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利用耦合系统BCC_AGCM2.0.1_CAM模拟沙尘气溶胶的辐射强迫与气候效应

赵树云  
【摘要】:本文对国家气候中心第二代大气环流模式BCC_AGCM2.0.1与加拿大气溶胶理化模式CAM所组成的双向耦合模式系统BCC_AGCM2.0.1_CAM的气候态模拟效果进行了初步评估,并用该耦合模式系统模拟研究了沙尘气溶胶的辐射强迫与气候效应。通过与AeroCom中值水平以及AERONET站点资料的对比,耦合模式系统对五种典型种类气溶胶(硫酸盐、黑碳、有机碳、沙尘和海盐)的模拟总体上比较合理,尤其是对硫酸盐、沙尘和海盐的模拟比BCC_AGCM2.0.1原来的月平均气溶胶资料有明显的改进。通过与ERBE、NCEP等观测/再分析资料的对比,耦合模式系统对常规气候态变量全球平均值和分布的模拟体现出了新气溶胶方案的优势。根据耦合模式系统的模拟结果,沙尘气溶胶在大气顶的辐射强迫(调整的辐射强迫,下同)为-0.51W/m2(短波为-0.56W/m2,长波为+0.05W/m2),在地面的辐射强迫为-2.43W/m2(短波为-2.58W/m2,长波为+0.15W/m2)。地表反照率可以影响大气顶短波辐射强迫的大小,甚至能改变其正负值。云的存在可以减小沙尘气溶胶在大气顶和地面的长、短波辐射强迫。相反,沙尘气溶胶的存在对云辐射强迫影响较小。由于自身对辐射通量的影响,沙尘气溶胶可以使地表和对流层温度降低,平流层温度增加,并且通过改变赤道两侧的温差加强(减弱)北半球(南半球)哈德莱环流而减小(增大)北半球(南半球)热带和副热带地区的降水率。沙尘气溶胶还可以减小全球干旱、半干旱地区的面积,并且使我国西北地区、中亚、撒哈拉中部、美国西部等地干旱程度有所减小,但也使印度、非洲东部、中美地峡等地干旱程度有所增加。另外沙尘气溶胶还可以降低干旱、半干旱地区地表风速大小,从而反过来降低自身的排放率。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宿兴涛;;中国沙尘气溶胶研究新进展[J];气象与环境科学;2008年03期
2 刘红年,蒋维楣;沙尘表面非均相化学过程的气候效应的初步模拟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2004年03期
3 成天涛;吕达仁;徐永福;;浑善达克沙地沙尘气溶胶的辐射强迫[J];高原气象;2005年06期
4 李建云;屈述军;;中国地区春季沙尘气溶胶短波辐射气候效应数值模拟研究[J];气象与减灾研究;2010年04期
5 成天涛,吕达仁,陈洪滨,李占清;浑善达克沙地沙尘气溶胶的粒谱特征[J];大气科学;2005年01期
6 贾璇;王文彩;陈勇航;黄建平;陈建民;张华;白鸿涛;张萍;;华北地区沙尘气溶胶对云辐射强迫的影响[J];中国环境科学;2010年08期
7 王娜;张镭;;沙尘气溶胶辐射特性及其观测方法初步评述[J];干旱气象;2007年04期
8 孔丹;何清;张瑞军;黄向春;;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春季一次沙尘暴沙尘气溶胶的辐射特征[J];干旱气象;2008年02期
9 牛生杰,章澄昌,孙继明;贺兰山地区沙尘气溶胶粒子谱分布的观测研究[J];大气科学;2001年02期
10 刘毅,任丽新,周乐义,周明煜,高原;一次黄沙输送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J];大气科学;1998年06期
11 王明星,张仁健;大气气溶胶研究的前沿问题[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1年01期
12 辛金元,张文煜,袁九毅,刘立超;沙尘气溶胶对直接太阳辐射的衰减研究[J];中国沙漠;2003年03期
13 赵伟;刘红年;吴涧;;中国春季沙尘气溶胶的辐射效应及对气候影响的研究[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6期
14 刘毅,周明煜;北京及近中国海春季沙尘气溶胶浓度变化规律的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1999年06期
15 高庆先,任阵海,李占青,普布次人;中国北方沙尘气溶胶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对地表辐射的影响[J];资源科学;2004年05期
16 石广玉,赵思雄;沙尘暴研究中的若干科学问题[J];大气科学;2003年04期
17 刘东,戚福弟,金传佳,岳古明,周军;合肥上空卷云和沙尘气溶胶退偏振比的激光雷达探测[J];大气科学;2003年06期
18 吴涧,蒋维楣,王卫国,姚克亚,袁仁民;我国春季大气沙尘气溶胶分布和短波辐射效应的数值模拟[J];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19 周荣卫,刘红年,蒋维楣;中国地区沙尘气溶胶输送过程的数值模拟[J];气象科学;2004年01期
20 马井会;张华;郑有飞;孙治安;;沙尘气溶胶光学厚度的全球分布及分析[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7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帅;Tim Butler;Rolf Sander;马建中;Mark G.Lawrence;;污染区域沙尘气溶胶对对流层光化学的影响:北京超大城市个例研究[A];第十届全国气溶胶会议暨第六届海峡两岸气溶胶技术研讨会摘要集[C];2009年
2 司瑶冰;李云鹏;高涛;;激光雷达监测沙尘气溶胶垂直变化特征[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8大气成分与天气气候变化的联系[C];2011年
