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杏复合经营生物生产力及生态效应研究
【摘要】:
人工复合经营的理论与实践,已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以银杏(Ginkgo biloba L.)为主的林农复合经营模式是全国分布较广、认可程度较高的林农复合系统类型。为全面探讨不同银杏复合经营模式的生态和经济效应,本文在综述了国内外林农复合经营研究进展的基础上,以江苏省泰兴市平原区不同年份栽植(1994、2004)的七种银杏林农复合经营系统以及对照,即银杏+油菜+花生(G+R+S)、银杏+小麦+花生(G+W+S)、银杏+蚕豆+花生(G+B+S)、银杏+桑树(G+M)、小麦+花生(W+S)、油菜+花生(R+S)和银杏(G)等,并辅之安徽省潜山县大别山区银杏+板栗+茶(G+C+T)、板栗+茶(C+T)、纯茶(T)模式为研究对象,对其小气候特征、光合特性、土壤肥力、营养输入和输出、生物生产力及目标收获物品质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采用数学方法对不同银杏复合经营系统的生态与经济效应进行了综合评价,主要研究结果表明:
(1)不同复合经营系统中光照强度、气温、地表温度等的日变化在一年中各个季节基本上呈现出“低-高-低”的变化趋势,而空气相对湿度的日变化呈现出“高-低-高”的变化模式;银杏复合经营系统内表现为冬季林内光照强度下降幅度小,春季和夏季林内光照强度下降幅度较高的趋势;银杏复合经营在冬季能够有效地增加了林内温度、地表温度,降低空气湿度,在生长季节能够有效地降低气温和地表温度,增加空气湿度;银杏复合经营能够明显降低风速的同时,也降低了土壤的含水量。
(2)不同复合经营系统中,以及同一复合经营系统土壤不同层次中土壤的pH、有机质、全氮和水解氮、有效磷、全钾、有效钾、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蔗糖酶、脲酶、脱氢酶、磷酸酶和蛋白酶等均存在着显著差异;采用改进层次分析法对土壤肥力综合评价表明,不同复合经营模式土壤综合肥力差异较大,其泰兴各模式土壤肥力质量指数(FI)从高到低依次为94G+M模式(FI=0.684)04G+M模式(FI=0.574)94G+B+S模式(FI=0.563)04G+W+S模式(FI=0.506)94G+R+S模式(FI=0.505)04G+R+S模式(FI=0.466)W+S模式(FI=0.454)94G+W+S模式(FI=0.442)R+S模式(FI=0.434)94G模式(FI=0.287),潜山3种经营模式土壤肥力质量指数从高到低依次为G+C+T模式(FI=0.746)C+T模式(FI=0.557)T模式(FI=0.453)。可见,复合经营土壤肥力要优于单作模式。
(3)银杏复合经营系统提高了银杏根和茎中氮、磷、钾、镁的含量,而使叶中的氮、钙、镁及根、茎中钙含量下降;林农复合经营系统降低了小麦植株中氮、磷、钾的含量,以及花生中的氮、钾含量及地上部分钙含量,而小麦中镁含量,花生中磷、镁含量及地下部分的钙含量升高;94G+R+S、94G+M和94G+W+S系统增加了对营养元素的吸收、营养元素的归还量和取走量,提高了营养元素的循环率,而94G+M、W+S降低了营养元素的循环率。
(4)不同复合经营系统单位面积总生物量和目标收获物产量达到显著差异水平,94G+W+S模式年总生物量和目标收获物产量最高,94G模式最低;与对照相比,复合经营系统中,银杏年生长量和种子产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而间作物的年生长量和目标收获物显著下降;复合经营系统中,主要间作物的年生物量均高于银杏的年生物量,依次为小麦桑树油菜花生银杏蚕豆,而各种植物的生产力高低排列顺序与生物量略有不同,其次序为小麦油菜花生桑树银杏蚕豆。潜山G+C+T、C+T模式内茶树的生物生产力显著低于T模式,但茶叶的水浸出物、咖啡碱、茶多酚、氨基酸、镁、锰等含量在复合模式中要高于纯茶模式。
