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基于不同率定期资料的月、季径流预报方法研究

罗蒋梅  
【摘要】:中长期水文预报在水资源管理开发利用、防汛抗旱和国防建设等领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人类社会发展和全球气候变化,各国对月、季节径流预测服务的需求越来越高。虽然数理统计和人工智能方法在中长期水文预报中已经得到广泛使用,但缺乏普适性和机理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基于流域水文模型和数值天气预报产品的中长期动态水文集合预报ESP (Ensemble Streamflow Prediction)方法已成为重要的发展方向。ESP在径流预报过程中,采用实时气象预报数据或历史气候样本取样数据来驱动已率定参数的流域水文模型,模拟预报未来时段的径流量。因此,影响流域径流预报准确率主要有模型参数、流域初始条件(土壤含水量和地下水储量)和模型输入数据,其中理想的流域水文模型参数率定可以提高模型的模拟预测水平和流域的初始条件(土壤含水量和地下水储量)的准确性。本文以气候变化可能导致流域水文系统非稳定性为假设前提,选择澳大利亚东部12个受人类活动较小、降水类型不同的流域,根据流域历史气象和径流观测数据分析,探讨基于不同率定期资料的流域水文模型参数优化方案及对径流模拟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构建基于不同历史气候数据和POAMA (the Predictive Ocean Atmosphere Model for Australia)不同降水预测数据的动态月、季集合径流预测方法,对研究流域的1981年到各流域可利用资料最后一年时间段的月、季径流进行了预报,分析预报精度和不确定性。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 1、首先从流域水文模型和水文循环的机理出发,详细分析了研究流域的降水、潜在蒸散(PET)、径流年际和月变化,降水与径流的相关关系,ENSO事件以及大气环流因子等物理因素对流域水文情势如降水、径流的影响。结果表明各流域径流、降水和PET存在明显的年际变化、月变化和气候干湿年(月);在不同降水类型流域年(月)降水和径流的关系不同;在ENSO不同年份,年降水量和径流量变化很大;流域的降水和径流在不同区域和季节受大气环流的影响不一样。 2、探讨了四大类型10种基于不同率定期资料的参数优化方案,预测年分别为各流域1981年至该研究流域可利用资料最后一年,四大类型分别为①常规参数优化方案,选择固定长度和时段资料优化模型参数,剩下资料做验证预测;②对预测年之前不同长度资料进行参数率定,分别为5年、10年、20年、30年、40年和所有年;③与预测年气候类型相似年份进行参数率定,其气候相似年分别为气候干燥/正常/湿润年份,以及El Nino/正常/La Nina年份;④逐月/三个月资料进行模型参数率定。分别采用SIMHYD和新安江水文模型比较了这10种方案的径流预测效果,分析了采用什么时段和多长时间的资料作为模型率定期能够保证在验证期(预测期)同样也取得较好的径流模拟效果。结果表明,在大部分流域,选用固定时段的常规参数优化方案S7最简单实用;在所有流域,选用逐月历史观测资料的条件参数优化方案S10,模型可预报的年份数量最多,水分平衡模拟误差较小;就不同长度率定期资料的模型参数优化方案的结果而言,20年左右长度资料最为合适,特别是在冬季型降水流域,选择20年长度资料作为率定期对径流预报结果最好;就澳大利亚东部流域而言,SIMHYD与新安江水文模型相比,其稳定性和普适性总体上都优于新安江,而新安江在降水比较充沛的流域效果较好。在各方案和模型评估基础上,选择SIMHYD和两种方案S7和S10对各流域月、季径流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SIMHYD采用这两种方案可以较好地模拟研究流域的月、季径流量;模型输入数据的差异,特别是降水-径流关系的稳定性、一致性是影响率定期和验证期径流模拟效果差异的主要原因。 3、建立了基于不同历史气候数据输入和SIMHYD基于不同率定期资料的参数优化方案S7和S10的ESP方法,并对月和三个月的径流进行了预报。通过对所有降水类型流域月和三个月径流预报值的中值NSE、R2、RMSE、WBE和PAE等分析,发现S7、S10均能较好地用于月和三个月径流预报,但S10优于S7;月与三个月径流预报效果差异不大。将所有径流预报值中值与实测值对比发现,前者偏低,但是当实际径流量小的时候,其预报效果较好,当实际径流量大的时候,预报值的误差较大;实测径流值基本在所有预报值的10-90%概率范围内。根据径流预报结果分析,模型的气象数据输入是影响径流预报的关键因素之一;通过对历史气候资料年、月和三个月变化及径流变化的分析,PET的年际变化和多年月变化不显著,影响径流预报的主要因子是降水资料;S7和S10方案在冬季型降水流域对月和三个月的径流预报效果优于其它类型流域。 4、构建了基于POAMA降尺度不同降水预测数据和SIMHYD的参数率定方案S7和S10的ESP方法,并对月和三个月的径流进行了预报。通过对POAMA逐口降水预测10个试验结果分析,表明多元Box-Cox幂转化降尺度方法能较好地预测研究流域在径流预报时段的逐日降水量。通过对所有降水类型流域的月和三个月径流预报值的中值结果分析,发现方案S7、S10均能较好地用于月和三个月径流预报及流域水量平衡模拟,但S10优于S7,月径流预报效果优于三个月径流预报效果。