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银杏复合经营生物生产力及生态效应研究

程鹏  
【摘要】: 人工复合经营的理论与实践,已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以银杏(Ginkgo biloba L.)为主的林农复合经营模式是全国分布较广、认可程度较高的林农复合系统类型。为全面探讨不同银杏复合经营模式的生态和经济效应,本文在综述了国内外林农复合经营研究进展的基础上,以江苏省泰兴市平原区不同年份栽植(1994、2004)的七种银杏林农复合经营系统以及对照,即银杏+油菜+花生(G+R+S)、银杏+小麦+花生(G+W+S)、银杏+蚕豆+花生(G+B+S)、银杏+桑树(G+M)、小麦+花生(W+S)、油菜+花生(R+S)和银杏(G)等,并辅之安徽省潜山县大别山区银杏+板栗+茶(G+C+T)、板栗+茶(C+T)、纯茶(T)模式为研究对象,对其小气候特征、光合特性、土壤肥力、营养输入和输出、生物生产力及目标收获物品质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采用数学方法对不同银杏复合经营系统的生态与经济效应进行了综合评价,主要研究结果表明: (1)不同复合经营系统中光照强度、气温、地表温度等的日变化在一年中各个季节基本上呈现出“低-高-低”的变化趋势,而空气相对湿度的日变化呈现出“高-低-高”的变化模式;银杏复合经营系统内表现为冬季林内光照强度下降幅度小,春季和夏季林内光照强度下降幅度较高的趋势;银杏复合经营在冬季能够有效地增加了林内温度、地表温度,降低空气湿度,在生长季节能够有效地降低气温和地表温度,增加空气湿度;银杏复合经营能够明显降低风速的同时,也降低了土壤的含水量。 (2)不同复合经营系统中,以及同一复合经营系统土壤不同层次中土壤的pH、有机质、全氮和水解氮、有效磷、全钾、有效钾、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蔗糖酶、脲酶、脱氢酶、磷酸酶和蛋白酶等均存在着显著差异;采用改进层次分析法对土壤肥力综合评价表明,不同复合经营模式土壤综合肥力差异较大,其泰兴各模式土壤肥力质量指数(FI)从高到低依次为94G+M模式(FI=0.684)04G+M模式(FI=0.574)94G+B+S模式(FI=0.563)04G+W+S模式(FI=0.506)94G+R+S模式(FI=0.505)04G+R+S模式(FI=0.466)W+S模式(FI=0.454)94G+W+S模式(FI=0.442)R+S模式(FI=0.434)94G模式(FI=0.287),潜山3种经营模式土壤肥力质量指数从高到低依次为G+C+T模式(FI=0.746)C+T模式(FI=0.557)T模式(FI=0.453)。可见,复合经营土壤肥力要优于单作模式。 (3)银杏复合经营系统提高了银杏根和茎中氮、磷、钾、镁的含量,而使叶中的氮、钙、镁及根、茎中钙含量下降;林农复合经营系统降低了小麦植株中氮、磷、钾的含量,以及花生中的氮、钾含量及地上部分钙含量,而小麦中镁含量,花生中磷、镁含量及地下部分的钙含量升高;94G+R+S、94G+M和94G+W+S系统增加了对营养元素的吸收、营养元素的归还量和取走量,提高了营养元素的循环率,而94G+M、W+S降低了营养元素的循环率。 (4)不同复合经营系统单位面积总生物量和目标收获物产量达到显著差异水平,94G+W+S模式年总生物量和目标收获物产量最高,94G模式最低;与对照相比,复合经营系统中,银杏年生长量和种子产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而间作物的年生长量和目标收获物显著下降;复合经营系统中,主要间作物的年生物量均高于银杏的年生物量,依次为小麦桑树油菜花生银杏蚕豆,而各种植物的生产力高低排列顺序与生物量略有不同,其次序为小麦油菜花生桑树银杏蚕豆。潜山G+C+T、C+T模式内茶树的生物生产力显著低于T模式,但茶叶的水浸出物、咖啡碱、茶多酚、氨基酸、镁、锰等含量在复合模式中要高于纯茶模式。 (5)不同复合经营系统的固碳价值、土壤保育价值、空气净化价值等生态价值均存在较大的差异。生态总价值以94G+M模式最高,达1.979万元·hm-2·a-1,94G+R+S模式(1.477万元·hm-2·a-1)和94G+W+S模式(0.939万元·hm-2·a-1)次之,94G模式(0.526万元·hm-2·a-1)和W+S模式(0.241万元·hm-2·a-1)最低;复合经营系统的经济效益在整体上要好于纯林和纯农模式,5种模式的经济效益高低顺序为94G+W+S模式(4.486万元·hm-2·a-1)94G+R+S模式(3.696万元·hm-2·a-1)94G+M模式(2.891万元·hm-2·a-1)94G模式(2.169万元·hm-2·a-1)W+S模式(2.047万元·hm-2·a-1);在生态经济综合效益方面,94G+W+S模式的综合效益最高,达5.425万元·hm-2·a-1,其次为94G+R+S模式(5.173万元·hm-2·a-1)、94G+M模式(4.870万元·hm-2·a-1)、94G模式(2.695万元·hm-2·a-1),W+S模式最低(2.288万元·hm-2·a-1)。 综上所述,银杏林农复合经营系统要优于纯银杏和纯农作物栽培经营。在不同银杏复合系统中,由于复合植物的不同造成各模式生态、经济效应的差异,具体表现为:从土壤肥力角度分析,G+M、G+R+S模式优之;从养分吸收与循环角度分析,G+R+S、G+W+S模式优之;从生物量与生产力角度分析,G+W+S、G+R+S模式优之;从经济效益角度分析,G+W+S、G+R+S模式优之;从生态效益角度分析,G+M、G+R+S模式优之。在综合社会、经济、生态效益及结合劳力机会成本与产出等情况分析,在农区可首先推广应用G+R/W+S银杏复合经营系统,而在山区及丘陵区可首先推广应用G/C+T、G+M银杏复合经营系统。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8条
