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钟山风景区次生栎林土壤水分特征研究

余蔚青  
【摘要】:本文以紫金山次生栎林林下黄棕壤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土壤物理性质及主要水文过程,并分析土壤含水量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如下: (1)试验地内土壤石砾含量占79.49%,并且由土壤表层往土壤深层石砾含量总体是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而砂粒、粉粒和粘粒含量由表入深均呈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 (2)试验地土壤容重均值约为1.47g/cm~3,毛管持水量大约为23.51%,最大持水量约为26.65%;土壤毛管孔隙度为35.36%,非毛管孔隙度为4.85%,总孔隙度为40.21%。除土壤容重随土层加深逐步增加外,其他各项指标均逐渐减小。 (3)土壤最大持水量与土壤粉粒含量呈极显著相关,相关系数为0.976;与土壤粘粒含量呈显著相关,相关系数为0.947;与土壤容重表现出负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943。 (4)试验地表层土壤渗透速率远远大于下层土壤,并显示出从上向下逐层递减的关系。并且,高大乔木林下的土壤入渗速率大于灌木周边土壤的入渗速率。土壤初渗速率与土壤粉粒含量、总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呈现出极显著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768、0.760和0.669;而土壤稳渗速率则与土壤非毛管孔隙度呈极显著相关,相关系数为0.733。 (5)土壤月平均含水量最大值出现在8月,最小值出现在4月。土壤含水量的变化规律与降水量的变化成正比。当降水量陡增时,各土层表现出的上升趋势大致为:由表土向下,土壤含水量的增量逐渐减少。在垂直方向上,每个月土壤含水量最高的值都出现土壤表层,随土壤深度增大,土壤含水量分布呈现出波浪变化的趋势。 (6)土壤含水量受降水量和气温的共同影响,运用线性拟合得出结论,降水量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明显大于气温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且两者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共同表现出拮抗作用,进而导致土壤含水量极值的出现。 (7)通过对降水后产生的地表径流及壤中流的定量分析研究,表明麻栎林下土壤的径流量与降水量的呈极显著的相关性,并且随着土层加深,降水量对壤中流的影响呈上升趋势。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上海市农科院土保所治水改土课题组;;麦田不同开沟方式的排水效果[J];上海农业科技;1977年19期
2 杜永祥;黄芪栽种产生”鸡爪芪”原因探讨[J];中药材;1980年02期
3 陶汉之;;茶树的水势和灌溉的生理指标[J];中国茶叶;1980年04期
4 白守信,张遂申,梁仰止;春小麦品种的抗旱性比较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1981年02期
5 吴元福;;谈谈棉田灌溉的时机[J];农业科技通讯;1982年06期
6 G.S.Mudahar;于风义;;一种同时测量土壤密度和含水量的新方法[J];核农学通报;1987年02期
7 蒲庸昌;韩天宝;徐昂阿巴斯尔;;半干旱地区固定沙地造林整地技术的探讨[J];内蒙古林业科技;1987年02期
8 朱大权,张文群,商铁兰,蒋光润;甘肃省定西地区土壤光谱特征分析[J];土壤肥料;1991年06期
9 刘向东;吴钦孝;赵鸿雁;;黄土丘陵区油松人工林地土壤水分特征的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1991年02期
10 穆兴民;陈国良;郭宝安;赵克学;;宁南黄土丘陵区荒坡地土壤水分分布与运行特征[J];水土保持研究;1992年02期
11 郑方强,范永贵,冯居贤;土壤含水量对大黑鳃金龟生殖的影响[J];昆虫知识;1996年03期
12 吴孔明;郭予元;;土壤含水量对不同地理种群棉铃虫羽化及抗寒能力的影响[J];植物保护学报;1997年02期
13 姚奎元,孟宪钺,刘淑梅;天津市农田土壤水分监测预报研究[J];华北农学报;1998年01期
14 何念鹏,周道玮,吴泠;极端干旱干扰下松嫩草原土壤含水量与植物的反映[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1年03期
15 韩蕊莲,侯庆春;延安试区刺槐林地在不同立地条件下土壤水分变化规律[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16 李林锋;土壤含水量对桉树幼苗生长及生物量分配的影响[J];湛江海洋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17 左玉萍,贾志宽;土壤含水量对秸秆分解的影响及动态变化[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5期
18 任印军,陈若礼,张存岭,纪永民,刘慧明;降水量对夏大豆生长发育的影响[J];安徽农学通报;2005年04期
19 李玉强;赵哈林;赵学勇;张铜会;移小勇;;土壤温度和水分对不同类型沙丘土壤呼吸的影响[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6年03期
20 赵燕东;白陈祥;匡秋明;张军;Paul Wolfgang;;土壤水分传感器实用性能对比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牟伶俐;闫娜娜;吴炳方;;旱情遥感监测方法与系统开发[A];中国数字农业与农村信息化学术研究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王静;宝音陶格涛;;羊草草原不同退化阶段群落蒸散量比较[A];第二届上海市植物生理学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3 赵雨森;孟琳;辛颖;;植物沙障对土壤水分的影响[A];中国首届沙产业高峰论坛文集[C];2008年