将所有径流预报值的中值与实测值对比发现,前者偏低,但是当实际径流量较小的时候,其预报效果较好,当实际径流量较大的时候,预报值的误差较大;S7和S10在冬季型降水流域对月和三个月径流预报效果优于其它类型流域;S10在所有流域可有效地预报65.3%月份的月径流量。 5、对基于POAMA不同降水数据和基于不同历史气候数据驱动SIMHYD(参数率定方案为S7和S10)的月和三个月径流预报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两种驱动数据的表现并非完全一致。从月径流预报结果来看,在夏季型和均匀型降水流域,S7和S10基于POAMA不同降水数据比基于不同历史气候数据的预报水平要高;在冬季型降水流域,与基于不同历史气候数据相比,S10基于POAMA不同降水数据能显著提高月径流预报水平,S7则不然。从三个月径流预报结果看,相对于基于不同历史气候数据的预报,S7和S10基于POAMA不同降水预测数据在夏季型和均匀型降水流域不能提高流域三个月的径流预报水平,而在冬季型降水流域,S10能显著提高三个月径流预报水平,S7则相反。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万洪涛,万庆,周成虎;流域水文模型研究的进展[J];地球信息科学;2000年04期
2 熊立华,郭生练;三层耦合流域水文模型──(Ⅱ)应用比较与评价[J];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学报;1998年01期
3 黄新会,王占礼,牛振华;水文过程及模型研究主要进展[J];水土保持研究;2004年04期
4 王渺林;傅华;高攀宇;;地球信息科学方法在分布式水文模型中的应用研究综述[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5 戚晓明;陆桂华;金君良;;水文多尺度仿真研究[J];人民黄河;2006年11期
6 曾新民,赵鸣,苏炳凯,汤剑平,郑益群,桂祁军,周祖刚;一个水文模型与区域气候模式耦合的数值模拟研究(英)[J];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2003年02期
7 戚晓明;;水文模型的尺度性探讨[J];人民黄河;2008年08期
8 夏积德;吴发启;郭江涛;孙茂存;;分布式水文模型建模过程研究[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4期
9 刘志雨,张瑞芳;SCLS模型在长江寸滩~螺山段的应用[J];人民长江;1996年08期
10 黄平,赵吉国;流域分布型水文数学模型的研究及应用前景展望[J];水文;1997年05期
11 金鑫;郝振纯;张金良;;水文模型研究进展及发展方向[J];水土保持研究;2006年04期
12 尹雄锐;夏军;张翔;王晓妮;;水文模拟与预测中的不确定性研究现状与展望[J];水力发电;2006年10期
13 Soroosh Sorooshian;;水文模型演变:从洪水预报到水文气象预测(英文)[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3期
14 许有鹏;;遥感信息在水文模型参数确定中的应用研究[J];遥感技术与应用;1992年04期
15 任立良,刘新仁;数字高程模型信息提取与数字水文模型研究进展[J];水科学进展;2000年04期
16 王中根,刘昌明,左其亭,刘青娥;基于DEM的分布式水文模型构建方法[J];地理科学进展;2002年05期
17 曾新民,赵鸣,苏炳凯,汤剑平,郑益群,桂祁军,周祖刚;一个耦合水文模型的区域气候模式的模拟研究(英文)[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1期
18 刘家宏;王光谦;王开;;数字流域研究综述[J];水利学报;2006年02期
19 李菀劼;李天安;;泸沽湖水资源平衡分析[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2期
20 王书功,康尔泗,李新;分布式水文模型的进展及展望[J];冰川冻土;2004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崇育;夏军;;大尺度水文模型的发展现状以及与气候模型耦合的可能性、挑战和展望[A];发挥资源科技优势 保障西部创新发展——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1年
2 谢正辉;刘谦;苏凤阁;杨宏伟;;基于全国50×50km~2网格的大尺度陆面水文模型框架[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气候系统与气候变化”分会论文集[C];2003年
3 王渺林;夏军;易瑜;;分布式水文建模的地球信息科学方法[A];《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进展》论文集[C];2004年
4 李景玉;徐宗学;;分布式水文模型在渭河流域中的应用[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5 林建;谢正辉;陈锋;肖子牛;薛建军;;2006年汛期VIC水文模型模拟结果分析[A];“2010年北京气象学会中青年优秀论文评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张国平;王纲胜;;基于遥感与GIS的气候/气象—水文耦合模型研究初探[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7 张璞;王建;刘艳;李杨;;SRM模型在玛纳斯河流域春季洪水预警中的应用研究[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应对气候变化分会场——人类发展的永恒主题论文集[C];2010年