(5)不同复合经营系统的固碳价值、土壤保育价值、空气净化价值等生态价值均存在较大的差异。生态总价值以94G+M模式最高,达1.979万元·hm-2·a-1,94G+R+S模式(1.477万元·hm-2·a-1)和94G+W+S模式(0.939万元·hm-2·a-1)次之,94G模式(0.526万元·hm-2·a-1)和W+S模式(0.241万元·hm-2·a-1)最低;复合经营系统的经济效益在整体上要好于纯林和纯农模式,5种模式的经济效益高低顺序为94G+W+S模式(4.486万元·hm-2·a-1)94G+R+S模式(3.696万元·hm-2·a-1)94G+M模式(2.891万元·hm-2·a-1)94G模式(2.169万元·hm-2·a-1)W+S模式(2.047万元·hm-2·a-1);在生态经济综合效益方面,94G+W+S模式的综合效益最高,达5.425万元·hm-2·a-1,其次为94G+R+S模式(5.173万元·hm-2·a-1)、94G+M模式(4.870万元·hm-2·a-1)、94G模式(2.695万元·hm-2·a-1),W+S模式最低(2.288万元·hm-2·a-1)。
综上所述,银杏林农复合经营系统要优于纯银杏和纯农作物栽培经营。在不同银杏复合系统中,由于复合植物的不同造成各模式生态、经济效应的差异,具体表现为:从土壤肥力角度分析,G+M、G+R+S模式优之;从养分吸收与循环角度分析,G+R+S、G+W+S模式优之;从生物量与生产力角度分析,G+W+S、G+R+S模式优之;从经济效益角度分析,G+W+S、G+R+S模式优之;从生态效益角度分析,G+M、G+R+S模式优之。在综合社会、经济、生态效益及结合劳力机会成本与产出等情况分析,在农区可首先推广应用G+R/W+S银杏复合经营系统,而在山区及丘陵区可首先推广应用G/C+T、G+M银杏复合经营系统。
|
|
|
|
1 |
孙玉;徐宏寿;刘军民;;幼龄银杏园套种地膜花生高效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6年01期 |
2 |
马国生;崔广禄;;林—花生—油菜间套作土地综合利用技术要点[J];吉林农业;2017年09期 |
3 |
丁奎,祁稳红,刁凤玲;银杏高效混农复合经营栽培模式与技术[J];上海农业科技;1999年06期 |
4 |
梁海功;;岗丘旱地花生油菜轮作技术及效益分析[J];现代农村科技;2011年18期 |
5 |
何延成;李伟锋;黄玉波;;我国花生对外贸易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种业;2009年07期 |
6 |
周苏玫,马淑琴,李文,张石头;玉米花生间作系统优势分析[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1998年01期 |
7 |
翟广华;;花生的综合利用[J];农产品加工;2011年08期 |
8 |
;油菜、花生复种亩产超千斤技术总结[J];花生科技;1979年04期 |
9 |
李;花生机械点播机[J];河南农业;1996年06期 |
10 |
罗卫平;我省花生低产区实现高产高效的途径[J];四川农业科技;1995年03期 |
11 |
申照行;董亚龙;黄长社;;铜川市残原区种植旱作花生的气候条件论证及试验结果[J];陕西气象;1991年05期 |
12 |
程鹏;陈雷;曹福亮;;银杏复合系统小气候日变化特征[J];林业科技开发;2010年03期 |
13 |
杨青;;我国花生市场前景分析[J];农村工作通讯;2004年03期 |
14 |
李庆龙,胡秋林,黄泽元,王海滨,王晔,张健康;花生系列小食品开发研究报告[J];粮油食品科技;2000年04期 |
15 |
陈昌荣;;花生育苗移栽能增产[J];四川农业科技;1983年02期 |
16 |
李伟锋;李梓明;王瑞霞;;我国花生对外贸易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农业科技通讯;2009年09期 |
17 |
侯睿;张小军;张小红;岳福良;张相琼;李文均;;四川花生机械化种植发展前景展望[J];四川农业科技;2013年12期 |
18 |
蔡常被
,胡友利
,金华斌
,陈仲西
,刘昌智;花生施硼效应与施用技术的研究初报[J];中国油料;1985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