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南京椴生态学及园林应用研究

汤诗杰  
【摘要】: 南京椴(Tilia miqueliana Maxim.)属椴树科椴树属(Tilia)落叶乔木,材质优良亦为重要的蜜源植物,更是优良园林观赏树种。 本文首次对华东地区南京椴的野生资源进行了全面调查,并对南京椴的群落生态学、种群生态学、个体生长发与规律和生物量进行了系统研究。首次采用ISSR和RAPD分子标记的方法研究了种群间和种群内的遗传变异。由于南京椴种子存在休眠期长和发芽率低的问题,为了保护和利用该物种,本文还进行了扦插繁殖和组织培养繁殖的研究。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南京椴的野生资源少,调查结果显示,南京椴野生于寺庙附近森林中,成片林不多见,最小的种群仅有10余株,大的种群也不过数百株,呈点、块状分布。 2、据统计与南京椴种群共生的维管植物有114种隶属55科95属。乔木层中,南京椴的重要值均高于其他物种,说明其在群落中占绝对优势的位置。南京椴生态位宽度均较宽,说明南京椴的特化程度小,对各种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另外,各种群的生态位重叠值大多大于0.03,表明群落中各种群对资源共享的趋势较明显,各种群间的竞争比较激烈。 3、南京椴种群的年龄结构都呈倒金字塔形,种群幼苗数量均比较少,而大树较多,属衰落种群。种群存活曲线多属于DeeveyⅢ型,种群中南京椴幼年株死亡率高,幼苗生境受到限制,死亡率高,幼龄株数少,更新不良。 4、分别测量了种子、叶片和苞片3个器官的11个性状,分析表明:南京椴形态的变异最大的是苞片柄长,叶柄长、种子柄长和苞片宽变异也较大;种子的变异系数最小,性状最稳定。江苏宝华山种群平均变异系数最大,说明该种群形态多样性丰富,这和分子标记检测的结果一致。 5、ISSR和RAPD分子标记对8个种群157个个体进行了多样性检测,分别筛选的11个和10个引物分别检测到80个和169个位点,其中多态位点分别为77个和153个,多态百分率分别达到96.25%和90.58%。ISSR和RAPD检测结果显示,南京椴物种水平Shannon多样性指数(I)分别为0.4171和0.3652,物种水平的Nei基因多样度(h)分别为0.2706和0.2304,有效等位基因数(ne)分别为1.4463和1.3604;遗传变异分析表明,物种水平的基因分化系数(Gst)分别为0.5061和0.4353,居群间的基因流(Nm)分别为0.4879和0.6487;种群遗传距离的平均值分别为0.2070和0.1468。结果表明:①宝华山种群遗传多样性最丰富,其次是皇藏峪种群;②南京椴的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种群间,且种群间的遗传变异也不大;③UPGMA聚类分析的结果和地理分布并不一致,而且与各环境因子均没有达到显著水平,这是因为南京椴野生种群均是栽培后自然更新的群落,而不是其真正的原始分布区;④南京椴遗传分化系数Gst值为0.43-0.51,要保存其遗传多样性就必须保存包括安徽皇藏峪、江苏宝华山等几个遗传多样性稍高的种群。 6、解析木的分析结果表明:南京椴在安徽皇藏峪种群生长速度最快,尤其是树高平均生长量(0.35m/年)和材积平均生长量(0.0113m~3),说明南京椴群落和环境条件更适于南京椴生长。南京椴的材积数量成熟年龄在50-70年间,从用材的角度,南京椴的最佳采伐年龄为50-70年。南京椴属于中速生长树种,并且具备优良园林树种生长特性。 7、直接收获法研究了南京椴的生物量,结果表明:南京椴的生物量不大,个体间、种群间差异大。南京椴主干生物量>根的生物量>枝的生物量>叶片生物量。 8、南京椴的组织培养繁殖体系中,一年生的播种苗茎尖与腋芽是最好外植体材料;芽分化最佳培养基组合为:MS+6-BA0.5mg/L+NAA0.02mg/L+GA_3 1.0~2.0mg/L;增殖培养基的最佳组合为:MS+BA0.3+IBA0.02+GA_30.3;生根培养基的最佳组合为:MS+BA0.05+IBA1.0。按此体系可获得生根苗。 9、南京椴的园林观赏价值突出,具备了优良园林观赏树种的基本特征,是集观树形、树姿、树干、叶片、花及花序为一身的优良园林观赏树种。可用作行道树、庭荫树、小区绿化的骨干树种等。其种植方式可采用孤植、群植、散点种植或用作高篱等形式。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汤诗杰;李乃伟;束晓春;汤庚国;陆小清;郭忠仁;;南京椴组织培养中污染控制的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11年01期
2 ;利用组织培养制造狂犬病疫苗[J];中国兽药杂志;1973年03期
3 吴纪棠;病原性枝原体[J];中国畜牧兽医;1976年02期
4 王用楫;;流行性乙型脑炎组织培养中和试验方法研究[J];微生物学报;1975年01期
5 周希澄;张加宝;;棉花雌蕊组织培养出现真叶[J];河南农业科学;1980年12期
6 ;利用组织培养繁殖林木良种苗的研究初报[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0年01期
7 夏文江;樊斌堂;刘大义;侯奕昭;代瑞良;蔡均荣;;组织培养中的环形泰氏焦虫考赫氏体对牛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试验[J];畜牧兽医学报;1982年04期
8 吴昭平;詹雪娇;卢丽芬;;香子兰组织培养繁殖初报[J];亚热带植物科学;1982年02期
9 李曙轩,裘文达;大白菜的腋芽组织培养繁殖种子[J];园艺学报;1983年01期
10 莫荣达;黄纪生;;苎麻组织培养植株的大田实验及其主要经济性状[J];植物生理学通讯;1983年01期
11 周志坚;翟应昌;李倘弟;;马占相思的组织培养[J];植物生理学通讯;1983年03期
12 刘敏;舒金生;;景天、白兰花和雪松的组织培养[J];植物生理学通讯;1983年06期
13 马凤桐;刘玉荣;;成龄桑树冬芽的组织培养[J];植物生理学通讯;1985年01期
14 黄济民;;国际遗传会上我国有关花卉研究成果[J];中国园林;1985年01期
15 章文才;组织培养在果树科学上的应用[J];果树学报;1986年01期
16 王宇清;罗翠娥;;甜菜的组织培养[J];中国甜菜糖业;1986年03期
17 徐龙珠;;甘薯组织培养初报[J];河南农业科学;1986年10期
18 林荣;王润珍;王秀琴;;甜茶的组织培养[J];植物生理学通讯;1986年01期
19 谢静萱;;刺梨茎段的组织培养[J];植物生理学通讯;1986年02期
