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长寿命温室气体CH_4、N_2O的辐射强迫和全球增温潜能的研究

张若玉  
【摘要】:在全球变暖的趋势下,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增加对地面能量的收支和全球气候变化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这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为了减缓全球增暖,必须限制这些温室气体的排放。对全球气候变暖有主要贡献的C02、、CH4、N20等长寿命温室气体,均被列入《京都议定书》要求控制排放。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本文将采用GWP、GTP等评估方法来研究CH4和N2O这两种重要的长寿命温室气体,计算它们的辐射强迫和未来10~500年的全球增温潜能和全球温变潜能,并对不同的排放测量方法进行比较和评估。 本文采用基于相关k-分布法的998带长波辐射传输模式,利用2套不同的大气廓线资料,计算了晴空大气和有云大气下C02、CH4和N20全球平均的瞬时辐射效率和平流层调整的辐射效率。由计算结果得出:1、经过平流层温度调整,CO2、CH4和N2O的辐射效率均相对减小,这取决与平流层温度调整后,温度廓线对对流层顶净辐射通量的影响为负增益。2、与IPCC(2007)的结果比较,CO2、CH4和N2O未作大气寿命调整的辐射效率均相对偏高。分析可知,引起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有:本文所用的是更新了的温室气体浓度,与IPCC(2007)相比浓度增加;计算所用模式方案的差异。 进一步,根据CO2、CH4和N2O更新的辐射效率计算了CH4、N2O未来20、100、500年的GWP和GTP,并分别计算了它们脉冲排放和持续排放在未来500年内引起的地表温度变化。结果表明:1、对于脉冲排放等量的气体,CH4和N2O的GWP值与对应的GTPP值相比显著偏高。这是因为,对比SF6等在大气中可停留上千年甚至上万年的超长寿命温室气体,CH4和N20的大气寿命相对较短,GWP值大大高估了这类气体脉冲排放对气候变化的影响。2、对比GTPS值和GWP值可以发现,两者的差别要比同一气体相同时间范围的GTPP值与GWP值的差别小,并且随着时间范围的增大,GTPS值与GWP值差别逐渐减小。 在现实中,CH4、N2O的排放量是持续增加的,而GTPS恰恰考虑了气体持续排放对地表温度的变化所产生的相对影响。通过比较和分析可知,GTPS是评价CH4、N2O这类长寿命温室气体排放对全球气候影响的较优方案,可以为国家针对目前持续排放这类温室气体的特定工业和农业进行政策制定和产业调整提供很好的技术支持。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任仁;温室气体及其全球增暖潜势[J];大学化学;1996年05期
2 张立盛,石广玉;硫酸盐和烟尘气溶胶辐射特性及辐射强迫的模拟估算[J];大气科学;2001年02期
3 毕鸣,王绍武,李晓东;130年来全球气温变化的模拟[J];第四纪研究;1997年01期
4 石广玉,王喜红,张立盛,黄兴友,赵宗慈,高学杰,徐 影;人类活动对气候影响的研究 Ⅱ.对东亚和中国气候变化的影响[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2年02期
5 Jukka Laine;Jouko Silvola;Kimmo Tolonen;Jukka Alm;Hannu Nyknen;Harri Vasander;Tapani Sallantaus;Ilkka Savolainen;Jukka Sinisalo;Pertti J.Martikainen;钱云;;北方沼泽地水位下降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J];AMBIO-人类环境杂志;1996年03期
6 马晓燕,石广玉,郭裕福,张立盛;硫酸盐气溶胶辐射强迫的数值模拟研究[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4年03期
7 张华;王志立;;黑碳气溶胶气候效应的研究进展[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9年06期
8 王喜红,石广玉,马晓燕;东亚地区对流层人为硫酸盐辐射强迫及其温度响应[J];大气科学;2002年06期
9 高峰,孙成权,曲建升;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新认识——IPCC第三次气候评价报告第一工作组报告概要[J];地球科学进展;2001年03期
10 Peter R.Rowntree,易海涛;1750年以来的全球平均气候强迫与温度响应[J];气象科技;1999年01期
11 钱云,符淙斌;SO_2排放、硫酸盐气溶胶和气候变化[J];地球科学进展;1997年05期
12 李晓东,王绍武,黄建平;火山活动对气候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J];应用气象学报;1994年01期
13 钱云,符淙斌,胡荣明,王自发;工业SO_2排放对东亚和我国温度变化的影响[J];气候与环境研究;1996年02期
14 胡荣明,石广玉;中国地区气溶胶的辐射强迫及其气候响应试验[J];大气科学;1998年06期
15 王体健,丁爱军,张明,张艳;我国西北地区沙漠改良可能引起的辐射强迫及其气候效应[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6期
16 吴金秀;肖稳安;张华;;SF_6气体的辐射强迫和全球增温潜能的研究[J];大气科学;2009年04期
17 张悦;石广玉;;过去0.8 Ma期间的地表温度数值模拟研究[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1年01期
18 吴涧,蒋维楣,刘红年,汤剑平,王卫国;我国对流层臭氧增加对气温的影响[J];高原气象;2003年02期
19 宿兴涛;王汉杰;周林;;中国碳气溶胶时空分布与辐射强迫的数值模拟[J];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3期
