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译者群的主体性
【摘要】:
随着翻译研究领域“文化转向”的深入,人们更多地把目光投向翻译实践的具体操作者(即译者),以及与之相关的多种因素,比如译者的主体性、意识形态和权力关系对翻译的操控等等。尽管翻译研究的对象越来越宽泛,涉及的因素越来越庞杂,但不可否认的是,译者始终是翻译活动中的主体。对于译者的研究,众多学者进行了广泛的探讨,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从现有的讨论来看,学界似乎把“译者”理想化了,他们研究的对象总是默认状态下的唯一个体。但事实上,从事翻译工作的人往往并非“单兵作战”,而是以一个群体的形式存在。他们相互协作,共同完成某一翻译任务。这个群体可以称为“译者群”。
所谓译者群,顾名思义,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协作翻译同一文本的译者组成的整体。这里需要强调说明的有两点:首先,这些译者之间是合作关系,而不是简单的并存;其次,他们翻译的是同一文本,而非各行其是。显然,这个群体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原作、原作者、客户和读者等多种因素,而且还要处理好相互之间的内部关系。这里所指的关系不单指人际关系,还包括对译本选择、翻译策略选择等问题的态度。毕竟群体大于个人,作为群体存在的译者与理想状态下的个体译者在很多方面都会有所不同。
本文首先回顾了以往翻译理论对译者主体性的研究情况,总结指出,译者已从“忠实于原文”的桎梏解放出来,其身份经历了一个从“隐形”到“显形”的变化过程。文章接着梳理了历史上的各种译者群现象及合译的模式。在此基础上,作者讨论了译者群条件下的主体性问题,认为译者群主体性的发挥是各译者及他们与外部翻译环境进行博弈的结果,在某些情况下,译者群主体性仍然处于隐形状态,译者群的身份被遮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