广是桉树纸浆材育种的重要特点。但目前桉树杂交种、无性系的纸浆材重要性状的遗传效应、环境效应、基因型与环境的交互作用特点等系统研究较少。本研究以20个我国主要栽培及新选育桉树优良无性系为材料(无性系来自6个不同的种或杂交种),通过在4-5个地点近伐龄(5.5年)的数据,对其生长、材性、纸浆性能等进行了较全面、系统的研究,期望为今后的桉树良种选育和推广应用提供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所研究无性系的纸浆材重要性状在种间(杂交种间)、杂交组合间、组合内个体间均存在显著的遗传变异。其中无性系生长性状的差异幅度(250%)大于木材质量和浆纸性能性状(20%),虽然生长性状的无性系重复力(30%-45%)低于木材质量性状(70%-85%),但生长性状可能获得的遗传增益显著高于木材质量性状。
生长性状、木材质量性状的地点间差异均极显著,但生长性状在地点间的变异(35%)显著高于木材质量性状(4%);木材的主要化学成分、浆纸强度性状等的地点间变异很小(1%-4%),未达到显著水平。纸浆材性状与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发现,年均气温、年降雨量、土壤有机质含量是影响桉树品种生长的主要因素,土壤粒度显著影响树皮厚度、木材抽出物含量。
生长性状、木材密度的G×E交互作用显著,纤维质量性状的G×E互作不显著;显著的G×E交互作用主要发生在杂交种水平,而在树种内的杂交组合、杂交组合内的无性系等水平的G×E交互作用均不显著。
研究结果表明,20个桉树优良无性系均有较高的生产力,与目前生产上广泛推广的无性系相比,新选育的无性系表现优良,其中2个最优无性系材积和干物质量的增益可达60%以上。值得注意的是, G×E交互作用可能导致各性状遗传增益的损失(在所试验的4个地点材积产量的增益损失约4.0%)。
通过本研究使我们认识到,桉树纸浆材改良应注重杂交亲本(种)的选择,同时进行杂交种内的组合选择(在种内选择适合的个体作亲本),然后再在优良组合中选择最优良个体(无性系);改良的重点应在生长性状,然后兼顾木材质量性状等;应根据不同环境特点,选定其优良无性系,以避免G×E交互作用导致的增益损失。
|
|
|
|
1 |
刘昭息,孙海菁,吕本树,姜景民,徐有明;火炬松种源遗传变异研究及纸浆材优良种源评选 Ⅱ.间接选择和指数选择[J];林业科学研究;1997年04期 |
2 |
苌姗姗;刘元;胡进波;吴义强;朱林峰;;人工林尾巨桉株内、株间纤维形态变异的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07年05期 |
3 |
罗建中;;桉树纸浆材良种的选择[J];广西林业科学;2006年04期 |
4 |
陈婷,温远光,孙永萍,梁宏温;连栽桉树人工林生物量和生产力的初步研究[J];广西林业科学;2005年01期 |
5 |
陈养根;尾巨桉引种造林与施肥试验[J];防护林科技;2005年05期 |
6 |
苌姗姗;胡进波;刘元;;尾巨桉木材物理力学性质的主成分分析[J];林业科技开发;2006年02期 |
7 |
甘国勇;;龙海九龙岭林场不同采伐迹地尾巨桉造林效果比较[J];福建热作科技;2010年03期 |
8 |
龙光生,李午平,唐效蓉;马尾松纸浆材密生型家系的选择[J];中南林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
9 |
刘德朝;尾巨桉扦插繁殖技术研究[J];防护林科技;2005年06期 |
10 |
丁文;;污泥营养基质对尾巨桉苗木生长的影响[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12期 |
11 |
李本贵;彭万喜;乔建政;张仲凤;吴义强;;循环解吸-吸湿处理对尾巨桉胀缩性的影响[J];木材工业;2007年05期 |
12 |
刘奕清;陈泽雄;杨婉晴;;高温和干旱胁迫对尾巨桉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J];园艺学报;2008年05期 |
13 |
陈乃明;邓拥军;房桂干;韩善明;焦健;;尾巨桉与马占相思木材P-RC APMP工艺制浆性能比较[J];桉树科技;2008年01期 |
14 |
张艳芬;张文革;周军;;尾巨桉在三峡库区的利用价值和丰产栽培技术[J];四川林勘设计;2009年01期 |
15 |
崔涛;刘志勇;;重庆市万州区1年生尾巨桉生长情况调查[J];北京农业;2011年03期 |
16 |
刘奕清,王大平,熊运海;尾巨桉的离体培养和快速繁殖[J];园艺学报;2005年04期 |
17 |
李昌荣;项东云;周国福;申文辉;;栽培密度与施肥对尾巨桉中大径材生长的影响[J];广西林业科学;2007年01期 |
18 |
杨时桐;;尾巨桉扦插移植育苗技术[J];福建林业科技;2008年02期 |
19 |
张艳芬;李荔;张文革;杨平;詹前福;;三峡库区尾巨桉适生海拔试验研究[J];陕西林业科技;2009年02期 |
20 |
吕祥涛;;尾巨桉人工林土壤物理性质变化的研究[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11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