1 孙玉;徐宏寿;刘军民;;幼龄银杏园套种地膜花生高效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6年01期
2 马国生;崔广禄;;林—花生—油菜间套作土地综合利用技术要点[J];吉林农业;2017年09期
3 丁奎,祁稳红,刁凤玲;银杏高效混农复合经营栽培模式与技术[J];上海农业科技;1999年06期
4 梁海功;;岗丘旱地花生油菜轮作技术及效益分析[J];现代农村科技;2011年18期
5 何延成;李伟锋;黄玉波;;我国花生对外贸易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种业;2009年07期
6 周苏玫,马淑琴,李文,张石头;玉米花生间作系统优势分析[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1998年01期
7 翟广华;;花生的综合利用[J];农产品加工;2011年08期
8 ;油菜、花生复种亩产超千斤技术总结[J];花生科技;1979年04期
9 李;花生机械点播机[J];河南农业;1996年06期
10 罗卫平;我省花生低产区实现高产高效的途径[J];四川农业科技;1995年03期
11 申照行;董亚龙;黄长社;;铜川市残原区种植旱作花生的气候条件论证及试验结果[J];陕西气象;1991年05期
12 程鹏;陈雷;曹福亮;;银杏复合系统小气候日变化特征[J];林业科技开发;2010年03期
13 杨青;;我国花生市场前景分析[J];农村工作通讯;2004年03期
14 李庆龙,胡秋林,黄泽元,王海滨,王晔,张健康;花生系列小食品开发研究报告[J];粮油食品科技;2000年04期
15 陈昌荣;;花生育苗移栽能增产[J];四川农业科技;1983年02期
16 李伟锋;李梓明;王瑞霞;;我国花生对外贸易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农业科技通讯;2009年09期
17 侯睿;张小军;张小红;岳福良;张相琼;李文均;;四川花生机械化种植发展前景展望[J];四川农业科技;2013年12期
18 蔡常被 ,胡友利 ,金华斌 ,陈仲西 ,刘昌智;花生施硼效应与施用技术的研究初报[J];中国油料;1985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相云秋;王铭伦;张晓军;邹晓霞;王月福;;玉米花生间作对花生功能叶片光合特性和产量影响的研究[A];2017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摘要集[C];2017年
2 阮伟;;红安县花生种植气候条件研究[A];第33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14 提升气象科技创新能力,保障农业丰产增效[C];2016年
3 路敏;;花生的种子教学设计[A];河北省教师教育学会第四届中小学教师教学设计论坛论文集[C];2014年
4 潘丽娟;杨庆利;禹山林;;花生△~(12)脂肪酸脱氢酶与高油酸性状的关系[A];全国植物分子育种研讨会摘要集[C];2009年
5 李忠民;王新芳;任文义;祝忠毅;;正阳县2010年花生减产气象条件分析[A];天气、气候与可持续发展——河南省气象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王兴军;夏晗;万书波;毕玉平;;我国花生生物技术研究进展[A];2010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7 任彦;梁山;宾金华;;花生蛋白酶抑制剂基因的时空表达[A];第六届中国植物逆境生理学与分子生物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8 秦立琴;万书波;李新国;郭峰;徐平丽;孟静静;;低温及盐胁迫处理对花生叶片光合系统的影响机制[A];第六届中国植物逆境生理学与分子生物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9 夏晗;万书波;翟晓霏;赵传志;王兴军;;花生开花相关基因的克隆及表达研究[A];中国作物学会50周年庆祝会暨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张明娜;;出口花生高产高效栽培技术[A];辽宁省昆虫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1 杨伟强;康建萍;陈静;张建成;禹山林;;不同地区花生脂肪含量差异的研究[A];2012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12 陈亚昌;;初探沙上海员从南美洲引进花生[A];郑和研究2014年第2期[C];2014年
