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厚英相思良种选育与应用研究

李伟雄  
【摘要】: 本文通过对厚荚相思(Acacia crassicarpa A.Cunn.Ex Benth)种源试验、家系试验、无性系试验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建立种子园并进行种子质量分析,研究表明:厚荚相思的树高、胸径、材积生长性状和分枝特性,在种源间、家系间、种源内家系间(除分枝外)均存在显著的差异,对生长性状的改良,开展种源和家系的两水平选择非常有效,种源内家系间的变异是种源间变异的4.5~15倍。而分枝的选择重点应放在种源层次上,种源内家系间的变异不显著。树高、胸径、材积与分枝的优良性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状间的遗传相关显著高于表型相关;结合各性状的种源、家系、单株遗传力表明,性状选择应以分枝和胸径为主,分枝以种源或个体水平选择为佳,胸径以家系水平选择为优。来源于巴布亚新几内业西部省的种源16602、16986、16353为材积和分枝皆优,平均材积和分枝育种值分别达0.0124、0.0310。NG15646、PNG15647、PNG16598种源生长优良,但分枝特性很差。种源内家系间的材积和分枝变异较小;QLD16128和PNG17548、17552种源为分枝特性优良但生长很差,其中QLD16755的家系具有很大的材积变异,PNG16597在材积和分枝上均存在很大的变异,宜进一步选择利用。应用指数选择法与聚合育种值法进行家系优良性评价,生长和分枝综合特性优良的家系为:84、30、27、47、18、10、99、13、57、17号家系,它们的平均胸径、树高、材积和分枝分别为10.10cm、8.21m、00024m~3和0.8692,与家系总平均相比,实际增益分别为8.7%、8.2%、27.5%、1.3%,预期的遗传增益分别为4.6%、3.7%、14.8%、0.77%。候选的49个厚荚相思无性系干形和分枝差异不显著,经前期选择后得到了较好的改良。无性系间生长差异显著,总体生长明显优于前期选出的优良种源。以材积生长量大于均值25%和生长量在22.5m~3/ha(最优家系水平)标准,选出的8个厚荚相思优良无性系为90、32、41、12、101、54、和35号。利用相应的试验研究成果指导对种源、家系、无性系试验林进行去劣疏伐改造成厚荚相思种子园共35ha.2000年种子园已进入全面产种期,单株平均最高产量达1720g,单株平均种子产量485.62g,发芽率达60.8%,种子粒小而品质较高。采用以点带面,以龙洞林场为核心,向外辐射的推广机制,至2004年厚荚相思种良推广面积达36500公顷,其中广东18000公顷、广西10000 ha.、福建8000 ha.、云南500 ha.。对2年生试验林调查统计结果表明:产地种子园提供的良种平均树高5.4m,平均胸径5.2cm,生长增益均在10%以上(引种试验林改造母树林提供的种子对比的结果);家系种子园提供的良种平均树高6.2m,平均胸径5.8cm,生长增益均在15%以上(与厚荚相思种源试验林改造母树林提供对比的结果);无性系种子园提供的良种平均树高7.3m,平均胸径6.8cm,生长增益均在18%以上(与厚荚相思家系试验林改造母树林提供的种子对比的结果)。从2005年开始,厚荚相思种子园产种进入盛产期,预测华南地区将以每年2~3万公倾的造林速度扩展,良种推广应用前景广阔。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韩金发;厚荚相思对风沙地土壤性状的改良[J];福建林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2 肖文光,王尚明,陈孝,卢建,吴国莲,肖路明,陈悦,康尚福,陈敬活,林家义,邹强,张晓星;桉树与厚荚相思混交林的生物量及对土壤影响研究[J];广东林业科技;1999年01期
3 肖文光,王尚明,陈孝,陈敬活,陈悦,康尚福,林家义,李尚焜,张晓星,陈景,蔡越清,廖泽义,林建伟;两种桉树与厚荚相思混交的生长效应研究[J];广东林业科技;1999年03期
4 方发之;马占相思、厚荚相思优化栽培试验研究[J];热带林业;2003年01期
5 张清海,叶功富,林益明,吴锡麟;福建东山县赤山滨海沙地厚荚相思林与湿地松林生物量和能量的研究[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1期
6 肖石海,方碧湘,施纯淦,郑文国,马志伟,李玉科;厚荚相思等树种引种试验初报[J];福建林业科技;1996年S1期
7 苏燕洪;湿地松厚荚相思混交效果研究[J];林业科技开发;2002年05期
8 吴锡麟;厚荚相思木麻黄混交林分结构和生物量的研究[J];福建林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9 吕成群,黄宝灵,韦原莲,叶建仁,武波;不同相思根瘤菌株接种厚荚相思幼苗效应的比较[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4期
10 郑丽萍;湿地松厚荚相思混交林生长特性与生态效应研究[J];防护林科技;2004年04期
11 苏金德;滨海砂地厚荚相思人工林生长特性研究[J];防护林科技;2000年04期
12 林鹏翔,陈卫莲,黄小月,赵伟达,赵伟民;滨海沙荒地厚荚相思栽培管理技术[J];林业科技开发;2004年01期
13 朱剑云,叶永昌,张方秋,招晓东,叶耀雄,黄卫国,李果惠;厚荚相思施肥试验[J];广东林业科技;2004年01期
14 潘志刚;推荐两种热带相思(厚荚、槽纹果相思)[J];热带林业;1999年03期
15 肖文光,王尚明,陈孝,肖路明,吴国莲,骆振绍,陈悦,康尚福,林家义,苏广庆,杨朝晖,林林,余勇;桉树与厚荚相思混交林经济效益分析[J];广东林业科技;1999年02期