8 王渺林;;分布式水文建模的地球信息科学方法[A];湖北省测绘学会2004年度科学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9 潘世兵;李纪人;;流域水文模型和GIS集成技术研究现状与展望[A];中国水利学会2003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10 张朝;刘晓菲;史培军;;水稻的洪涝灾害损失综述—基于结合水文模型的农作物产量损失评价的思考[A];“中国视角的风险分析和危机反应”——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风险分析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蒋梅;基于不同率定期资料的月、季径流预报方法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2 于澎涛;分布式水文模型的理论、方法与应用[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1年
3 杨晓华;参数优选算法研究及其在水文模型中的应用[D];河海大学;2002年
4 H.A.Prasantha Hapuarachchi;[D];河海大学;2003年
5 李力;半干旱半湿润流域洪水预报模型的研制及应用[D];西安理工大学;2009年
6 魏林宏;时空尺度对洪水模拟的影响研究[D];河海大学;2004年
7 王加虎;分布式水文模型理论与方法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8 苏丹阳;基于物理概念的水文模型InHM机群并行计算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9 王国庆;气候变化对黄河中游水文水资源影响的关键问题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10 张海亮;洪水智能预报方法与系统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长森;和田绿洲散耗型水文模型研究与应用[D];西安理工大学;2005年
2 郭太英;基于DEM的分布式水文模型的研究与应用[D];大连理工大学;2005年
3 梁睿;HEC-HMS水文模型在北张店流域的应用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2年
4 王志璋;汾河上游流域分布式水文模型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3年
5 樊明兰;基于DEM的分布式水文模型在中尺度径流模拟中的应用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6 曾举;GIS水文模型及降雨径流数值模拟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2年
7 孙友波;基于DEM的水文特征信息的提取和可视化的研究与实现[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8 许钦;基于DEM的黄土区小流域产流产沙研究[D];河海大学;2005年
9 夏达忠;流域洪水预报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河海大学;2005年
10 南岚;GIS在平原河网水动力模型中的应用[D];河海大学;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宗学 北京师范大学水科学研究院;水文模型的现在与未来[N];中国水利报;2009年
2 本刊记者 刘艳飞 采访整理;院士专家探讨水文科技与发展[N];中国水利报;2007年
3 武汉大学水资源与水电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陈小凤 张利平;气候变化下要加强对我国水文水资源的研究[N];中国水利报;2008年
4 本刊记者 吴頔 刘艳飞;杨大文:为祖国做事才有归属感[N];中国水利报;2007年
5 高立洪 果天廓 段连红;胡和平:愿做乐水智者[N];中国水利报;2005年
6 记者 张虹;珠江:新技术预报水情获突破[N];中国水利报;2007年
7 本报记者 刘岚 通讯员 范国庆;科技创新:为黄河水文插上腾飞的翅膀[N];黄河报;2008年
8 李斌;科学家预测中国最大湖泊水位有望持续回升[N];中国改革报;2007年
9 武汉大学水资源与水电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谢平 陈广才 雷红富 李晶;变化环境下的地表水资源评价方法要全面考虑[N];中国水利报;2008年
10 沈铁元 李灿 周芳;湖北探索局校合作新模式[N];中国气象报;2003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