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油机进气预混甲醇的台架试验和醇气混合过程数值模拟
【摘要】:我国缺油、少气、富煤。随着煤制甲醇工艺的成熟,甲醇被视为最具潜力的内燃机替代燃料。甲醇十六烷值很低,柴油机直接燃用甲醇比较困难,但通过合适的掺烧手段,完全可以燃用甲醇。在柴油机掺烧甲醇的常见方式中,进气预混甲醇的掺烧方式显示出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然而涡轮增压柴油机应用该方式掺烧甲醇时,还需开展柴油机进气状态对甲醇掺烧量的影响、甲醇在进气道的雾化混合过程以及预混甲醇对柴油机进气温度影响方面的大量深入研究。本文针对柴油机进气预混甲醇的特点,开展了涡轮增压柴油机进气预混甲醇的台架试验和进气预混甲醇混合过程的数值模拟。
为研究涡轮增压柴油机在宽广工况范围内掺烧甲醇的工作过程,依据进气预混甲醇雾化混合的特点,设计一套甲醇低压喷射系统,用进气压力和柴油机转速信号作为运行工况的辨识信号和甲醇喷射的控制信号,完成4B26涡轮增压柴油机进气喷射甲醇的改造。台架试验表明,设计的甲醇喷射系统可满足双燃料发动机的运行要求,能适应柴油机整个运行工况范围内甲醇喷射的灵活控制。柴油机在双燃料模式运行时,要达到较好的燃油经济性,不同负荷点的甲醇掺烧比需要优化。当柴油机进气压力高于130kPa时,进气状态是影响双燃料工作过程的主要因素,甲醇的掺烧量受爆燃的限制,推迟柴油的供油提前角,可降低高负荷掺烧甲醇的爆燃倾向。柴油机掺烧甲醇后,燃油经济性获得改善,排气温度下降,NOx和碳烟排放能得到同时降低,但HC和CO排放增加。
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柴油机进气预混甲醇的缸内温度和甲醇蒸气的分布特点,以指导甲醇/柴油双燃料发动机的改造。柴油机进气预混甲醇涉及进气系统和甲醇喷射两大系统,深入理解柴油机进气流动和醇气混合机理是掌握电控喷射甲醇的重要内容。尝试以KIVA-3V程序为计算仿真平台,详细分析柴油机进气预混甲醇的气液两相混合的模拟过程,发展和完善了液滴碰撞和附壁液膜在内的醇气混合数学模型。对柴油机精确造型的螺旋进气道—气门—气缸结构化六面体网格的划分方法进行研究,借助ICEM-CFD软件,生成初始计算网格。添加程序代码,完善气门运动模型的算法,使4B26柴油机的模型网格能在KIVA-3V程序上顺利通过检查。
完成计算程序所需的输入文件,以试验数据为初始和边界条件,建立基于KIVA-3V的涡轮增压柴油机精确造型的整机进气压缩瞬态仿真模型。对柴油机进气压缩的气体流程进行详细的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缸内速度流场结构的变化对柴油机的转速和负荷不敏感,不同转速下的缸内流场变化过程相似,压缩过程中缸内始终存在涡流运动。这一规律对于柴油机进气喷射甲醇而言,意味着通过合适的喷射方式,克服甲醇的雾化混合过程和缸内浓度分布因柴油机转速和负荷的剧烈变化而出现较大差异。
对柴油机进气预混甲醇的瞬态混合过程进行了模拟。计算表明,附壁甲醇的蒸发对甲醇的混合过程非常重要。对于特定的发动机工况,存在一个较佳甲醇喷射时刻,能较好折衷附壁甲醇量和液膜蒸发过程,甲醇喷射方向的选择要以减少甲醇附壁为原则。当甲醇不直接喷到气门表面时,气道甲醇在气门开启前主要以液态形式存在,甲醇的雾化混合主要在进气过程中进行,进入气缸的甲醇基本为气态形式。当甲醇直接喷到气门表面时,甲醇液滴与高温气门表面发生碰撞,导致甲醇液滴快速蒸发,气门开启时,大部分甲醇液滴已变为气态形式。壁面温度主要对附壁液膜的蒸发产生影响,进气温度对甲醇液滴和附壁液膜的蒸发都会产生影响,进气温度对甲醇蒸发的作用强于壁面温度的作用。在引燃柴油喷射时,不同甲醇喷射方向和喷射时刻的缸内甲醇蒸气存在一定的浓度分层,气缸轴向浓度分层比较明显,而径向趋于均匀。进气预混甲醇能降低进气的温度,在甲醇掺烧量较大的1800r/min和2200r/min两个转速,在压缩上止点前10°CA,缸内温度比不预混甲醇的缸内温度分别下降52K和43K。
|
|
|
|
1 |
石海涛;张丽;王黎;;甲醇合成中双效精馏节能研究[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2期 |
2 |
王良,高庆国,刘国际,雒廷亮;联醇合成塔反应器分析与模拟[J];郑州工业大学学报;1997年03期 |
3 |
冯静;倪维斗;曹江;李政;;多联产配置是推进我国IGCC系统发展的重要途径[J];燃气轮机技术;2007年04期 |
4 |
阴秀丽,常杰,汪俊锋,付严,吴创之,梁耀彰;生物质气化制甲醇的关键技术和可行性分析[J];煤炭转化;2004年03期 |
5 |
张晋,段远源;甲醇合成产率对多联产系统效率的影响[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10期 |
6 |
邢秀峰;许相波;雷小云;金燕;杜少俊;;以煤热解为基础的多联产系统的热效率分析[J];中国能源;2007年01期 |
7 |
王逊,肖云汉;甲醇—动力联产系统热功转换过程分析[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3年03期 |
8 |
王明华;李政;冯静;倪维斗;;甲醇/电联产系统中甲醇合成与精馏模拟及变负荷研究[J];热能动力工程;2008年04期 |
9 |
冯静;倪维斗;李政;;并联型化工动力多联产系统主导因素与变工况特性[J];热能动力工程;2008年05期 |
10 |
冯静;倪维斗;李政;;串联型化工动力多联产系统主导因素与变工况特性[J];热能动力工程;2008年06期 |
11 |
肖雪;孔龙江;路嫔;;尿素醇解法合成DMC中纳米氧化铁催化剂制备工艺[J];黑龙江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1期 |
12 |
杜磊;;秸秆合成气合成甲醇的催化剂优化实验研究[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
13 |
;中国技术走通“煤代油”关键一步[J];精细与专用化学品;2010年11期 |
14 |
秘军林,刘国际,雒廷亮,李玉;甲醇合成铜基催化剂效率因子的简化解[J];郑州工业大学学报;1996年02期 |
15 |
朱灵峰;尹志凯;张润涛;刘丽丽;张召跃;张乐;陈静;;秸秆合成气催化合成甲醇催化剂优化试验研究[J];可再生能源;2010年06期 |
16 |
韩巍;金红光;;新型双燃料多功能能源系统开拓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6年03期 |
17 |
冯静;倪维斗;李政;;通过联产甲醇提高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系统的变负荷性能[J];动力工程;2008年01期 |
18 |
罗方涛;徐开峰;陈建利;张玉堂;;煤基发电与甲醇多联产系统运行灵活性分析[J];中氮肥;2010年03期 |
19 |
李琼玖;漆长席;廖宗富;赵月兴;;阿坝州以水电和地矿资源为优势的电化学工业综合利用发展规划[J];中外能源;2010年02期 |
20 |
陈实,李晋鲁,朱起明,刘殿求;合成气合成燃料甲醇的基础研究[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7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