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马尾松组织培养的研究

张宇  
【摘要】: 以广东信宜、广西桐棉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优良种源成熟合子胚为起始外植体,研究了马尾松在组织培养条件下,不定芽的诱导、分化、伸长及生根。结果表明:不定芽诱导分化的最佳培养基为DCR+0.5mg/L 6-BA+0.05mg/L NAA,分化频率可达100%;接种3-4周后将已形成不定芽原基的合子胚转入不定芽分化培养基中,2周后可分化出大量不定芽丛;之后继代于不添加任何激素的GD基本培养基中,芽伸长效果较好;生根培养基为1/2GD+2mg/L IBA+0.05mg/L BA,生根率达78.8%。不定芽一般在生根培养基中培养4-6周后可形成根,在根长达1-2cm时打开培养瓶封口膜炼苗3-5天后即可进行移栽。 研究观察表明,以马尾松成熟合子胚为外植体,诱导的不定芽原基形成一般发生在萌发的子叶或靠近子叶的上胚轴处。培养基中配合使用生长素较单一使用细胞分裂素的诱导效果更为理想,且BA与NAA组合效果略好于BA与IBA的组合,生长素(NAA,IBA)浓度在0.05-0.1mg/L之间为宜。实验证明,不定芽原基的诱导完成后,及时转入降低激素浓度的分化培养基中,是分化产生大量高质量不定芽的必要条件。 本研究还以马尾松成熟合子胚育出的无菌小苗为外植体建立针叶基潜伏芽的诱导增殖和试管无性系。马尾松无菌小苗针叶束基部潜伏芽诱导中细胞分裂素的作用效果以KT为佳。最佳诱导培养基为DCR或GD+KT1mg/L+IBA0.2mg/L,潜伏芽分化率分别为95.7和94.5%。经伸长培养后小苗的诱导生根与移栽同诱导不定芽分化生根过程类似。 体细胞胚胎发生研究中,诱导马尾松合子胚脱分化形成白色粘性愈伤比较容易,且一定激素浓度范围之内的培养基之间并无明显差别。而在以后的生长和保持过程中,2,4-D浓度偏低的组合愈伤组织相对生长状态较好且保持时间较长,而且1<生长素:细胞分裂素<3的组合对愈伤组织的保持和增殖比较合适。所以笔者认为在马尾松成熟合子胚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及保持中,生长素(2,4-D、NAA)的浓度在0.5-2mg/L之间,且将生长素与细胞分裂素(BA、KT)配合的比例保持在1-3之间效果较好。如何促进胚性愈伤组织的分化及体细胞胚的萌发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上述研究为马尾松优良无性系的快速繁殖、以及发展马尾松的体细胞胚胎发生诱导技术,进而开展遗传转化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杨光登;广西马尾松优良种源的现状及其保护发展策略探讨[J];广西林业科学;1995年03期
2 彭少麟;鼎湖山人工马尾松第1代与自然更新代生长动态比较[J];应用生态学报;1995年01期
3 胡炳堂,洪顺山,关志山,蔡宏明,封剑文;马尾松造林施肥两年生长反应[J];林业科学研究;1996年02期
4 蒙福祥,韦永忠,梁瑞龙;马尾松间伐试验初报[J];广西林业科学;1996年01期
5 范小红,徐东;马尾松和杉木生长过程经营密度研究[J];四川林业科技;1996年01期
6 季孔庶;马尾松种源针叶内痕量元素数量变异与生长相关性[J];浙江林学院学报;1997年03期
7 杨章旗;广西马尾松遗传改良的问题与对策[J];广西科学院学报;1999年02期
8 郑瑞钰,林景路,林瑞荣,程宏星;马尾松人工林不同栽培技术研究[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1999年01期
9 何庭贵;绥宁县马尾松产业化建设成效显著[J];湖南林业;2000年06期
10 秦国峰,黄辉;马尾松嫁接后的保湿与修剪[J];林业科学研究;1989年02期
11 杨光登;林业部“八五”马尾松良种推广项目造林任务已顺利完成[J];广西林业;1994年05期
12 廖世禄;马尾松夏季育苗方法[J];广西林业;1994年06期
13 陈新兴;马尾松壮苗高产配套技术优化研究[J];福建林学院学报;1995年04期
14 何纪星,朱守谦,甘月红;马尾松净光合速率初步研究[J];林业科学;1995年02期
15 秦国峰,周志春,李光荣,黄光霖,陈炳星,林尧珂;马尾松造纸材最优产地的确定[J];林业科学研究;1995年03期
16 秦国峰,周志春,李光荣,黄光霖,陈炳星,程传演;马尾松造纸材的变异、遗传和选择育种策略[J];林业科学研究;1995年05期
17 柳若安,刘厚田;酸度和铝对马尾松生长的影响[J];植物学报;1995年02期
18 林华,周东雄,连标勇;提高马尾松穗条质量的试验[J];福建林业科技;1995年02期
19 黄付平,蔡灿星,黎向东;马尾松叶、根等浸提液对其种子发芽及苗木生长的影响[J];广西农业生物科学;1995年01期
20 涂宏章;豆科乔灌改造“老头松”的试验研究[J];中国水土保持;1996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孜昌;Gerd hause;邓伦秀;王宏艳;刘开跃;任志得;徐涵;;多球果型马尾松形态及生殖生物学特征研究[A];2004中国科协学术年会第十一分会场论文集[C];2004年
2 罗正均;杨德敏;张宏;陈松;游林;戴军;;马尾松腮扁叶蜂幼虫的发育及防治研究[A];重庆市首届工程师大会论文集[C];2004年
3 林德喜;胡锋;;马尾松林套种不同阔叶树土壤肥力性质的分异研究[A];中国地壤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文集(面向农业与环境的土壤科学专题篇)[C];2004年