13 徐雁萍;;浅谈邢台花生与气象条件的关系[A];全国农业气象与生态环境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4 宋建玉;房稳静;;夏花生生育气象条件分析[A];中国农学会农业气象分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5 王通;谢纯政;李玲;梁炫强;张二华;;花生抗黄曲霉污染相关蛋白质的研究[A];广东省植物学会第十七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6 庄东红;周敏;;谷氨酰胺和硝酸银对花生幼叶芽再生的促进作用[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17 杨庆利;潘丽娟;禹山林;;花生细菌型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A];全国植物分子育种研讨会摘要集[C];2009年
18 张富全;张鹏;;地膜花生高产栽培技术[A];河南省植保学会第九次、河南省昆虫学会第八次、河南省植病学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9年
19 张廷婷;闫彩霞;郑奕雄;单世华;李春娟;刘宇;周西;;花生抗黄曲霉相关基因的克隆与表达[A];中国作物学会50周年庆祝会暨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0 王传堂;张建成;唐月异;王秀贞;吴琪;于洪涛;;花生遗传育种研究进展[A];中国作物学会50周年庆祝会暨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程鹏;银杏复合经营生物生产力及生态效应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0年
2 李美;玉米花生间作群体互补竞争及防风蚀效应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2年
3 肖嵘;中国花生产品国际竞争力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焦念元;玉米花生间作复合群体中氮磷吸收利用特征与种间效应的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6年
5 丁小霞;中国产后花生黄曲霉毒素污染与风险评估方法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年
6 林松明;玉米花生间作对花生产量形成的影响及其钙调控生理机理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20年
7 郭笑彤;玉米/花生间作改善花生铁营养的分子生态调控机制[D];中国农业大学;2014年
8 李宏;花生变应原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0年
9 张宇昊;花生短肽制备及其功能活性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7年
10 李庆凯;玉米//花生缓解花生连作障碍机理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20年
11 马方;预处理方式对花生秸秆成型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7年
12 关萌;全喂入花生摘果试验装置与摘果机关键部件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6年
13 杨然兵;4HQL-2型花生联合收获机主要装置的设计与试验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09年
14 何轩辉;超高压对花生分离蛋白凝胶特性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3年
15 张慧丽;抗黄曲霉菌花生基因模型的构建[D];沈阳农业大学;2014年
16 任小平;中国主要花生改良品种遗传多样性及品质性状关联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3年
17 李奇松;玉米与花生间作互惠的根际生物学过程与机理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6年
18 乔辉;花生种植户生产决策行为对价格的反应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7年
