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天津地区城市热岛效应研究

黄利萍  
【摘要】:本文应用2008年天津市14个自动气象站的逐小时观测资料、NCEP/NCAR 1°×1°逐日再分析资料、北京站探空资料和地面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天津市热岛效应的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同时研究了不同天气条件下天津市热岛效应的变化特征,并着重分析了云量、云高、风向、风速和相对湿度因子与天津市热岛强度的相关性,最后根据环流形势、天空状况、风力等级和天津市区站与11个周边站的温差,对天气类型和热岛类型进行了分类统计。主要结论如下: (1)2008年天津市热岛强度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特征显著,并且天津市热岛强度与城郊站的选择方法有密切关系。2008年和四季的天津市热岛强度的日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在午夜和日出前分别有一个峰值,白天午后有一个谷值,秋、冬季热岛的日变化明显大于春、夏季,热岛强度冬季最强,秋季次之,夏季最弱。2008年天津市区站分别与11个周边站温差的日变化特征为:日最大温差总体为由西北内陆站向东南沿海站减小,白天沿海站达到弱热岛标准,近郊站为无热岛和弱热岛,远郊站为弱热岛,夜间沿海站为无热岛和弱热岛,内陆近郊站和远郊站均为弱热岛和强热岛。天津市区站分别与11个周边站的温差值,秋季各站差异最大、冬季次之、夏季最小;天津市区站与沿海站和内陆站的温差季节变化相反,分别为“春夏强,冬秋弱”、“秋冬强,春夏弱”。 (2)本文分析了云、空气湿度、风、降水等气象要素与天津市热岛强度的相关性,以及近地面辐射逆温强度、海陆风环流、锋面过境对天津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在整个对流层相对湿度很小,有弱的西北风的晴朗夜晚常出现强热岛;春、夏季海陆风和锋面过境常使得天津市热岛强度大幅下降,冷空气分别从东南和西北方向向城区输送,从而削弱了城市热岛效应,在冷锋过境后的第三天到第四天的夜间,天津市平均热岛强度通常将达到-个峰值,并且天津市热岛强度与海风向内陆传播的距离有密切关系;对天津市热岛强度与天津站的云量、云高、风向、风速和相对湿度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风速是影响天津市热岛效应的最显著的气象因子,但总体而言气象要素对天津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相对较小。 (3)最后通过统计分析,得到了2008年天津市区站与11个周边站的温差类型不同时,天津站最常出现的天气类型,以及不同天气类型下,天津市区站与11个周边站温差出现频率最多的类型。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志乾;巩彩兰;胡勇;尹球;匡定波;;城市热岛遥感研究进展[J];遥感信息;2009年04期
2 刘雯;;城市热岛效应的成因和改善策略探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0年04期
3 郑定华;张友胜;黄国阳;;城市热岛效应研究进展[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0年04期
4 张春霞;;绿地对改善武汉市城区“热岛效应”的研究与分析[J];武汉建设;2007年03期
5 钱妙芬 ,石风云;成都市城市热岛特征初探[J];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1988年01期
6 陈瑞闪;;人变 地变 天变 热岛效应 步步进逼[J];政协天地;2003年06期
7 年媛媛,刘稳华,范中和;城市环境与光污染[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S1期
8 王艳霞;董建文;王衍桢;吴南生;;城市绿地与城市热岛效应关系探讨[J];亚热带植物科学;2005年04期
9 彭少麟;叶有华;;城市热岛效应对城市规划的影响[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5期
10 钟田力;;高温下的思考——城市热岛效应浅谈[J];商业文化(学术版);2010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明华;龚斐;杨滔;范绍佳;陈芳丽;;惠州城市热岛效应变化特征[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应对气候变化分会场——人类发展的永恒主题论文集[C];2010年
2 徐琼芳;高庆九;胡进甫;胡绪焕;;城市热岛效应和迁站对潜江站气侯资料的影响[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城市气象,让生活更美好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3 陈志会;崔桂香;许春晓;张兆顺;;城市热岛效应影响因素的探讨[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杜宗亮;史红岭;陆洋;孙林;刘西凤;;基于MODIS数据的青岛城市热岛效应时间序列分析[A];Proceedings of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emote Sensing (ICRS 2010) Volume 4[C];2010年
5 纪瑞鹏;张喜民;李刚;;沈阳等6城市热岛效应卫星监测研究[A];第五届全国优秀青年气象科技工作者学术研讨会学术论文集[C];2002年
6 景承涛;王志石;;城市下垫面对澳门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A];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50周年暨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7论文摘要集(下)[C];2007年
7 方一东;冀兆良;;城市热岛效应及对策[A];中国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实践——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7年
8 但尚铭;;成都平原城市热岛效应的卫星遥感分析(摘要)[A];第十三届全国遥感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9 梁益同;夏智宏;;基于定量遥感的武汉市热岛效应格局演变及对策研究[A];武汉区域气象中心城市群发展气象服务工作论坛优秀论文汇编[C];2008年
10 黄勇波;田喆;朱能;;城市热岛效应对办公建筑空调负荷影响的研究[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4年学术文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贡璐;干旱区城市热岛效应定量研究[D];新疆大学;2007年
2 米金套;澳门城市景观格局变化与热岛效应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3 冯晓刚;城市热岛效应演变与成因遥感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张勇;遥感传感器热红外数据辐射定标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遥感应用研究所);2006年
5 谈建国;气候变暖、城市热岛与高温热浪及其健康影响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8年
6 戴晓燕;基于遥感数据挖掘定量反演城市化区域地表温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王三;重庆市“一小时经济圈”生态安全评价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8 李国栋;兰州城市气候效应的时空特征及形成机制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9 李鹍;基于遥感与CFD仿真的城市热环境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10 陈峰云;湖北省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对自然环境要素的影响[D];华中农业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利萍;天津地区城市热岛效应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2 陈方敏;上海市公园绿地对城市热岛效应影响的多尺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陈志会;城市热岛效应与污染扩散的大涡模拟研究[D];清华大学;2010年
4 武鹏飞;基于TM影像的北京市城市热岛效应及其影响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5 王镇;福州市城市扩展与城市热岛效应的遥感动态监测与分析[D];福州大学;2005年
6 宋园园;基于TM/ETM数据的城市热岛效应及其与LUCC关系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徐振东;城市热岛效应成因的研究与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03年
8 华丽娟;中国区域温度较差变化以及城市化增暖效应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04年
9 黄勇波;城市热岛效应对建筑能耗影响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10 李伟;中国东南部地区城市热岛效应对气温增暖的影响分析[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西木;科学配置植物可显著缓解城市热岛效应[N];中国花卉报;2009年
2 王忠田;绿化可缓解城市热岛效应[N];中国绿色时报;2010年
3 通讯员 季嬿;苏州城市热岛效应研究获专利[N];中国气象报;2011年
4 记者 晓勇;气象专家将研究拉萨城市热岛效应[N];西藏日报(汉);2011年
5 本报记者 龙会琴;关注城市热岛效应[N];西藏日报(汉);2011年
6 陈慧 巴顿 记者 次旦卓嘎;拉萨城市热岛效应明显加强[N];西藏日报;2010年
7 本报实习记者 闫慧;专家为“热岛”降温支招[N];中国花卉报;2008年
8 陈树;“十一五”规划应注重解决城市热岛效应[N];丽水日报;2005年
9 唐国利;城市热岛效应及其影响[N];中国气象报;2003年
10 记者 季芳;尾气排放加剧城市热岛效应[N];徐州日报;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