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lmer指数在淮河流域的订正及应用
【摘要】:Palmer(?)旨数基于水平衡原理建立的,具有明确的物理意义。所以Palmer指数评估干旱时,不仅能指示干旱的程度,还能很好的显示干旱发生的时间,但Palmer(?)旨数空间的不连续性,在研究区域旱涝时要对其进行订正。通过相近气候的美国东南部和淮河流域干旱特征对比,以及国内几次有重要参考意义的Palmer指数修正结果研究,发现各区域不同的旱涝等级对后期的影响程度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本文应用淮河流域36测站的逐日温度、风速、日照时数等站点资料等对Palmer指数进行订正,适当调整前期旱涝对后期的影响程度,使其更适合淮河流域旱涝研究,并用Mann-Kendall突变检验方法、滑动t检验法、Morlet小波分析淮河流域温度、降水及旱涝指数的分布特征。并利用NCEP/NEAR逐月风场及位势高度场,通过合成分析方法,分析了淮河流域旱涝年南亚高压异常引起的淮河流域旱涝年环流异常的机制。研究结果表明:
(1)因为区域不同旱涝等级对有无降水的敏感度不同,适当调整Palmer(?)指数前期旱涝对后期的影响程度,计算的淮河流域Palmer指数对淮河流域旱涝的强度及时间反应更切合实际。
(2)通过基于Palmer(?)旨数的区域指数结果分析,可以看出整个淮河流域而言,冬、春、夏、秋呈:湿润化—干旱化—湿润化—干旱化相间分布态势。冬、夏季趋于湿润而两个过渡季春、秋干旱化加剧。春季变干趋势和2007年IPCC第四次报告中指出很可能因为全球变暖导致的春季发生事件时间提前吻合。因为春季温度升高提前,致使蒸发增加,或温度的间接影响,有可能是春季趋于干旱的一个原因。
(3)因指数的机理不同,对同一地区旱涝的反应也会有很大的差异。PDSI指数反应干旱时,不仅考虑当期降水异常,还考虑了前期的水分状况,干旱发生的累积效应可以在PDSI指数上有很好的体现。降水变率变化对各种指数反应的旱涝有很大的影响。
(4)淮河流域夏季存在明显的偏旱期,而干旱的分布形势不尽相同。1966-1978年汛期降水和暴雨量较平均态波动不大,PDSI指数反应的干旱有明显的峰值现象。1992-2001年汛期降水和暴雨量异常明显,即变率较大,PDSI指数反应的干旱分布比较平滑。从夏季温度上看,在1966-1978年出现持续的降温期;而1992-2001年对应温度升温期。因而可以推断温度的升高很可能造成极端降水的增加,因而,温度的变化不仅仅直接影响蒸发而影响干旱,还可能通过降水对旱涝起调节作用。
(5)利用NCEP逐月风场、位势高度场、水汽场等资料,通过合成分析方法分析了流域旱、涝年环流及水汽输送的异常。110°E-140°E、35°N-50°N区域是南亚高压影响东亚一个关键区域,也是引起的淮河流域旱涝年环流异常的关键区。100hPa南亚高压向东北方向的伸缩和东亚高纬经向环流活动有密切的关系,也是副高异常的征兆,南亚高压通过对流层-平流层的相互作用影响着副高的活动。淮河流域异常年南亚高压的异常主要集中在夏季前期,而副高的异常主要在夏季后期,这个突显了南亚高压异常具有一定的预测意义。
|
|
|
|
1 |
郑永光;陈炯;王洪庆;张焱;朱佩君;陈敏;白洁;陶祖钰;;2003年淮河流域持续暴雨的卫星云图特征及大尺度环境条件分析[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03.7淮河大水的水文气象学问题”分会论文集[C];2003年 |
2 |
王慧敏;王玉太;刘新仁;沈承珠;;淮河流域可持续发展预警研究[A];Systems Engineering, Systems Science and Complexity Research--Proceeding of 11th Annual Conference of Systems Engineering Society of China[C];2000年 |
3 |
葛朝霞;曹丽青;;2003年夏季江淮特大暴雨成因的分析[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
4 |
钱曙华;刘睿卉;;2003年淮河流域汛期特大洪水分析研究[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03.7淮河大水的水文气象学问题”分会论文集[C];2003年 |
5 |
鲁峰;赵全科;;淮河流域旅游业发展的水环境分析[A];21世纪的人文地理学——中国地理学会人文地理专业委员会暨全国高校人文地理学研究会2003年年会论文集[C];2003年 |
6 |
毕宝贵;矫梅燕;廖要明;徐晶;;2003年淮河流域大洪水的雨情、水情特征分析[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03.7淮河大水的水文气象学问题”分会论文集[C];2003年 |
7 |
鲍媛媛;;2003年淮河流域特大暴雨期间低纬环流分析[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03.7淮河大水的水文气象学问题”分会论文集[C];2003年 |
8 |
杨洪平;万蓉;石燕;周昆;;淮河流域“6.30”暴雨雷达联合估测精度分析[A];2004年湖北省气象学会年会学术论文详细摘要集[C];2004年 |
9 |
徐慧;;浅谈淮河流域洪涝灾害特性与防灾减灾对策[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
10 |
卫捷;陶诗言;张小玲;;2003年夏季淮河流域致洪暴雨成因的初步分析[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03.7淮河大水的水文气象学问题”分会论文集[C];2003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