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FTO透明导电薄膜表面处理及其复合膜的研究

李保家  
【摘要】:透明导电氧化物(TCO)薄膜具有良好的导电性、优异的透明度等光电特性,已在光伏电池组件、平面显示器、触控面板、发光二极管(LEDs)、气敏传感器等不同领域获得了广泛应用。值得注意的是,TCO薄膜的透明度和导电性往往是矛盾和相互抑制的。而在应用于许多光电器件尤其是太阳能电池时,良好的综合光电性能是迫切需要的。为了满足高透明度和低方阻的应用需求,人们对TCO薄膜的研究除了集中于制备方法上外,还包括对制备好的TCO膜进行后续处理(如表面微纳米结构复合、热退火、激光退火)和双层/多层复合优化。 在TCO薄膜中,掺氟二氧化锡(FTO)薄膜成本相对较低(不含昂贵的铟元素),且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好,近些年也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但是与掺锡氧化铟(ITO)薄膜相比,FTO薄膜的导电性略差,且相关工艺及后续处理研究不够深入,性能优化途径方面还有拓展空间,这些都需要材料学界的研究者进一步研究辨识和探讨。基于此,本文以FTO透明导电膜为对象,开展了表面金属微纳米粒子复合、热退火处理、表面激光处理、双层复合优化与后续处理等方面的研究,获得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 1、采用直流磁控溅射法和管式炉内热退火处理的方法在FTO膜表面复合Ag粒子结构,对比了不同基片材料表面Ag粒子形成的条件,重点讨论了退火温度、退火时间和原始Ag膜厚度对FTO膜表面Ag粒子的形成和形貌以及薄膜光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晶硅和载玻片基片相比,FTO膜表面开始形成Ag粒子所需的退火温度更低,退火时间更短。实验中选用原始Ag膜厚度为200nm、退火温度为500℃左右、退火时间为20~30min时可在FTO膜表面获得形态相对良好的Ag粒子,此时在薄膜透射率曲线上出现对应于Ag粒子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吸收的透射峰。 2、采用管式炉中热退火的方法对FTO薄膜进行了退火处理,研究了不同的气氛条件、退火温度和退火时间等对薄膜结构、表面形貌及光电性能的影响,深入分析了造成这些影响的机理,并通过计算性能指数对各薄膜样品的综合光电性能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在氮气、空气和氧气中退火时,薄膜结晶性均得到一定的改善,但在氮气中退火后薄膜的综合光电性能最好。在氮气中退火时,退火时间对FTO膜透光率和方块电阻的影响不如退火温度的影响显著,且500℃下退火20min后FTO膜的综合光电性能最好,性能指数为5.56×10-3Ω-1。 3、采用波长为532nm的纳秒脉冲激光对FTO膜表面进行辐照处理,研究了激光能量密度和扫描速度对薄膜表面形貌、透光率和导电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激光能量密度和扫描速度适中可使FTO膜表面获得较好的退火效果,在激光作用区域内的晶粒通过再结晶过程长大,使得其透光率提高,而方块电阻却减小。实验中获得的最佳激光参数为能量密度F=1.02J/cm2和扫描速度v=10mm/s,此时FTO膜在380~780nm波段的平均透光率由原来的75.4%提高到了82.7%,方块电阻由原来的10.20Ω/口降低到了8.83Ω/口。 4、采用直流磁控溅射法在FTO膜上镀制掺铝氧化锌(AZO)膜制备出AZO/FTO双层复合膜,研究了AZO膜层厚度对AZO/FTO双层复合膜结构和微观形貌以及光电性能的影响,初步探讨了其影响机理。结果显示,随着AZO膜层厚度的增大,AZO/FTO膜的表面粗糙度逐渐降低,方块电阻先减小后变化趋于平缓,透光率则先增大后减小。实验中,AZO膜层厚度为495nm的AZO/FTO双层复合膜具有最佳的光电性能,性能指数达到1.43×10Ω-1。 5、对优化制备的AZO/FTO双层复合膜进行后续热退火处理和激光表面辐照处理,进一步实现了薄膜性能优化,研究了不同参数下AZO/FTO膜形貌和光电性能的变化。结果显示,热退火可提高薄膜的致密度和平整度,薄膜的透光率随着退火温度升高或退火时间延长而小幅度提高,而方块电阻在温度达到300℃前已有较大程度的下降,其后温度的升高及500℃下退火时间的延长对AZO/FTO膜的方块电阻的影响并不显著;激光辐照处理也可对AZO/FTO膜起到一定退火作用,采用1.02J/cm2的能量密度和10mm/s的扫描速度处理时可达到最佳效果。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许怀哲,朱美芳,侯伯元,陈光华,马智训,陈培毅;纳米晶Ge颗料镶嵌SiO_2复合膜的多峰光致发光及其机理[J];半导体学报;1997年06期