20 李琳娜;;几种木本园林植物的组织培养[J];广东园林;1987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尹淑萍;王平;孟凡红;;扶芳藤的组织培养和快速繁殖的研究[A];植物组织培养与脱毒快繁技术——全国植物组培、脱毒快繁及工厂化生产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2 汤洁;;切花月季的组织培养和快速繁殖[A];中国植物生理学会全国学术年会暨成立40周年庆祝大会学术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3 王苏珂;李秀根;杨健;王龙;;西洋梨矮化砧木BA-29的组织培养和快速繁殖技术研究[A];梨科研与生产进展(五)[C];2011年
4 孙晓荣;孙晓伟;陈伟;;八仙花的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上册)[C];2002年
5 张粉粉;谢古珍;曹先彬;;生物技术在香料植物中的应用和发展[A];2002年中国香料香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6 廖玮玮;伍旭东;蒋美艳;王妍;;苎麻组织培养及其倍性育种研究进展[A];2009中国草原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9年
7 林治良;王长春;林翰;魏文麟;;不同激素在无籽西瓜组培中的效应[A];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二届青年学术年会园艺学论文集[C];1995年
8 陈克贵;吴洁;孟宪章;岳春芳;;中国兰的兰花工业探讨[A];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二届青年学术年会园艺学论文集[C];1995年
9 彭静;柯卫东;刘玉平;黄新芳;;莲藕的组织培养及其影响因素[A];植物组织培养与脱毒快繁技术——全国植物组培、脱毒快繁及工厂化生产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10 陈发兴;陈源;赖钟雄;;生姜组织培养快繁的影响因子[A];第二届全国植物组织培养、脱毒快繁及工厂化生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汤诗杰;南京椴生态学及园林应用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8年
2 黄焱;珍珠黄杨遗传多样性及其资源保护与利用[D];南京林业大学;2008年
3 邓小梅;乐东拟单性木兰、华木莲、红叶石楠‘红罗宾’的组织培养及快繁技术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4年
4 曲桂芹;白桦热激反应的分子生态学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1年
5 于景华;喜树热激反应的分子生态学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3年
6 张小猛;Nipradilol对视网膜神经节细胞保护作用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7 张彦妮;复叶槭组织培养再生体系建立及其遗传转化初步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5年
8 代文;现代服务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9 詹亚光;白桦的组织培养和遗传转化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1年
10 武丽敏;小麦遗传转化参数优化及其应用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晓霞;京西葛组织培养及快速繁殖体系建立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2 张元国;蝴蝶兰组织培养快繁技术的优化[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3 马兰珍;杂交松组培快繁技术研究[D];广西大学;2005年
4 程冉;文冠果的引种、快繁及优质丰产栽培技术体系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4年
5 张华通;迷迭香组织培养和扦插繁殖工厂化育苗技术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5年
6 孟庆敏;复叶槭组织培养再生体系的建立[D];东北林业大学;2006年
7 王佩香;药用植物绞股蓝Gynostemma pentaphyllum (Thunb.)Makino的GAP相关技术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8 郑柱;马蹄莲和彩色马蹄莲快繁体系的构建和优化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9年
9 袁迎燕;毛蕊铁线莲组织培养与植株再生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0年
10 谷凤;文心兰组培快繁技术的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贺蔡明;全国首届种群生态学前沿论坛在我市举行[N];台州日报;2010年
2 王新华;俄罗斯用“组织培养”法育出更耐涝小麦[N];粮油市场报;2010年
3 蒋明;走入新世纪的分子生态学[N];中国医药报;2001年
4 ;一种应用聚丙烯薄膜装作组织培养包装容器的组织培养方法[N];中国包装报;2004年
5 蒋明;迈向新世纪的分子生态学[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年
6 罗兵前;现代生物繁殖技术——组织培养[N];江苏农业科技报;2000年
7 辛 夷;组织培养在中草药GAP生产中的应用[N];中国中医药报;2002年
8 江苏 何小弟;日本小叶常春藤组织培养[N];中国花卉报;2005年
9 吴杰;搞好传帮带 留下好作风[N];人民武警;2006年
10 姜小舟;中国兰花的组织培养[N];中国花卉报;2004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