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杉醇PLGA口服纳米粒的制备及生物利用度的研究
【摘要】:
紫杉醇(Paclitaxel,TAX)是抗肿瘤药物,在临床上已得到广泛应用,特别是对乳腺癌、卵巢癌的治疗作用明显。由于其水溶性差,临床使用的紫杉醇注射液中的紫杉醇是靠聚氧乙烯蓖麻油(CremophorEL)与无水乙醇以1:1的混合液来稳定和溶解。但聚氧乙烯蓖麻油可促进组胺释放,常引起严重的过敏反应和其他不良反应。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研究不含Cremophor EL并能提高紫杉醇生物利用度的制剂成为当前的热点。把紫杉醇制备成口服纳米给药系统后,则不仅能减少毒副作用,增加其稳定性,而且方便储存和运输。本文制备了紫杉醇纳米粒(TAX-NPs),优化了其处方和制备工艺,并对其进行了体内外评价。主要内容和结果如下:
1.建立了紫杉醇样品HPLC测定方法,并对其线性范围、精密度、回收率等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符合分析要求。
以生物可降解聚合物——聚丙交酯乙交酯共聚物(PLGA)为载体,采用乳化-分散法制备了TAX-NPs;以纳米粒的粒径和包封率为评价指标,考察了处方及其工艺因素对制剂质量的影响;对TAX-NPs的基本性质,体外稳定性和释药特征进行了考察;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及X射线粉末衍射(XRD)分析了紫杉醇在纳米粒中的存在状态,TAX-NPs的平均粒径为(99±7.6)nm,Zeta电位为(78.3±5.87)mV,包封率和载药量分别为(56.99±0.29)%和(7.04±0.13)%。冻干TAX-NPs在4℃放置6个月稳定性良好。DSC及XRD表明TAX以分子形态被有效地包裹在纳米粒中。TAX-NPs在两种不同的pH值PBS释放介质中进行体外释放,以模拟生物体内环境,在pH值越低的条件下,药物释放越快,这对于载药纳米粒在偏酸性的肿瘤环境下发挥抗肿瘤作用非常有利。
2.研究Caco-2细胞对纳米粒的摄取及其影响因素,以评价此种纳米粒作为口服抗肿瘤药物载体的可行性。通过包裹疏水性荧光探针香豆素-6(Coumarin-6,Cou-6)标记纳米粒,采用荧光酶标仪检测细胞内Cou-6的荧光强度,研究粒径,、孵育时间,、纳米粒浓度,、纳米粒的表面性质对Caco-2细胞摄取纳米粒的影响。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Caco-2细胞对纳米粒的摄取。与聚乙烯醇(Polyvinyl alcohol,PVA)做乳化剂制备的纳米粒相比,双十二烷基二甲基溴化铵(Didodecyldimethyl ammonium bromide,DMAB)作为乳化剂制备的纳米粒显著增加了Caco-2细胞对纳米粒的摄取率,细胞对粒径为100 nm左右的纳米粒的摄取率最高。结果证明纳米粒可经胃肠道给药吸收入血。
3.利用大鼠在体肠吸收动力学实验,研究了紫杉醇纳米粒及其原料药在肠道的吸收情况,吸收动力学方程分别为:紫杉醇纳米粒lnX_(剩余)=lnX_0-0.154×t;紫杉醇原料药:lnX_(剩余)=lnX_0-0.0023×t,相关系数r分别为0.9460和0.9102。二者的吸收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紫杉醇纳米粒在小肠中的吸收速率常数明显大于紫杉醇原料药。
4.建立了紫杉醇的血药浓度测定方法。色谱条件为:色谱柱:Diamonsil C_(18)柱(250mm×4.6mm,5μm);流动相:乙腈/水(47:53,v/v);柱温:30℃;检测波长:227nm;流速:1.0ml/min;进样量:20μl。高、中、低浓度回收率分别为91.23%、92.68%、89.38%。日内RSD分别为3.81%、3.49%、2.89%,日间RSD分别为5.12%、4.59%、3.48%。最低定量浓度为0.02μg/ml。所建立方法适合紫杉醇血药浓度的测定。
以健康的SD大鼠为受试对象,紫杉醇注射液为参比制剂,采用随机对照方法,研究纳米粒在动物体内的生物利用度。实验结果表明紫杉醇纳米粒绝对生物利用度为19.5%,说明用纳米载药系统传输紫杉醇促进了紫杉醇的吸收,提高了其口服生物利用度。
|
|
|
|
1 |
王娜娜;秦成芬;王海刚;翟光喜;;葛根素壳聚糖纳米粒的制备[J];食品与药品;2006年12期 |
2 |
郑爱萍;王奎书;郝睿;李明光;王坚成;张强;;胸腺五肽pH-敏感壳聚糖纳米粒的制备、体外释放及生物活性[J];中国药学杂志;2007年09期 |
3 |
吉顺莉;张春燕;戈延茹;;纳米载药系统的研究进展[J];中国药业;2010年14期 |
4 |
蔡波涛;薛大权;;靶向长效纳米粒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数理医药学杂志;2009年01期 |
5 |
刘占军;韩刚;于九皋;代红光;;姜黄素纳米粒的制备和释药性能[J];中药材;2009年02期 |
6 |
周旭,全东琴,崔光华,李前,袁海龙
,高春生;丁酰胆碱酯酶基因-壳聚糖纳米粒初步研究[J];解放军药学学报;2005年01期 |
7 |
李春雨,赵维强,李超英;新型眼用纳米粒给药载体研究进展[J];吉林中医药;2005年06期 |
8 |
佟若菲;朱雪瑜;;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制备方法及性质考查[J];天津药学;2011年03期 |
9 |
董静,刘明星,杨亚江,徐辉碧,杨祥良;改进的自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的核/壳型Me.PEG-PLA纳米粒的表征[J];药学学报;2004年09期 |
10 |
张红菱,李媛媛,李晓波,孙纳,徐顺清;RNA壳聚糖纳米载体的制备及其酶降解保护作用[J];武汉工业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
11 |
冯敏;潘仕荣;张静夏;王琴梅;吴伟荣;李瑞明;;两亲嵌段共聚物聚乙二醇-聚谷氨酸苄酯纳米粒药物载体的合成研究[J];广州化学;2005年04期 |
12 |
刘扬;吕万良;张强;;脂质体及纳米粒药物递送系统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
13 |
张玮;张学农;;壳聚糖纳米粒制备技术研究进展[J];抗感染药学;2008年02期 |
14 |
徐晖;;胰岛素纳米粒制剂研究进展[J];中国药业;2008年22期 |
15 |
杨西晓,陈建海,郭丹,任非;注射用丝裂霉素C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的制备[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05年05期 |
16 |
钱俊青;唐颖;唐振兴;;甘油三酯介质中制备壳聚糖纳米粒工艺研究[J];氨基酸和生物资源;2008年03期 |
17 |
李卉芳;刘明星;刘清飞;罗国安;王川;王义明;陈奇;;表面修饰的灯盏花素聚乳酸纳米粒的制备和大鼠体内药动学[J];中国新药杂志;2007年08期 |
18 |
周伟;蔡林;胡昊;平安松;王栋锋;胡治平;王冶;;磁性阿霉素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的制备及药代动力学分析[J];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年01期 |
19 |
张阳德;丁诚;张宗久;张浩伟;齐贵新;潘一峰;;优化工艺制备表阿霉素α-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06年10期 |
20 |
常春景;;药物制剂中纳米的应用综述[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年10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