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洋海盆增暖及ENSO对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的影响
【摘要】:本文主要利用JTWC(Joint Typhoon Warning Center)的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 TC)资料、HadISST (Hadley Centre Sea Ice and SST data set)月平均SST (Sea Surface Temperature)资料、NCEP/NCAR (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月平均风场、高度场再分析资料、并结合GPCP (Global Precipitation Climatology Project)降水资料、NOAA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向外长波辐射(Outgoing Longwave Radiation:OL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以及大气环流模式(ECHAM4),采用季节EOF(Season-reliant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等气象统计方法,分析了1950-2010年间印度洋海盆增暖和西北太平洋TC活动的关系,并与ENSO对西北太平洋TC活动的影响相比较,主要结果表明:
印度洋海盆异常增暖与西北太平洋地区弱TC年生成频数相关较好,印度洋海盆异常增暖,西北太平洋地区低层为异常的反气旋,对流抑制,降水偏少,不利于TC的生成,弱TC的年生成频数偏少,登陆我国东部沿岸,海南岛及台湾岛的弱TC频次偏少;异常冷年反之。此外,无论是印度洋异常冷或者暖年,弱TC在西部象限(0°-30°N,105°E-140°E)生成较多,在东部象限(0°-30°N,140°E-180°E)生成偏少。弱TC在西部象限的分布中又以西南象限(0°-17°N,105°E-140°E)生成频数居多。
与印度洋对弱TC的影响不同,ENSO主要与西北太平洋地区强TC年生成频数关系密切,El Nino发展年,季风槽加深东伸,TC生成位置偏东,由于TC在海洋上的生命史较长,因而强TC年生成频数偏多,在移动频次上,登陆我国台湾岛及日本南部的强TC频次偏多;La Nina发展年,季风槽较浅,TC生成位置偏西,TC的平均强度偏弱,强TC年生成频数偏少,强TC登陆台湾岛及日本南部频次偏少。此外,ENSO指数与强TC年频数的相关有着年代际的变化,在1950-1969年和1990-2009年间,ENSO指数和强TC年频数相关很好,分别为0.575和0.725,而在1970-1989这二十年间,两者相关很弱,只有0.021。
数值实验结果表明:7-9月份,印度洋海盆异常增暖,降水偏多,降水正异常大值区位于赤道东印度洋,在北印度洋与西北太平洋地区形成一闭合纬向环流圈,异常下沉支位于菲律宾群岛附近,使得该地对流抑制,降水偏少,有助于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的发展和维持,与资料分析的结果相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