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带风暴“海马”的数值模拟及其变性阶段的结构演变特征
【摘要】:本文利用WRF模式对热带风暴“海马”登陆后减弱,与中纬度系统相互作用后变性加强的过程进行数值模拟。检验结果证明WRF模式能够较好地模拟“海马”变性阶段的路径、强度、降水、云图及其变性后再度加强的过程,并能准确模拟它变性阶段高低空环流配置及其中心附近垂直结构。对“海马”变性前后的结构分析表明,热带风暴Haima登陆后迅速减弱,在登陆初期维持正压结构。在向北移动的过程中,与西北方向移来的西风槽相遇。其西北侧,对应高空槽前急流入口区右侧,有强的偏差风辐散;500hPa上有温度槽随西风槽东移,由于槽前台风西北侧存在强劲的暖湿空气输送抬升,产生明显的暖平流区域。同时,西风槽东移带来大范围的干冷空气,而减弱后的台风向北移动时伴随着相对浅薄的暖湿空气,二者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强盛的冷锋锋面,冷锋前有强烈的上升运动,湿位涡沿锋面向下延伸。由此,在台风西北部形成高空辐散,并配合有暖平流上升运动区,同时受锋前倾斜抬升作用的影响,台风结构发生倾斜,这使减弱的台风发生变性并加强发展成为锋面气旋。随着锋面气旋发展,其北部上升运动加强,东部向垂直运动区输送水汽的东南暖湿气流加强,从而使得台风与中纬度高空槽相互作用区产生强降水。
通过以上分析证明锋面在这次变性加强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设计敏感性试验,将热带风暴环流滤除后用同样的参数化方案进行数值模拟。去除“海马”以后,降水有明显减少,余下的降水是只受锋面影响产生的锋面降水。通过对14日00时的矢量锋生函数分析可以看出,-Fn中的第一项与冷锋锋生有关,第二项与暖锋锋生有关,第三项为小项。Fs中第一、二项起主要作用,Fs的大值区集中在冷暖锋交界处,使此处锋面作气旋性旋转,锋面扭曲形成锋面锢囚。滤除台风后,-Fn和Fs都有大幅减小。也就是说,台风的存在加强了原本的锋生作用,并且台风与锋面的相互作用使锋面发生了扭曲旋转。利用Sawyer-Eliassen方程分析锋面附近的次级环流和垂直运动。对比滤除台风前后的强迫项各项。由于Q2的两个分量大值中心对应比Q1好,相乘后在相应位置加强中心,所以Q2即地转切变项起主要作用。台风对锋面的作用使强迫项在锋面与台风之间的中高层、台风附近低层以及锋前低层加强,增强次级环流,使锋前上升运动更剧烈。台风存在时,实际强垂直风矢量由台风本身的垂直运动,及由于台风存在增大了强迫项而产生的增强的次级环流垂直运动两部分组成。
台风登陆后迅速减弱,在中纬度地区与锋面相遇,锋面次级环流的上升运动区加强了台风的上升运动,使台风重新变性发展,台风的存在又加强了锋生,使强迫项增加,次级环流增强,更加有利于台风的重新发展,而台风与锋面的相互促进作用造成了一次强降水过程。
|
|
|
|
1 |
施望芝,金琪,刘静,王宏记;强降水落区中单站降水诊断分析和预报[J];气象科技;2005年01期 |
2 |
朱爱民,寿绍文;一次冬季暴雪过程锋生次级环流的诊断分析[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94年02期 |
3 |
姚秀萍,寿绍文;爆发性发展台风附近次级环流的诊断分析[J];气象科学;1994年02期 |
4 |
覃庆第;高空急流入口区次级环流在一次突发性强降水过程中的作用[J];广西气象;2001年04期 |
5 |
梁生俊;;锋面次级环流研究[J];陕西气象;1993年04期 |
6 |
王宝鉴,徐建芬,孙兰东,杨民,伏晓红;1999年4月23~24日西北沙尘暴诊断分析[J];甘肃气象;2000年02期 |
7 |
周顺武,丁治英,陈久康;利用SAWYER-ELIASSEN次级方程对两支雨带的诊断[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99年03期 |
8 |
许新田;李明;陶建玲;宁志谦;郭大梅;;陕西2003年持续性暴雨高低空急流特征分析[J];气象科学;2006年06期 |
9 |
丁一汇,沈新勇;对称扰动与纬向基流的相互作用I.倾斜E-P通量理论[J];大气科学;1998年05期 |
10 |
寿绍文,励申申,彭广,吴书君;条件性对称不稳定与梅雨锋暴雨[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93年03期 |
11 |
梁生俊;;锋面研究回顾[J];陕西气象;1993年03期 |
12 |
尤红,周波;准地转理论在低纬高原冬季暴雨中的应用[J];气象;2005年11期 |
13 |
刘瑞芳;许新田;郭大梅;;陕西一次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分析[J];陕西气象;2007年03期 |
14 |
乔春贵;贺哲;;河南省一次大暴雨天气过程的非地转湿Q矢量分析[J];气象与环境科学;2010年02期 |
15 |
傅灵艳;寿绍文;黄亿;岳彩军;;圣帕台风暴雨的非地转湿Q矢量的诊断分析[J];气象科学;2009年06期 |
16 |
尹尽勇;李泽椿;杜秉玉;;9617号热带风暴Tom变性过程数值模拟分析[J];气象;2009年08期 |
17 |
梁生俊;;急流对锋面次级环流的影响[J];陕西气象;1993年06期 |
18 |
曲晚波;9711号热带风暴登陆定位分折[J];辽宁气象;1998年03期 |
19 |
陈文玉,金德山,李培,杨文武;太阳黑子对南海季风爆发及热带风暴活动的影响[J];热带海洋学报;2000年04期 |
20 |
魏鼎文;热带风暴的模拟实验研究[J];气象;1981年08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