4 杨书运;张庆国;周晓飞;;高浓度CO_2对马尾松幼林光合速率的影响[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5 季孔庶;王章荣;邱进清;陈亚斌;林文奖;;马尾松纸浆材无性系选育和多地点试种[A];2004中国科协学术年会第十一分会场论文集[C];2004年
6 赵桂兰;李望丰;徐洪志;尹爱平;隋松兵;刘莉;刘艳芝;;大豆体细胞胚胎发生的组织学及转基因技术研究[A];全国作物细胞工程与分子技术育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7 詹园凤;王广东;程志英;;大蒜体细胞胚胎发生及植株再生[A];第二届全国植物组织培养、脱毒快繁及工厂化生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黄文江;刘庆忠;;果树作物叶片再生的研究进展[A];植物组织培养与脱毒快繁技术——全国植物组培、脱毒快繁及工厂化生产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9 朱根发;吕复兵;陈明莉;王碧青;;一品红体细胞胚胎发生与植株再生[A];花卉研究20年——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花卉研究所建所20周年论文选集(1984-2004)[C];2004年
10 李文安;王玉琴;傅婉华;;拐芹(Angelica polymorpha)离体条件下体细胞胚的发生[A];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第五次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199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贤军;木材微波—真空干燥特性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
2 辜夕容;外生菌根缓解铝毒性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4年
3 黄家荣;马尾松人工林生长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
4 李萍;药用松叶的品种、品质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2年
5 周国英;松乳菇菌丝纯培养及其分离物的DNA指纹研究[D];中南林学院;2002年
6 齐力旺;华北落叶松体细胞胚胎发生与遗传转化系统建立的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0年
7 顾玉红;文冠果体细胞胚胎发生及形态建军成机理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
8 郭英华;生姜原生质体培养与体细胞变异[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9 刘全校;碱法制浆黑液中木素综合利用的研究[D];天津科技大学;2001年
10 张宇;三种针叶树种遗传转化受体系统的建立及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宇;马尾松组织培养的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3年
2 王蕾;基于“3S”技术的松材线虫入侵前后马尾松林动态变化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
3 阮少宁;马尾松红心材变异类型分析及选择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4年
4 胡彦师;福建省马尾松优良种源区内再选择的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3年
5 马琼;马尾松菌根化育苗技术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4年
6 郑伟;马尾松根际线虫及生态学的初步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3年
7 滕汉书;马尾松容器育苗轻型基质筛选及指数施肥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4年
8 樊民亮;马尾松无性系种子园亲本及子代性状变异与亲本选择[D];南京林业大学;2003年
9 杨主泉;马尾松造纸原料林成熟龄的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3年
10 王爱萍;马尾松自身化感及其与伴生种之间的化感作用[D];福建农林大学;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南林;马尾松移植(上)[N];中国花卉报;2005年
2 南林;马尾松移植(下)[N];中国花卉报;2005年
3 记者 梁雅丽;一批废弃矿山起死回生[N];中国环境报;2004年
4 记者 李亚彪 郭奔胜 肖敏;建设节约型社会从回收月饼盒做起[N];新华每日电讯;2005年
5 ;趁热批发[N];科技日报;2005年
6 庞龙;南方木材市场货紧价扬[N];现代物流报;2005年
7 李亚彪 肖敏 郭奔胜;一次性消费品带来永久性危害[N];经理日报;2005年
8 黄胜章 周章师;田东写好“绿色”文章促县域经济发展[N];广西日报;2004年
9 ;卓尼历史沿革[N];民主协商报;2005年
10 黄钰财;罗应富:林海“岩洞人”[N];中国民族报;200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