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蹄盖蕨属(蹄盖蕨科)的分类学修订
【摘要】:
在野外观察蹄盖蕨属部分种类、查阅标本馆所藏本属植物标本以及在扫描电镜下观察本属20余种植物的孢子形态和叶表面微形态基础上,对国产该属进行了分类学修订,并作区系地理学分析,推断其分布、分化中心及可能的起源地;通过对本属现生种及已知化石种的形态性状分析,讨论了本属植物形态性状的演化趋势。
1、蹄盖蕨属植物根状茎类型、是否具刺、孢子囊群的形态、羽片基部上侧具否耳状突起、具否棘头状腺毛等5个性状较稳定,可作该属属下分类性状,而叶或羽片的形状、羽片具否柄等性状可作分种性状,但叶分裂回数、鳞片和叶柄、羽轴及小羽轴的颜色、被毛的多少、裂片形状等性状不适合单独作为分种性状。本属植物的孢子表面纹饰具高度多样性,对澄清该属某些可疑种具否独立地位有一定意义。本属植物就表皮微形态特征而言有很强的亲缘关系。
2、本文把国产蹄盖蕨属划分为10组3系;归并了13个名称为新异名;把7种降为变种;认为草地蹄盖蕨应归入尖头蹄盖蕨,狭叶蹄盖蕨应并入毛翼蹄盖蕨;最后确认我国有本属植物82种,15变种,1变型。
3、发现裸囊蹄盖蕨羽轴上面有短刺,对描述作了修改。
4、为1个种指定了后选模式。
5、国产蹄盖蕨属植物可划分为热带亚洲分布、东亚分布和中国特有3个类型。本属为温带地理成份,横断山脉地区是其分布中心和分化中心,但不是起源中心,其起源时间至少可追朔到早白垩世,属温带起源。
|
|
|
|
1 |
常朝阳,李思锋;七筋姑属叶表皮形态特征及其系统学意义[J];西北植物学报;1997年04期 |
2 |
彭斌;周义峰;舒璞;杭悦宇;;黄独(Dioscorea bulbifera L.)不同居群叶表皮微形态特征的比较观察[J];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2011年02期 |
3 |
许崇梅;曲畅游;于文光;张学杰;李法曾;;中国剪股颖属部分种叶下表皮微形态的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2007年12期 |
4 |
高武军;杨绪勤;邓传良;侯彩玲;卢龙斗;;14种木犀榄族植物叶表皮微形态的研究[J];武汉植物学研究;2009年05期 |
5 |
胡远艳;陈国良;朱小鹏;白洋;;扫描电镜技术在爵床亚科植物生药学与分类学鉴定中的意义[J];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2期 |
6 |
蔡联炳;鹅观草属部分种的叶表皮微形态特征及其分类学意义[J];木本植物研究;2000年04期 |
7 |
孙同兴,胡玉熹,郎楷永;中国兜被兰属植物叶表皮微形态特征的研究[J];云南植物研究;1999年01期 |
8 |
王玉国,韦发南;药用植物苦丁茶与近缘种的微形态研究——叶表皮特征的扫描电镜观察[J];广西植物;2000年03期 |
9 |
蔡联炳,张树源,李健华;小麦属的分类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1991年03期 |
10 |
王良信;;叶表皮[J];生物学通报;1985年10期 |
11 |
郑艳,王洋,周海滨,徐如松,李阿山,张定成;安徽黄精属(Polygonatum)植物叶表皮研究[J];广西植物;1999年03期 |
12 |
王世强;方建新;王德青;;一种简便快速鲜叶表皮制片技术[J];生物学杂志;2006年04期 |
13 |
张亚冰;王秀云;洪亚平;;植物叶表皮制片方法改进[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9期 |
14 |
吕海亮,吴世安,杨继,饶广远;叶表皮及种皮特征在黄精族系统学研究中的应用[J];植物分类学报;2000年01期 |
15 |
葛继荣;王守军;付学鹏;;6种蒲公英叶表皮的初步研究[J];高师理科学刊;2008年02期 |
16 |
朱俊义;刘秀岩;梁宇;;东北桤木叶表皮盾状腺毛的形态及其变化过程[J];植物研究;2009年01期 |
17 |
洪亚平,潘开玉,陈之端,路安民;防己科植物的叶表皮特征及其系统学意义[J];植物学报;2001年06期 |
18 |
林新春,俞志雄;木兰科植物的叶表皮特征及其分类学意义[J];浙江林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
19 |
孙同兴;江幸山;;简便有效的叶表皮离析方法——过氧化氢-醋酸法[J];广西植物;2009年01期 |
20 |
林中清,蒙仁宪,周忠泽,许仁鑫,林红;扫描电镜下几种蓼属(Polygonum)植物叶表皮的微形态学特征[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