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近郊典型森林群落结构特征与恢复技术研究
【摘要】:
本研究调查分析了栖霞山和幕府山两个风景区现有典型森林群落种类组成与结构特征,采用实验方法分析了樟树、女贞和海桐等乡土树种抗铝胁迫能力差异以及大叶樟、阔瓣含笑、桂南木莲和金叶含笑等不同引进树种抗重金属胁迫能力的差异,为两个典型地段森林植被恢复选择适宜绿化树种提供理论依据,并提出相应的植被恢复途径与方法。主要结果表明:
(1)南京栖霞山森林群落类型可分为针叶林、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和灌木林等。其中针叶林包括杉木林、马尾松林;落叶阔叶林包括光叶糯米椴林、枫香林、水冬瓜林、栓皮栎林及青桐林等;针阔混交林主要为马尾松+黄连木+枫香林;灌木林包括篌竹灌丛和短穗竹灌丛等。
(2)根据栖霞山植物群落组成结构、受干扰程度与恢复目标,其植被恢复的途径主要包括自然更新、人工辅助更新和人工种植等三种方式。
(3)幕府山次生林组成树种单一,更新速度较慢,林木径阶偏小。在垂直结构上,构树、槐树等主要乔木树种的数量从上而下明显递增,中幼龄构树占主要部分,表明群落具有良好的演替能力。人为干扰和环境污染导致构树的优势度增加,树种多样性下降,从而影响林分的生态功能。
(4)在水培试验的Al胁迫下,海桐、女贞和樟树三种植物的死亡率均显著增加。其中,海桐耐铝胁迫能力最弱。处理浓度≥2mmol/L时,海桐根部生物量显著比对照和低浓度处理降低;而海桐茎部生物量在处理与对照之间以及不同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处理浓度≥4mmol/L时,海桐叶部生物量比对照和低浓度处理时均显著降低。处理浓度>2mmol/L时,女贞根部生物量比对照和低浓度处理显著降低。处理浓度≥8mmol/L时,女贞茎部生物量明显比对照和低浓度处理时降低。处理浓度≥2mmol/L时,女贞叶部生物量明显比对照和低浓度处理显著降低。处理浓度≥1mmol/L时,樟树的根部生物量比对照和低浓度处理显著下降。在浓度处理≥1mmol/L的浓度处理下,樟树茎部生物量比对照显著降低。当处理浓度≥8mmol/L时,樟树叶部生物量比对照显著降低。处理浓度≥4mmol/L时,三种植物根生物量与茎叶生物量的比值均比对照显著下降。这表明浓度≥4mmol/L时,培养液中Al对三种植物根生长的抑制作用均大于对地上茎叶生长的抑制作用。
(5)在不同测定期间,各处理植株根、茎、叶中的Al浓度均大于对照值,且呈随处理浓度增大而上升的明显趋势;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三种植物各处理植株各部位的Al浓度有增大的趋势。在不同测定时间及不同浓度处理下,女贞植株根部和叶部Al浓度均高于海桐和樟树,茎部Al浓度均高于樟树。因此,女贞抗Al胁迫能力强于海桐和樟树。Al胁迫处理9周后,植株各部位Al元素含量增加,表现为随处理浓度的增大而增加的趋势;且根部>茎部>叶部。在相同处理下,植株体内Al含量的大小顺序为樟树>女贞>海桐。处理9周后,海桐根部和茎部Al浓度之间呈显著指数相关关系,而女贞和樟树则呈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三种植物根部Al浓度和叶部Al浓度之间均表现出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均大于0.89。
(6)在Al胁迫下,三种植物根部、茎部、叶部的Ca/Al比值及Mg/Al比值均显著低于对照,并随处理浓度的增大而降低,但表现出器官之间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三种植物对Ca、Mg元素的吸收由于Al的毒害作用受到了影响。
(7)Al胁迫下,海桐和女贞在0.5mmol/L浓度处理下的叶绿素含量均比对照值高,其它浓度处理均比对照值低;樟树在各浓度处理下其叶绿素含量均比对照有所降低。三种植物叶绿素含量对Al胁迫的反应的敏感性为樟树>海桐>女贞。Al胁迫下,三种植物叶绿素含量与叶片Al浓度、Ca/Al及Mg/Al比率均表现出显著线性相关。不同浓度Al胁迫下,三种植物叶片膜透性均显著高于对照,且随处理浓度的增大,膜透性增加。海桐和樟树的叶片膜透性比女贞更易受Al胁迫影响。Al胁迫下,三种植物的叶片膜透性均与叶部Al浓度呈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
