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气溶胶对东亚区域气候影响的数值模拟
【摘要】:本文利用耦合化学过程的区域气候模式RegCM3,模拟研究了三种主要人为排放气溶胶(硫酸盐、黑碳、有机碳)对东亚区域气候的影响,计算分析了近20年来三种气溶胶的时空分布、综合辐射强迫作用及其对地面气温和降水以及中国东部雨带的影响。本文主要工作及结论如下:
1、对区域气候模式RegCM3的模拟效果进行了检验,表明该模式能够较好地模拟出东亚平均环流以及中国地区的气候平均状态,因此本试验的模拟结果可以用于进一步的研究讨论。
2、对气溶胶排放源分布进行了分析,模拟了气溶胶的柱含量和光学厚度的分布及其季节变化。结果发现:模式能较好地模拟出气溶胶柱含量以及光学厚度的分布,大值区主要在人口集中、工农业发达的地区,其中中国主要排放区夏季柱含量最大,冬季最小,而印度半岛东北部排放大值区气溶胶柱含量季节变化不明显,这两个子区域气溶胶柱含量都存在明显的年际变化,呈现上升趋势。中国主要排放区以硫酸盐气溶胶柱含量占总量比例最大,而印度半岛东北部排放大值区以有机碳气溶胶柱含量占总量比例最大。东亚季风对气溶胶的输送是气溶胶季节分布差异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3、对综合气溶胶直接辐射强迫进行了估算,并讨论分析了气溶胶对东亚区域气候的影响。结果表明:气溶胶短波辐射强迫在大气层顶和地面均为负值,气溶胶的加入对东亚地区地表气温有明显影响,冬季降温中心位于四川盆地,夏季降温大值区位于华北地区,气溶胶直接气候效应使得冬季东亚大部分地区降水减少,夏季东亚地区降水与中国主要排放区夏季气溶胶浓度有较好的相关关系,中国东部雨带有南移趋势。
|
|
|
|
1 |
邓学良;潘德炉;何冬燕;毛志华;陈正华;;卫星遥感中国海域人为和沙尘气溶胶时空分布的研究[J];海洋学报(中文版);2009年04期 |
2 |
王喜红,石广玉;东亚地区人为硫酸盐的直接辐射强迫[J];高原气象;2001年03期 |
3 |
邓孺孺,田国良,孙荃,张力军,支毅乔;北京市污染气溶胶散射特征实验及其数值模拟[J];遥感学报;2003年04期 |
4 |
王亚强;;中国大气气溶胶及其气候效应[J];Annual Report of CAMS;2007年00期 |
5 |
崔文岭;郭瑞;张浩;;亚洲沙尘由蒙古戈壁向长江三角洲的传输及其与污染气溶胶的混合特征[J];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5期 |
6 |
Robert J.Charison;乔劲松;王普才;;人为硫酸盐气溶胶对气候的直接强迫:一个世纪后看Arrhenius模型[J];AMBIO-人类环境杂志;1997年01期 |
7 |
江研因;阿尔卑斯山顶测到塔克拉玛干沙漠的灰尘[J];上海环境科学;2003年12期 |
8 |
吴涧,蒋维楣,刘红年,王卫国,罗燕;硫酸盐气溶胶直接辐射效应在线与离线模拟方法的比较[J];气象学报;2004年04期 |
9 |
王志立;郭品文;张华;;黑碳气溶胶直接辐射强迫及其对中国夏季降水影响的模拟研究[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9年02期 |
10 |
吴涧,符淙斌,蒋维楣,刘红年,赵润华;东亚地区矿物尘气溶胶直接辐射强迫的初步模拟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2005年06期 |
11 |
白亮;;定量遥感技术在福建省大气环境监测中的应用[J];引进与咨询;2006年06期 |
12 |
李放;国际全球大气化学计划第二次气溶胶表征实验(ACE—2)[J];地球科学进展;1998年02期 |
13 |
;放射卫生[J];中国医学文摘.卫生学;1999年02期 |
14 |
高丽洁,王体健,徐永福,闵锦忠;中国硫酸盐气溶胶及其辐射强迫的模拟[J];高原气象;2004年05期 |
15 |
车慧正,张小曳,石广玉,李杨,赵剑琦,屈文军,王丹;沙尘和灰霾天气下毛乌素沙漠地区大气气溶胶的光学特征[J];中国粉体技术;2005年03期 |
16 |
石广玉;檀赛春;;大气气溶胶及其气候效应[J];科学观察;2007年05期 |
17 |
石广玉;王标;张华;赵剑琦;檀赛春;温天雪;;大气气溶胶的辐射与气候效应[J];大气科学;2008年04期 |
18 |
詹建琼;陈立奇;张远辉;杨绪林;李伟;;北极黑碳气溶胶研究现状和展望[J];极地研究;2010年01期 |
19 |
肖钟湧;江洪;陈健;王彬;江子山;;杭州市大气气溶胶光学特性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11年08期 |
20 |
任仁;温室气体及其全球增暖潜势[J];大学化学;1996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