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磁活动相关问题研究
【摘要】:地磁活动具有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是空间天气研究中的重要对象,是日地能量耦合链中的重要一环。其中,磁层顶是一个重要的边界区,从人类生存角度而言,它保护地球免受太阳风的冲击,人类得以免受高能粒子的伤害;磁层顶位形变化反映了太阳风变化,影响着磁层顶内部磁场活动。因此,研究地磁活动与磁层顶位置之间的相关性问题对认识太阳风-磁层耦合过程具有重要意义。进一步,为了增强地磁暴活动预报的精确性,融合多卫星太阳风观测数据可以更加精确的描述上游太阳风状态,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内容有:
1、利用2004-2006年ACE、WIND卫星观测的太阳风数据和相应时期的Dst指数,针对200个不同级别的磁暴事件,分析了磁层顶日下点距离Ro与磁暴Dst指数的线性相关性。通过分析显示,在极端太阳风条件下,Dst指数时间序列比借助于CO2模型计算出的磁层顶日下点距离Ro的时间序列延迟了约3小时。经修正时间延迟后,在发生超级、大、中等、小磁暴时,二者线性相关系数的均值分别为0.77、0.74、0.47、0.24,并用最小二乘数据拟合得到不同级别磁暴时的Ro-Dst关系式。
2、研究了地球日侧磁层顶位置变化对磁层亚暴活动产生的影响。通过线性回归分析,发现当磁层亚暴发生时,AL/AE指标与磁层顶日下点距离Ro之间存在明显的线性相关性。特别是伴随有磁暴的亚暴发生时,AE指标和Ro之间的线性相关性比那些未伴随磁暴的亚暴发生的情况更加明显。
3、为了更好的预报磁暴活动,本文对上游太阳风多卫星观测数据进行了融合研究,提出利用最小二乘法融合卫星ACE, IMP8和WIND的太阳风和IMF数据。分析一个典型磁暴事件,基于Lund At模型,利用最小二乘法融合的数据得到Dst预报值与先前的预报值相比,精确度从41.6%上升到51.15%。从而,融合太阳风观测数据可以更好的了解近地环境情况。
|
|
|
|
1 |
庄洪春,C.T.Russell;磁层顶位置的卫星观测[J];空间科学学报;1983年01期 |
2 |
管靖,应润杰,赵凯华,涂传诒;磁层顶的简化模型和低杂漂移不稳定性[J];空间科学学报;1984年02期 |
3 |
周国成;磁层顶间断的识别[J];空间科学学报;1981年01期 |
4 |
涂传诒;磁层顶中的低混杂漂移不稳定性[J];物理学报;1982年01期 |
5 |
傅竹风;磁层顶极尖区的理论探讨[J];空间科学学报;1983年02期 |
6 |
涂传诒;磁层顶低混杂漂移不稳定性及等离子体幔、磁层对流的形成机制[J];空间科学学报;1982年02期 |
7 |
吴洪钟,都亨;磁层顶对磁层磁场的影响[J];空间科学学报;1982年04期 |
8 |
魏长全,濮祖荫,周玉美;磁层顶的漂移动力学磁声-Alfvén模不稳定性[J];地球物理学报;1986年06期 |
9 |
傅绥燕,濮祖荫,刘振兴;地球磁层顶湍动重联的数值模拟[J];地球物理学报;1994年03期 |
10 |
王水,朱烈,樊小英;磁层顶旋转间断的稳定性[J];空间科学学报;1986年02期 |
11 |
濮祖荫,M.G.Kivelson;磁层顶的Kelvin-Helmholtz不稳定性(III)可压缩不稳定波的能量和动量输运[J];空间科学学报;1987年04期 |
12 |
都亨,魏奉思,黄云潮;行星际起伏向磁层顶的输运[J];空间科学学报;1988年01期 |
13 |
王宪民,王敬芳,梁百先;磁层顶剪切磁流体非线性性态的谱截断法研究Ⅰ.流场扰动对磁场的作用[J];空间科学学报;1991年03期 |
14 |
王宪民,濮祖荫,王敬芳;磁层顶磁岛结构及其非线性行为[J];地球物理学报;1996年01期 |
15 |
濮祖荫,M.G.Kivelson;土星磁层顶的Kelvin-Helmholtz不稳定性和磁流体表面波[J];空间科学学报;1984年02期 |
16 |
濮祖荫,M.G.Kivelson;磁层顶的Kelvin-Helmholtz不稳定性(Ⅳ)可压缩不稳定波的若干特性[J];空间科学学报;1988年01期 |
17 |
濮祖荫,史全岐,肖池阶,傅绥燕,张慧,宗秋刚,刘振兴;涡旋重联的Hall-MHD模拟及其在高纬磁层顶的应用[J];中国科学E辑;2004年07期 |
18 |
濮祖荫,傅绥燕,郭世宠,刘振兴;地球磁层顶的漂移动力学Alfvn波不稳定性及其反常输运效应[J];地球物理学报;1991年04期 |
19 |
于大海,周国成;低纬磁层顶的平衡结构[J];中国科学A辑;1995年03期 |
20 |
王宪民;王敬芳;梁百先;;磁层顶边界区剪切流的非线性波动方程[J];海军工程大学学报;1991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