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培箱微环境中光及CO_2调控的研究
【摘要】:
采用新型组培设施及先进的组培微环境调控技术,是实现组培育苗自动化、工厂化、规模化的必要途径。然而组培微环境中各种因子对组培苗生长发育的影响目前还不是很清楚,相关的环境调控系统亟待开发。为了研究组培微环境中光照因子(光质、光强)对组培苗生长发育的影响,本研究采用LED光源作为新型组培光源,开发了一套基于单片机的组培箱微环境中光控制系统,该系统能使组培箱中光质(红、蓝、白)、光强(白光0~196μmol m~(-2) S~(-1),红、蓝光0~112μmol m~(-2) S~(-1))调控到设定范围。
本研究设计了作为组培光源的LED光源板,并对LED光源作为组培光源进行了特性分析,同时与普通日光灯光源进行了光源效果的对比研究;通过试验模拟出了LED光源板光强与电压的关系曲线;设计了以单片机为控制核心的组培箱微生态环境中光及CO_2控制系统,并开发了光控制系统。通过人机交互界面将设定的光强、光质传递给控制器,控制系统将自动调节组培箱内光强、光质;通过实验研究了调节光照对组培苗生长发育的影响。
结果表明:LED光源作为组培光源比传统日光灯具有强大的优势,LED光源处理后的组培苗比普通日光灯处理的具有更好的光合自养能力;光质、光强控制完全可行:诸葛菜和红叶石楠组培苗CO_2交换速率最高的均为蓝光LED,分别达到-21.10nmol/Min/g和-14.30nmol/Min/g。三种LED光源处理下的组培苗叶绿素含量也都比传统组培的日光灯处理下要高。同时,诸葛菜组培苗的碳酸酐酶活性要远强于红叶石楠组培苗,其中,蓝光LED处理的诸葛菜组培苗的碳酸酐酶活性最强,达到227.46FWU/gFW。光强的影响试验表明:诸葛菜和红叶石楠组培苗的CO_2交换速率和实际光合速率都是随着光强的增强而增高,在光强相同的情况下,诸葛菜组培苗的实际光合速率都要高于红叶石楠组培苗。
|
|
|
|
1 |
翟应昌;;第一讲 植物组织培养的意义和工厂化育苗[J];广东林业科技;1987年01期 |
2 |
余素芹,李正新,谌生慧;“ABT”生根粉在植物组织培养中的应用[J];贵州农业科学;1991年05期 |
3 |
吴毅明;植物组织培养的环境调节研究进展[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0年01期 |
4 |
许凤芹,刘桂茹,杨学举;植物组织培养研究进展[J];河北农业科学;2005年01期 |
5 |
克里斯K.H.张;席与烈;;植物组织培养及其对马来西亚农业的作用[J];世界热带农业信息;1974年04期 |
6 |
陈和荣,陈福太,贺锡纯;青蒿头状花序的组织培养[J];中国中药杂志;1983年01期 |
7 |
奎丽梅,袁峰;RAPD技术在植物组织培养中的应用[J];云南农业科技;1999年01期 |
8 |
阮淑明;;植物组织培养中的专家系统[J];林业勘察设计;2006年01期 |
9 |
徐是雄,胡秀清,许霖庆;植物组织培养、外植体的形态发生和中药增效作用的研究[J];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报;1980年04期 |
10 |
李思经;;γ射线刺激植物组织培养物生长、再生及产物合戍[J];生物技术通报;1993年05期 |
11 |
刘静,杨丽英;植物组织培养操作规程初探[J];杂粮作物;2003年02期 |
12 |
王学利,孙世海,王震星,冯峰;植物组织培养及其在农业上的应用[J];天津农林科技;2005年04期 |
13 |
王淑勤,李瑞先,于杰,高延厅;用河沙和蛭石制作植物组织培养的培养基[J];河北林业科技;1987年02期 |
14 |
刘春朝;王玉春;欧阳藩;;植物组织培养生产有用次生代谢产物的研究进展[J];生物技术通报;1997年05期 |
15 |
刘根林,梁珍海,朱军;活性炭在植物组织培养中的作用概述[J];江苏林业科技;2001年05期 |
16 |
朱学文;孙小玲;;观赏植物组织培养与基因工程研究[J];林业实用技术;2006年05期 |
17 |
李忠孝;黄晓曦;;金叶接骨木组织培养的研究[J];民营科技;2007年09期 |
18 |
胡选萍;;我国植物组织培养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0期 |
19 |
牛艳丽;张艳芳;杜鹃;虞志军;;植物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研究进展[J];江西林业科技;2009年03期 |
20 |
白美发;;高等职业院校《植物组织培养》教学改革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