2 杨柳;郭成海;温红宇;张国胜;赵纪萍;;聚硅氧烷复合膜用于气体传感器样气除湿的技术研究[J];化学传感器;2006年03期
3 陈杰;曹振宇;;复合膜制袋机微机控制系统[J];塑料工业;1996年03期
4 李向清;穆劲;李凤;;硒化镉纳米粒子与碘化三甲氨基苯基卟啉钴复合膜光学性能研究[J];光电子技术;2006年02期
5 贾振红;涂楚辙;;氧化多孔硅/聚合物复合膜的折射率[J];光子学报;2006年08期
6 杨柳;郭成海;张国胜;赵纪萍;;传感器进样气体脱湿技术研究[J];传感器与微系统;2007年01期
7 王波;叶芸;曾红娟;吴志明;蒋亚东;;纳米VO_2/PEDT复合膜的制备及阻温特性的研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7年05期
8 纪建超,王露丝;聚乙烯醇(PVA)复合膜及其与印刷用炭粉的界面特性研究[J];塑料工业;2005年05期
9 李朝林,秋菊;SnO_2-ZnO复合膜特性研究[J];传感器技术;2005年10期
10 海日沙·阿不来提;阿达来提·阿不都热合曼;麦麦提依明·马合木提;阿布力孜·伊米提;;挥发性有机物气体光波导气敏元件的研究[J];化学传感器;2009年01期
11 白静;;基于虚拟仪器技术的膜涂敷控制系统[J];机电工程;2010年03期
12 蔡伟,万德锐,文秀英;Al/α-Si复合膜中非晶硅晶化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年02期
13 杨光明;徐国良;李羚;何健民;;电化学共沉积法制备金-壳聚糖纳米复合膜修饰电极及其在免疫传感器中的应用[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6期
14 严学俭;TiC/i-C复合硬质薄膜的制备和摩擦学行为的研究(英文)[J];功能材料与器件学报;2001年03期
15 陈建明,张建成,沈悦,刘秀红,杨林宏;C_(60)与高聚物复合膜的光电导性能(英文)[J];功能材料与器件学报;2001年03期
16 贾振红,涂楚辙;多孔硅/聚合物复合膜等效折射率的研究[J];光电子.激光;2005年08期
17 安宏亮;施云波;;HClO_4掺杂PANI/PdPc复合膜及其气体传感器研究[J];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2008年01期
18 马洪芳;PECVD氮化硅/二氧化硅复合膜的钝化作用[J];微电子学;1986年Z1期
19 孔明,董云杉,李戈扬;Zr-Si-N纳米晶复合膜的生长结构[J];电子显微学报;2005年04期
20 张亚萍;李启甲;;掺铝氧化锌(AZO)导电薄膜的研究进展[J];现代显示;2006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金峰;张晓青;夏钟福;王飞鹏;;FEP和PTFE复合膜的制备及压电性的研究[A];第二届全国压电和声波理论及器件技术研讨会摘要集[C];2006年
2 李雄伟;刘实;;纳米Pd/CaO复合膜的制备[A];第九届中国核靶技术学术交流会摘要集[C];2007年
3 刘安然;石高全;;磺化石墨烯与聚吡咯复合膜的电化学沉积[A];2011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 刘富;左丹英;操建华;朱宝库;徐又一;;有机/无机支撑复合膜的制备与应用[A];第五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Ⅲ[C];2004年
5 孔明;董云杉;李戈扬;;Zr-Si-N纳米晶复合膜的生长结构[A];2005年全国电子显微学会议论文集[C];2005年
6 高会元;林跃生;李永丹;张宝泉;;Pd-Cu合金复合膜的制备与表征[A];第一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摘要集(上)[C];2004年
7 薛双喜;王浩;杨辅军;王君安;曹歆;WY Cheung;SP Wong;;(CoPt/Ag)_n纳米复合膜的结构与磁性[A];2004年材料科学与工程新进展[C];2004年