16 林武星,张水松,叶功富,徐俊森,谭芳林,郑蓉,傅忠华,杨希;厚荚相思在沿海沙质海岸更新造林中的应用[J];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4期
17 覃世赢,秦武明,何斌;不同整地方式对厚荚相思幼林生长与经济效益的研究[J];广西林业科学;2005年02期
18 黄宝灵;吕成群;秦武明;韦原莲;韦立秀;;厚荚相思苗木接种根瘤菌的造林试验[J];西南林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19 林玉斌;;厚荚相思扦插繁殖提高成活率的研究[J];防护林科技;2006年05期
20 秦欣;岑秀芬;韦鹏霄;赖家业;秦武明;;厚荚相思种子离体培养萌发试验[J];广西热带农业;2008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凌昌发;;厚荚相思引种试验[A];面向21世纪的中国林木遗传育种——中国林学会林木遗传育种第四届年会文集[C];1997年
2 田志和;刘恩祥;阎士良;刘春文;王帮福;;白榆种源试验研究报告[A];全国林木遗传育种第五次学术报告会论文汇编[C];1986年
3 梁一池;邢建宏;刘希华;;25年生马尾松种源遗传变异及选择研究[A];第三届南方林木育种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4 张露;陶丹;胡松竹;付方林;雷先高;袁生贵;;江西毛红椿种源苗期试验[A];第六届全国林木遗传育种大会论文集[C];2008年
5 陶宏;郭仲英;;落叶松地理种源试验苗期研究[A];全国林木遗传育种第五次学术报告会论文汇编[C];1986年
6 吴晓芙;胡曰利;;刚果12号桉与厚荚相思混交林的养分效应研究[A];2004中国科协学术年会第十一分会场论文集[C];2004年
7 卢立华;黎明;;西南桦的生态特性和种源试验[A];持续发展,再创辉煌——中国林学会林木遗传育种分会第五届年会文集[C];2002年
8 阳永泉;温远光;梁宏温;朱宏光;何斌;;桉树和相思人工林生长对土壤肥力的影响[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4 人工林培育理论与技术论文集[C];2009年
9 张卫华;张方秋;陈祖旭;张守攻;徐大平;;厚荚相思抗旱性生理指标的主成分分析和因子分析[A];2005年中国科协学术年会26分会场论文集(2)[C];2005年
10 全国侧柏种源试验协作组;沈熙环;陈晓阳;;全国侧柏种源试验苗期生长和越冬性状变异的研究[A];全国林木遗传育种第五次学术报告会论文汇编[C];198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林峰;福建柏地理种源试验及培育技术研究[D];中南林学院;2004年
2 谷俊涛;中国刺槐次生种源遗传结构及遗传多样性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6年
3 姚小华;樟树遗传变异与选择的研究[D];中南林学院;2002年
4 王军辉;桤木遗传变异与选择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0年
5 吕成群;相思树种根瘤菌的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4年
6 仲崇禄;木麻黄遗传变异规律的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0年
7 那冬晨;兴安落叶松地理种源遗传多样性与利用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伟雄;厚英相思良种选育与应用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6年
2 李婷;厚荚相思的耐寒性差异机理研究及不同家系耐寒性的评价[D];广西大学;2012年
3 宋艳丽;厚荚相思地理生态优良小种早期评价[D];福建农林大学;2012年
4 林宇;滨海沙地厚荚相思人工林养分特征与植物碳储量[D];福建农林大学;2012年
5 吴为群;欧美10种珍贵树种引种驯化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4年
6 马钟丽;厚荚相思离体快繁技术的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5年
7 杨传强;侧柏种源的地理变异与选择及其子代的遗传变异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5年
8 孟少童;铅笔柏种源引进及栽培技术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年
9 李志新;大青杨优良种源和无性系初选及诱变子代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8年
10 应叶青;喜树种源试验与叶用园营建关键技术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印棟种源试验与栽培[N];中国绿色时报;2000年
2 韩金发;相思树栽培技术[N];福建科技报;2006年
3 ;相思树的栽培技术[N];福建科技报;2006年
4 陆春旺胡荣丽 李秀春;我省膏桐种植面积居全国首位[N];云南日报;2008年
5 祁万宜;三峡新添速生树种欧洲云杉[N];中国绿色时报;2008年
6 本报记者 陈景军;“双百”计划提升对接实效[N];闽北日报;2009年
7 ;马褂木的种植技术(一)[N];福建科技报;2006年
8 记者 蒋卫民;实施三砍三留配套救灾[N];中国绿色时报;2008年
9 记者 雷蕾;我市灵芝孢子粉采集技术取得新进展[N];丽水日报;2005年
10 本报记者 祁家录;科技进果园 果农笑声甜[N];淮南日报;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