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苗猝倒病生物防治细菌与定殖规律研究
【摘要】:
湿地松(Pinus elliottii)是我国南方及湖北省重要的造林树种,其所产松脂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在湿地松育苗期间,往往因猝倒病的危害,严重影响了育苗和造林。国内外研究表明,松前猝倒病由丝核菌(Rhizoctonia)、腐霉菌(Pythium)、镰孢菌(Fusarium)、链格孢菌(Alternaria)、葡萄孢菌(Botrytis)、盘多毛孢菌(Pestalotia)等属的多种真菌侵染引起,且不同地域病原菌种类不尽相同。本研究以湿地松苗为研究对象,在详细研究松苗猝倒病主要病原菌和根际微生物分布与变化规律的基础上,以荧光假单胞菌和洋葱伯克霍尔德菌等引进与本土生防菌为研究材料,采用分子检测技术,对生防菌在松苗根际的定殖规律以及抑病效果进行了研究,主要内容及结论如下:
(一)松苗根际微生物分布及数量变化规律
湿地松根际土壤中存在着大量的微生物,每克土中真菌菌落数量一般在1×10~5~3.5×10~6CFU(colony forming units)左右,细菌每克土一般为10~7~10~8CFU;真菌数量变化的高峰期出现在9月份,细菌数量变化高峰期出现在苗木移栽的4月份。细菌的种群数量增长速度快于真菌,在根际表面定殖的时间也早于真菌。
(二)松苗猝倒病主要病原真菌及致病性
湖北省湿地松苗圃的松猝倒病主要病原菌为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Fr.)Keissl.)和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 Schl.)。立枯丝核菌的致病力最强,第7d致病率可达92.6%,尖孢镰刀菌致病力次之,第7d的致病率最高可达89.5%,链格孢菌致病力较弱,第7d的致病率为48%,但第10d可达80%。
(三)生物防治细菌的筛选与鉴定
选择镰刀菌属(Fusarium)中致病力最强的6株病原菌为供试菌株,对湿地松根际320株细菌分离物进行了拮抗性筛选,共获得27株具有拈抗性的细菌菌株,其中12株具有弱的拮抗性,5株具有中等程度的拮抗性,10株为强的拮抗性细菌菌株;用16S rDNA测序分析方法,对10株拮抗细菌分离物进行了鉴定,7株为洋葱伯克霍尔德菌(Burkholderia cepacia),2株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1株待定。
(四)松苗根际生物防治细菌定殖规律研究
用美国引进的8株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 Q2-87,1M1-96,HT5-1,Pf-5,MVP1-4,FFL1R8,2-79,Q37-87)菌株和本土筛选得到的1株洋葱伯克霍尔德菌(Burkholderia cepacia C23)菌株进行平皿对峙试验,供试病原真菌为立枯丝核菌A、B,尖孢镰刀菌和链格孢菌:结果表明9株生防菌对链格孢菌和丝核菌的拮抗能力强,对镰刀菌的拮抗能力都较弱;其中C23和Q2-87对丝核菌和链格孢菌都表现出较好的拮抗作用;室内外根际接菌后的分子检测表明:两个菌株在湿地松幼苗根际都具有较强的定殖能力。
本研究从松苗根际筛选得到本土生防细菌,并获得了确定的室内外拮抗效果,初步明确了生防细菌定殖规律,是我国松苗猝倒病生物防治研究的重要进展。本文研究结果为应用生物防治解决松苗猝倒病防治难题奠定了基础,而松苗猝倒病的生物防治研究将有利于促进林木病害生物防治工作的深入和提高。
|
|
|
|
1 |
蒋临轩,赵德铭;钙质土马尾松育苗[J];四川林业科技;1981年04期 |
2 |
李长观;国外松苗黄化病的防治[J];中国林业;1995年03期 |
3 |
支存定;松苗猝倒病致病菌的研究[J];浙江林业科技;1979年03期 |
4 |
;松苗立枯病的防治[J];新疆林业;1977年03期 |
5 |
绍荣;;定植抽苔松苗的一个办法[J];广西农业科学;1965年03期 |
6 |
张伟民;;夏日正午莫浇水[J];中国花卉盆景;1999年08期 |
7 |
郑平;三种内吸杀菌剂防治松苗猝倒病效果的研究[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6年03期 |
8 |
周玉芝,刘忱,齐玉臣,韩桂云,周崇莲;外生菌根真菌菌剂的制备及其对松苗生长效果的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1991年05期 |
9 |
张吉献;球松栽培经验[J];绿化与生活;1995年05期 |
10 |
H·C·普罗申
,邢纪达;短截根系对松苗质量指标的影响[J];河北林业科技;1983年02期 |
11 |
陈二英,赖连枝,杜光仁;海南岛松类苗期常见的生理性(非侵染性)病害及防治[J];热带林业;1995年01期 |
12 |
沈学印;松是一道风景[J];湖南林业;2005年03期 |
13 |
赖春澍;防治松苗赤枯病方法[J];福建林业科技;1981年S2期 |
14 |
汤卫真,王庄;木霉对松苗猝倒病(Pythium spinosum Saw)的防治研究[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3年03期 |
15 |
James P.Barnett
,郭晓越;不良立地条件下容器松苗在造林中的应用[J];水土保持科技情报;1986年04期 |
16 |
容向东,王庄;松苗猝倒病(Rhizoctonia solani Kuhn)生物防治的研究[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3年04期 |
17 |
敖向阳;菌根对松苗的影晌及其应用[J];江西植保;1985年02期 |
18 |
郑麟模,李英兰;植物的相克与相亲[J];吉林农业;1994年04期 |
19 |
严文光;松树苗圃地使用化学除草剂的做法和体会[J];江苏林业科技;1981年03期 |
20 |
陈兆株;泰山造林技术经验总结[J];山东林业科技;1991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