(8)通过测定电导率、叶绿素含量等指标,并进行综合评判,得出4个树种的抗铅胁迫能力强弱顺序为:大叶樟>阔瓣含笑>桂南木莲>金叶含笑;而4个树种的抗镉胁迫能力强弱顺序为:大叶樟>阔瓣含笑>金叶含笑>桂南木莲。
(9)在幕府山坡度小于25度的废弃矿区进行植被恢复时,桤木+海桐、枫杨+桂花、杨树+金丝桃、柳树等人工栽植群落恢复效果较好;栾树+火棘、枫香+石楠、杏树、水杉等群落恢复效果一般;雪松在该地区生长较差。
|
|
|
|
1 |
周毅,李应学,戴碧琼,杜道灯;土壤中的铅对作物的影响[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1986年02期 |
2 |
王爱军,刘东臣,张风华;土壤环境中的锌对春小麦的影响[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1988年03期 |
3 |
王志宁,许复华,徐盛忠;二倍体栽培种及种间杂种染色体加倍技术[J];中国棉花;1992年04期 |
4 |
陈志德;陈志新;;叶面宝不同处理浓度对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J];河北农业科技;1992年02期 |
5 |
李应学,曹仁林,周毅,何宗兰,戴碧琼,霍文瑞,杜道灯;天津市农用污泥和土壤中有害物质安全控制标准的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1988年01期 |
6 |
王缉珍;吴振朝;韦界;;ABT生根粉用于油茶扦插育苗试验[J];广西林业科学;1991年01期 |
7 |
钟梅英;胡小兵;;景观水的生态系统处理[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1期 |
8 |
陈根强;胡花丽;李鹏霞;;硝普钠处理对黑宝石李果实货架品质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2011年02期 |
9 |
蔡福根;李培南;汪佳康;;不同“九二○”浓度对粳型杂交稻制种的效应分析[J];上海农业科技;1990年04期 |
10 |
易敏;黄烈健;陈祖旭;李军;;大叶相思扦插繁殖技术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
11 |
李铁华;文仕知;喻勋林;陈亮明;彭险峰;;KH_2PO_4渗调处理恢复和提高榉树种子活力的研究[J];种子;2009年11期 |
12 |
李树川;陈祥云;;激素对黄麻、红麻种子发芽及麻苗生长的影响[J];中国麻业;1982年02期 |
13 |
陆晓怡,何池全;蓖麻对重金属Cd的耐性与吸收积累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5年04期 |
14 |
李蔚农;王荣华;王维成;刘焕霞;刘锦峰;张素珍;艾依肯;;NaCl胁迫对甜菜生长的影响[J];中国糖料;2007年02期 |
15 |
郝广明,张启昌,陶丽霞,刘殿发;光肥在针叶树育苗中的应用研究[J];吉林林学院学报;1996年03期 |
16 |
沈盎绿;沈新强;;柴油对斑马鱼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的影响[J];海洋渔业;2005年04期 |
17 |
赵万图;郭尊东;;山楂树应用赤霉素的效果[J];烟台果树;1984年01期 |
18 |
蒋志学,尚德隆;Cu~(+2)对小麦种子萌发的影响[J];辽宁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8年04期 |
19 |
王金政;;IBA对莱芜海棠扦插效应的试验[J];烟台果树;1988年02期 |
20 |
程智慧,陆帼一,刘宏伟;鳞芽分化期乙烯利对苍山蒜二次生长及生理的影响[J];西北农业大学学报;1994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