8 桑商斌;黄可龙;李晓刚;王显;;磷酸锆(ZrP)/Nafion1135复合膜的制备及导电性能研究[A];膜分离技术在石油和化工行业中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董云杉;孔明;李戈扬;;Ti-Si-N纳米晶复合膜微结构的TEM观察[A];2005年全国电子显微学会议论文集[C];2005年
10 薛双喜;王浩;杨辅军;王君安;曹歆;WY Cheung;SP Wong;;(CoPt/Ag)_n纳米复合膜的结构与磁性[A];2004年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保家;FTO透明导电薄膜表面处理及其复合膜的研究[D];江苏大学;2012年
2 刘洋;羊毛角蛋白原纤增强同质复合膜的制备与表征[D];东华大学;2011年
3 潘福生;超薄复合膜的理性设计、结构调控及脱湿性能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4 宋春燕;新型无铟透明导电薄膜的设计研制及其应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1年
5 王枢;抗污染油水分离复合膜制备及分离性能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6 何智兵;有机/无机多层复合膜的制备及光电性能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7 郝艳霞;氧化锆多孔膜和涂层的制备、表征及性能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3年
8 黄延伟;新型SnO_2基透明导电薄膜及其二极管的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9 韦莉;有机—无机杂化透明导电薄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0年
10 张海秋;复合型质子交换膜的结构与性能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富强;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复合膜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2002年
2 彭志平;壳聚糖、甲壳素/聚氨酯复合材料的研究[D];湘潭大学;2004年
3 王禹慧;铝合金表面耐蚀亲水性涂膜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5年
4 谢振威;中空纤维复合膜分离氢气的实验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5 陈炅;聚苯胺复合导电涂层研究[D];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2006年
6 崔倩;静电自组装法制备复合分离膜[D];郑州大学;2007年
7 张华林;羊毛角蛋白羧甲基壳聚糖复合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8 缪丽娜;中空纤维担载无机分离膜的制备和表征[D];南京理工大学;2004年
9 张峰;水解酸化—复合膜生物反应器处理碱减量废水的研究[D];东华大学;2005年
10 周济;新型磺化聚醚醚酮与磷钨酸复合膜的制备和性能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王城;包装用复合膜、袋国家标准九月一日起实施[N];中国食品报;2008年
2 驻福建记者 庄则平 特约记者 林圳勇 通讯员 黄刚毅;中日起草《铝及铝合金阳极氧化复合膜》国际标准提案[N];中国建材报;2007年
3 周强;我国包装用复合膜、袋通则类国家标准引起关注[N];中国包装报;2008年
4 李;山东全面推行食盐复合膜小包装[N];中国包装报;2002年
5 姚文;药品包装用复合膜的特点[N];中国包装报;2009年
6 科讯;药品包装用复合膜的发展趋势[N];中国包装报;2003年
7 廖启忠;药品包装用复合膜在技术上的要求[N];中国包装报;2004年
8 心雨;软包装油墨的发展[N];中国包装报;2003年
9 铝包;复合膜在我国医药软包装中的应用[N];中国包装报;2005年
10 ;复合膜的透气性测试[N];中国包装报;200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