19 路亚;施钙对山东花生土壤特性及花生生长发育的调控机制[D];湖南农业大学;2020年
20 张慧;银杏浊汁的酶法制备及其稳定机理研究[D];江南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陈雷;银杏复合经营土壤酶和金属元素及碳库初步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0年
2 张细丹;中国花生制品出口市场势力及影响因素[D];南京农业大学;2019年
3 李伟烽;清流县赖坊花生产业化及发展策略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5年
4 王蓓蕾;花生多糖的提取、分离纯化及结构鉴定[D];南昌大学;2012年
5 林紫茜;中国花生产品国际竞争力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4年
6 叶梦然;中国花生产品国际竞争力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4年
7 胡梦莎;花生过敏重组乳酸菌口服疫苗的制备及其效果的评价[D];江南大学;2013年
8 王兆祎;种植行向对花生棉花间作冠层微环境及产量的影响[D];山东农业大学;2020年
9 姜玉超;玉米花生间作对土壤肥力特性的影响[D];河南科技大学;2015年
10 刘聃;花生蛋白肽的检测及抗氧化活性研究[D];西南大学;2013年
11 余钱;河南花生产业发展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12年
12 杨晓波;花生分离蛋白的功能特性及其在可食性膜中的应用[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13 周琦;咸干花生微波焙烤工艺研究与品质评价[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14 刘媛媛;花生蛋白膜制备及其改性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年
15 肖斌;辽西北沙区花生与林木复合系统配置及土壤养分动态特征[D];沈阳农业大学;2020年
16 苏展;对辊半喂入小区育种花生摘果装置试验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6年
17 李哲东;山东省花生干旱指数保险定价研究[D];贵州财经大学;2016年
18 张雅君;花生籽粒发芽过程中过敏原的变化与控制[D];南京农业大学;2015年
19 赵阳;阜新地区花生产业发展对策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3年
20 孙志威;不同贮藏方式对烘烤花生品质的影响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YMG全媒体记者 唐寿锐 通讯员 孙金良 陈菲菲 冯全胜;牟平区通海村:“土花生”变身“金疙瘩”[N];烟台日报;2020年
2 YMG全媒体记者 王鸿云 通讯员 施龙珍;烟台枫林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一粒“小花生”铺就脱贫路[N];烟台日报;2020年
3 记者 卫晗慧;弋江洲头花生香[N];芜湖日报;2021年
4 本报记者 刘珲 通讯员 刘佳利 张建华;滦州花生 声名远播·生生不息[N];唐山劳动日报;2020年
5 特约记者 谭玉玲 通讯员 肖晓珍;8.8万亩花生喜获丰收[N];韶关日报;2020年
6 记者 江志;小花生争做大品牌[N];池州日报;2017年
7 通讯员 彭华 赵彬;蓝山:“彩色”花生上市 带动增收脱贫[N];永州日报;2020年
8 本报全媒体记者 江斌伟;小花生“长”成大产业[N];乌鲁木齐晚报(汉);2020年
9 本报记者 张敏;五原5000亩花生喜获丰收[N];巴彦淖尔日报(汉);2020年
10 记者 曹伟 实习生 卢镜舟;中国花生年会在我市召开[N];日照日报;2008年
11 记者 刘浩辉 通讯员 邝靖敏;围绕小花生 做强大产业[N];西江日报;2021年
12 记者 邬梦雯;花生期货首批标准仓单顺利完成注册[N];期货日报;2021年
13 记者 谭亚敏;花生期货首次交割顺利完成[N];期货日报;2021年
14 本报特约分析师 徐春晖;新年伊始 花生市场“稳”字当头[N];粮油市场报;2022年
15 首席记者 乔林生;花落果生 花生期货筹备上市备受关注[N];期货日报;2020年
16 本报记者 王文欣 通讯员 于洋;小花生长成大产业[N];威海日报;2020年
17 本报记者 张建光 周郸宁;“花落而生 生生不息” 市场期盼花生期货上市[N];粮油市场报;2021年
18 记者 邬梦雯;花生期货今日在郑商所上市交易[N];期货日报;2021年
19 ;花生分类及种植生产情况[N];期货日报;2021年
20 本报记者 田耿文;花生期货市场运行总体平稳 期待各方踊跃参与[N];农村金融时报;202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