20 吕萍;董治宝;张克存;;黑碳和有机碳气溶胶对大气温度影响的数值模拟[J];中国沙漠;201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金秀;肖稳安;张华;;SF6气体的辐射强迫和全球增温潜能研究[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大气成分观测、研究与预报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2 吴金秀;肖稳安;张华;;SF6气体的辐射强迫和全球增温潜能研究[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气候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3 燕成玉;卢宪梅;孙丽华;;秦皇岛市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4 韩家懋;王国安;;植物演进与全球环境变化[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2学术论文摘要汇编[C];2002年
5 张仁熙;黄丽;舒小红;张建良;侯惠奇;;强温室气体SF_6与H原子的反应研究[A];第三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5年
6 钟笑寒;;温室气体减排跨期优化的一个理论模型[A];系统工程与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1998年
7 余跃进;;空调用制冷剂选用的探讨[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4年学术年会资料摘要集(1)[C];2004年
8 王德宣;;若尔盖高原泥炭沼泽湿地温室气体研究进展[A];地理学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9 董家贵;王恒;徐茂裕;;浅析山东省低碳农业与新农村建设[A];华东地区农学会、山东农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交流材料[C];2010年
10 吴世亮;;我国应尽快介入国际碳交易并积极发展碳金融市场[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向阳;北京西山地区森林土壤中CO_2、N_2O和CH_4气体的排放通量及动态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1999年
2 苏婧;中国西北地区沙尘气溶胶辐射强迫效应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3 张芳;大气CO_2、CH_4和CO浓度资料再分析及源汇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1年
4 张维;准好氧填埋场CH_4减排和加速稳定化的微生物学机制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5 王艳芬;人类活动干扰下草原温室气体地-气交换特征及碳平衡研究[D];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2001年
6 马忠海;中国几种主要能源温室气体排放系数的比较评价研究[D];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2002年
7 徐华;土壤性质和冬季水分对水稻生长期CH_4排放的影响及机理[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南京土壤研究所);2001年
8 柳晶;中国地区气溶胶光学特性及辐射强迫的卫星遥感观测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8年
9 邓学良;卫星遥感中国海域气溶胶光学特性及其辐射强迫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8年
10 李宁;固体超强酸催化剂上CH_4选择还原NO反应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若玉;长寿命温室气体CH_4、N_2O的辐射强迫和全球增温潜能的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2 李翠娜;大气气体吸收的温度依赖关系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8年
3 姚明桃;辐射强迫对中亚热带三种典型树种幼苗生理生态的影响[D];浙江农林大学;2011年
4 张静;冬小麦/大葱套作系统温室气体交换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年
5 曲道春;氮沉降和辐射强迫对香樟和青冈幼苗光合与叶绿素荧光的影响[D];浙江农林大学;2012年
6 张虹娇;强外辐射强迫异常下的气候敏感性及反馈过程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5年
7 杜吴鹏;城市固体废弃物(MSW)填埋处理温室气体[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6年
8 李瑜婷;中国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机制的建构[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毛子熙;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法律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10 张中杰;川中丘陵区旱地生态系统温室气体排放通量观测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丹;温室气体酸化海洋威胁海底生物链[N];中国海洋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 杜悦英;企业碳管理:初尝螃蟹的味道[N];中国经济时报;2010年
3 杨伶;2008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创新高[N];中国煤炭报;2009年
4 三井化学公司新业务事业部总经理 那和保志;温室气体制化学品不是梦[N];中国化工报;2010年
5 记者 董永春;气象局承担温室气体监测网络建设[N];中国气象报;2010年
6 孙雪芝 蒋建科;把温室气体转化为生物柴油[N];农民日报;2009年
7 孔岩;生态系统温室气体排放量计算将更精确[N];中国气象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姬钢;把中国温室气体“卖”出去[N];中国环境报;2005年
9 薛严;韩国《低碳绿色增长基本法》正式生效[N];科技日报;2010年
10 佟晓群;我啤酒业首个低碳研究协议签订[N];中国食品报;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