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柴油机冷却流道内沸腾换热两相流模型研究

朱楠林  
【摘要】:本文以简化矩形通道和某型增压柴油机为基础,进行冷却流道内沸腾换热两相流模型的研究。基于K Robinson矩形通道试验装置,分析不同冷却液流速、冷却液温度、加热壁面温度以及系统工作压力对沸腾换热过程的影响,同时比较不同的沸腾换热模型仿真计算结果与试验测量结果间的误差。搭建增压柴油机缸盖温度场试验平台,通过布置硬度塞测点,测量标定工况下缸盖关键位置的温度值。基于计算流体力学软件,使用流固耦合的方式,计算柴油机冷却系统内沸腾换热模型仿真计算结果与试验测量结果的误差,并分析柴油机缸盖温度场、冷却液流场、两相流分布情况等。主要内容和主要结论概括如下:(1)研究沸腾换热两相流模型,通常从两相流模型和壁面沸腾换热模型出发,比较三种常用的沸腾换热两相流模型的适用范围、计算精度以及网格类型,模型分别为:Mixture模型结合叠加类方法;VOF模型结合叠加类方法;Euler模型结合机理类方法。综合考虑模型的计算精度和时间成本,选择VOF两相流模型结合叠加类方法构建沸腾换热两相流模型。在简化矩形通道中,研究沸腾换热两相流模型和沸腾换热单相流模型的数值计算精度;在柴油机冷却系统内,研究沸腾换热两相流模型和对流换热模型,考虑沸腾过程对缸盖温度场影响。(2)以K Robinson矩形通道试验装置为基础,按照1:1的比例构建简化矩形通道模型,通过网格无关性研究,选取10×16×241网格方案。计算方案的加热面温度范围为90℃~160℃,冷却液入口流速分别为0.25 m/s、0.5 m/s和1m/s,冷却系统工作压力为分别为0.1 Mpa、0.2 MPa和0.3 MPa,每种方案分别使用沸腾换热两相流模型与沸腾换热单相流模型进行计算。冷却液入口温度为85℃、90℃和95℃来探究过冷度与沸腾换热的关系,矩形通道数值计算总方案数为200组。结果表明,加热壁面温度越高,冷却液入口流速越大,冷却液入口温度越低,系统工作压力越小,计算得到的壁面平均热流密度越大。两种模型计算结果与K Robinson试验测量结果变化趋势一致,沸腾换热两相流模型仿真计算结果和试验结果误差在10%左右,沸腾换热单相流模型仿真计算结果和试验结果误差超过30%。考虑VOF两相流模型能够提高模型数值计算结果的精度,气相体积分数云图能够反映通道内气液两相流分布情况。(3)基于某型四缸增压柴油机,根据实际运行过程中热量传递方式,在缸盖火力面热负荷较高的区域选取了20个硬度塞测点,测量标定工况下柴油机缸盖火力面的温度值。从第一缸到第四缸每一缸火力面最高温度分别为:562 K、561 K、580 K和574 K,第三缸和第四缸大部分测点温度高于第一缸和第二缸。2号、9号和20号测点位于相同的特征位置,测点温度值分别为555 K、555 K和514 K,第20号测点比其他气缸对应位置的测点温度低了41 K,考虑试验误差和数据合理性,决定剔除20号测点。同一气缸火力面,排气门间的“鼻梁区”测点温度最高,排气门与进气门间的“鼻梁区”测点温度次之,进气门间“鼻梁区”测点温度最低。(4)构建柴油机冷却系统的几何模型和网格模型,通过流固耦合方法实现流体域和固体域之间的数据传递,在柴油机冷却系统内使用沸腾换热两相流模型和对流换热模型进行数值计算。冷却系统内液体最大流速为12.7 m/s,进水侧的流线比背水侧流线密集,缸盖“鼻梁区”局部最低流速只有0.38 m/s。沸腾换热两相流模型和对流换热模型计算结果表明,缸盖水腔壁面最高温度分别为419 K和429 K,缸盖火力面最高温度分别为577.4 K和584.4 K,考虑沸腾过程能够有效的降低缸盖关键位置处的温度。对流换热模型计算值和试验值最大误差为5.32%,平均误差为2.54%,沸腾换热两相流模型计算值和试验值最大误差为3.83%,平均误差为1.75%。第三缸和第四缸的“鼻梁区”汽泡沿着,靠近火力面一侧的进排气道轮廓分布,最大的气相体积分数为0.18,第一缸和第二缸进气道外侧气相体积分数达到0.11。对流换热模型最大壁面热流密度为8.3×10~5W/m~2,沸腾换热两相流模型最大壁面热流密度为9.3×10~5 W/m~2。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9条
1 胡自成;王谦;李昌烽;宋新南;王迎慧;;添加表面活性剂的沸腾换热强化研究进展[J];制冷学报;2012年06期
2 李勇;阎昌琪;刘佳;;沸腾换热强化特性实验研究[J];原子能科学技术;2009年S2期
3 高龙,范晓伟,马富芹;微小通道内流动沸腾换热研究中的几个关键问题[J];中原工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4 孙兆虎,公茂琼,齐延峰,吴剑峰;低温混合工质池核沸腾换热研究[J];低温与超导;2003年03期
5 施明恒,赵言冰,刘中良;固体颗粒强化液体沸腾换热和抗垢特性的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3期
6 阎润生;混合工质沸腾换热气泡形成功的推导及分析[J];电力学报;1998年01期
7 刘秋生,沈孟育,任玉新,王保国;非均匀过热面沸腾换热关系[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08期
8 阎昌琪,黄渭堂,王文祥,杜泽;竖直管外表面强化沸腾换热的实验研究[J];核动力工程;1995年03期
9 程慧平,黄素逸,吴洪涛;管外上升R-113流体的沸腾换热试验[J];核动力工程;1995年04期
10 翟贵立,林瑞泰,蔡义汉;烧结型多孔表面管沸腾换热优化设计方法研究[J];天津大学学报;1988年01期
11 施明恒,白天池;冲击液滴的泡状沸腾换热[J];工程热物理学报;1989年02期
12 邹林瑞;大空间液体沸腾换热的汽液理论探讨[J];东北重型机械学院学报;1983年03期