4 刘苑秋;杜志勇;郭圣茂;王红胜;;退化红壤重建森林土壤水分动态规律研究[A];第五届中国青年生态学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杨云贵;寇建村;赵昆;;土壤含水量对草坪草出苗和早期生长的影响[A];草坪与地被科学进展论文汇编[C];2006年
6 顾静;;西安地区麦地不同降水年份土壤含水量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7 韩雄;王珍;赵萌莉;珊丹;王忠武;韩国栋;;增温对短花针茅荒漠草原水分及其利用效率影响的研究[A];农区草业论坛论文集[C];2008年
8 沈铁元;崔春光;宋星原;张利平;殷志远;彭涛;;降雨入渗过程的一维数值模拟[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山洪灾害监测、预报和评估”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9 刘松涛;王汉民;曹雯梅;马丽;房卫平;;保水剂对土壤和棉花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A];中国棉花学会2006年年会暨第七次代表大会论文汇编[C];2006年
10 党修伍;周景春;张永芹;孔妲;张存岭;陈若礼;;0-50cm土壤水分变化规律分析[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生态气象业务建设与农业气象灾害预警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长明;基于耗水特征的农林复合模式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2 李洁;晋西黄土果农复合系统苹果树耗水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3 德永军;中间锦鸡儿带状林地根系和土壤水分特征及抗旱性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9年
4 王金艳;沙尘模式优化与东亚沙尘天气量化分级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5 杨贵羽;土壤水变动下冬小麦根、冠生长动态模型的建立及根、冠动态特性分析[D];中国农业大学;2003年
6 陈祯;基于近红外光谱分析的土壤水分信息的提取与处理[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7 王辉;玛曲高寒草甸沙化特征及沙化驱动机制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8 金鑫;黄河中游分布式水沙耦合模型研究[D];河海大学;2007年
9 牛俊杰;太原及其周边地区人工植被土壤水环境与植被建设[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10 杨立成;北京城市绿地复合系统植物耗水规律及灌溉模型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余蔚青;钟山风景区次生栎林土壤水分特征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2年
2 灵灵;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水分特征及物理性状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1年
3 王维勇;鄂东南花岗岩崩岗区土壤水分特征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2年
4 周宏民;西北旱区葡萄园土壤水分特征参数、水盐及蒸散发的空间变异性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5 温存;宁夏盐池沙地主要植物群落土壤水分动态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6 毛星;应用低频微波波段GPR测量土壤含水量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7 姜艳娟;大青山前山山区几种针阔叶树种光合特征对土壤水分胁迫的响应[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0年
8 赵萍;宁夏毛乌素沙地SPAC系统中水分运移特征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4年
9 赵奎;盐池沙地两种主要造林树种耗水特性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9年
10 马维伟;兰州北山侧柏人工林地土壤水分物理特征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西瓜巧施肥[N];湖北科技报;2006年
2 本报记者 吴晓燕 李夏;“这下就可以安心春播了”[N];农民日报;2009年
3 ;白扁豆生产操作规范(中)[N];东方城乡报;2007年
4 本报记者 赵新颜;守护那片生命的绿色[N];新乡日报;2009年
5 马君岭;棚内湿度过大怎么办[N];辽源日报;2005年
6 记者 赵京红;全市抗旱冬浇全面展开[N];临汾日报;2008年
7 本报记者 庄俊康 通讯员 何凯华;“十年九旱”下的新突围[N];甘肃经济日报;2009年
8 记者 刘凯;挖掘灌溉潜力 打赢抗旱战役[N];运城日报;2009年
9 宝鸡市农科所 武世信 任雅琴 张慧成 罗全伟;小麦冬灌刻不容缓[N];陕西科技报;2009年
10 本报记者 王拉田;灌溉小麦要科学[N];宝鸡日报;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