13 孙振;洪芳军;郑平;;颗粒烧结多孔芯蒸发/沸腾换热的实验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1年10期
14 刘国庆;舒歌群;张志福;杨俊伟;周君;;考虑沸腾换热的内燃机流固耦合传热分析[J];内燃机学报;2011年06期
15 王士骥;刘振华;;低压条件下纳米流体的沸腾换热特性[J];高校化学工程学报;2009年06期
16 廖丽华,董清波,申传文,白尔义,汪志娟;铝多孔表面换热管强化沸腾换热的研究及应用[J];石化技术与应用;2003年03期
17 孙淑凤,吴裕远;液氮在狭缝通道内受迫流动沸腾换热的实验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18 陈玉明,刘振华;电场作用于多孔质材料强化沸腾换热的研究[J];高电压技术;1999年04期
19 张洪济;沸腾换热表面间接测温分析[J];工程热物理学报;1986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俞丽华;马国远;许树学;;表面活性剂对水在负压下沸腾换热影响的讨论[A];第十一届全国电冰箱(柜)、空调器及压缩机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12年
2 高赞军;袁晓蓉;王学会;吴美;李鹏;韩晓红;陈光明;;R161在水平光滑管中的沸腾换热特性研究[A];2013中国制冷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3 宫晓彬;柳建华;张良;吴若菲;陈新波;;二氧化碳管内流动沸腾换热特性实验研究进展[A];中国制冷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彭浩;丁国良;姜未汀;胡海涛;高屹峰;;纳米制冷剂管内流动沸腾换热特性的实验研究[A];第五届全国制冷空调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南晓红;韩晓霞;刘咸定;;空调替代工质R404A在水平内螺纹管中的沸腾换热研究[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4年学术年会资料摘要集(2)[C];2004年
6 刘宁;孟勐;彭晓峰;;平板型热管蒸发段沸腾换热的强化[A];第七届全国工业炉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毕胜山;史琳;;纳米制冷剂TiO_2/HFC134a水平管内流动沸腾换热实验研究[A];第五届全国制冷空调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邓硕;田兆斐;陈丽娟;丛腾龙;;基于FLUENT的垂直环形窄缝流道内全流型模拟[A];第十五届全国反应堆热工流体学术会议暨中核核反应堆热工水力技术重点实验室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7年
9 陈海波;袁兆成;于秀敏;方华;;某汽油机机体温度场计算与分析[A];2010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杨勇勇;曹夏昕;雷文静;田旺盛;;C型管束管外池沸腾换热特性实验研究[A];第十四届全国反应堆热工流体学术会议暨中核核反应堆热工水力技术重点实验室2015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薛怀生;多壁碳纳米管沸腾换热性能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2 高明;电场中弯月面蒸发特性及肋表面与光滑表面沸腾换热的实验与理论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3 郭雷;微细通道流动沸腾换热机理及实验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4 邓冬;回转弯道对竖直U型管内液氮流动与传热的影响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5 胡自成;表面活性剂水溶液池核沸腾传热强化的研究[D];江苏大学;2012年
6 徐广展;含内热源球床通道内流动沸腾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美文;二硫化钼基底上超薄水膜沸腾换热的分子动力学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8年
2 侯刘闻迪;表面形貌对内燃机冷却水腔内沸腾换热的影响研究[D];江苏大学;2018年
3 朱楠林;柴油机冷却流道内沸腾换热两相流模型研究[D];江苏大学;2018年
4 杜玉浩;发动机冷却水腔沸腾换热模型研究[D];山东大学;2018年
5 张楠;微细通道多孔介质复合沸腾换热研究[D];郑州大学;2018年
6 韩金蓉;二元非共沸混合工质的管内流动沸腾换热特性[D];昆明理工大学;2018年
7 林秦汉;小管径水平管内R290沸腾换热特性的实验研究[D];南昌大学;2018年
8 郝炜;记忆合金表面微细结构沸腾换热智能强化与控制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17年
9 谢宁;纳米流体沸腾换热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10 郑银银;竖直矩形小通道内上升流饱和沸腾换热规律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丹 雷风雨;三相流蒸发沸腾换热技术应用前景广阔[N];中国化工报;200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