3 罗双;王鑫;;黄土高原地区沙尘气溶胶对降水的影响—以2004年3月9~11日沙尘暴天气过程为例[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8大气成分与天气气候变化的联系[C];2011年
4 刘晶晶;黄建平;陈斌;;利用CALIPSO激光雷达和红外成像辐射计识别撒哈拉地区沙尘气溶胶[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2风云卫星定量应用与数值[C];2011年
5 黄建平;付强;苏婧;汤强;王文彩;李玥;;沙尘气溶胶对西北地区温度和降水的影响[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大气成分观测、研究与预报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6 高庆先;;沙尘气溶胶对大气环境的影响研究[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大气气溶胶及其对气候环境的影响”分会论文集[C];2003年
7 郝增周;龚芳;王迪峰;潘德炉;;利用HITRAN资料研究沙尘气溶胶和云滴粒子的红外特性[A];第八届成像光谱技术与应用研讨会暨交叉学科论坛文集[C];2010年
8 陈霞;魏文寿;刘明哲;;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沙尘气溶胶对低层大气的加热效应[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8大气成分与天气气候变化的联系[C];2011年
9 杨东贞;颜鹏;徐祥德;;沙尘气溶胶物理化学特征及其输送路径的研究[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10 黄建平;王文彩;;利用CERES和CALIPSO资料研究沙尘云的气溶胶对气候的可能影响[A];第五届副热带气象学术业务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文彩;沙尘气溶胶的传输和气候效应的观测研究[D];兰州大学;2013年
2 苏婧;中国西北地区沙尘气溶胶辐射强迫效应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3 葛觐铭;西北沙尘气溶胶光学特性反演与沙尘暴的卫星监测[D];兰州大学;2010年
4 牛生杰;沙尘气溶胶微结构及其对降水影响的观测和数值模拟研究[D];南京气象学院;2004年
5 柳晶;中国地区气溶胶光学特性及辐射强迫的卫星遥感观测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8年
6 曹贤洁;兰州地区气溶胶辐射特性观测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7 刘建军;长三角太湖地区云和气溶胶辐射特性的地基遥感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8 陈敏;利用激光雷达和黑碳仪观测资料模拟研究气溶胶辐射效应与影响[D];兰州大学;2008年
9 王志立;典型种类气溶胶的辐射强迫及其气候效应的模拟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1年
10 王鑫;黄土高原地区沙尘气溶胶的综合观测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树云;利用耦合系统BCC_AGCM2.0.1_CAM模拟沙尘气溶胶的辐射强迫与气候效应[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2 刘瑞金;半干旱区卷云和沙尘气溶胶激光雷达观测[D];兰州大学;2011年
3 郭瑞;中国戈壁沙尘气溶胶的表征、识别、长途传输及其对下游区域环境的影响[D];复旦大学;2010年
4 艾克代·沙拉木;阿图什气候变化与沙尘气溶胶特征分析[D];新疆大学;2013年
5 王文彩;利用A-Train卫星资料研究PACDEX实验期间源区和沉降区沙尘云的微物理及辐射特性[D];兰州大学;2010年
6 马井会;黑碳和沙尘气溶胶光学特性及全球辐射强迫的模拟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7年
7 张凯;东亚地区沙尘气溶胶入海途径及通量的初步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3年
8 凌肖露;沙尘气溶胶对中国半干旱区近地层气象要素影响的特征分析[D];兰州大学;2011年
9 李崇;利用激光雷达观测资料研究沙尘气溶胶及其影响[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10 盖长松;中国西北地区气溶胶光学厚度和波长指数观测数据的分析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玉君郑菲 通讯员 王德英;中国大气气溶胶及其气候效应研究取得明显进展[N];中国气象报;2007年
2 本期嘉宾 中国气象学会秘书长 研究员 王春乙 采访者 本报记者 郑菲;气溶胶浓度增加影响作物生产[N];中国气象报;2007年
3 孙效功;中国大气气溶胶及气候效应研究课题立项[N];中国气象报;2006年
4 记者 潘俊杰;气溶胶研究领域首个973项目启动[N];中国气象报;2006年
5 边及;气溶胶及其气候效应研究结题[N];中国气象报;2010年
6 王德英;气溶胶及其气候效应研究进展顺利[N];中国气象报;2008年
7 记者 倪永强 通讯员 杨启国;专家研讨干旱气候变化[N];中国气象报;2009年
8 干旱所;干旱所:凝聚一流科研力量的西北主力军[N];中国气象报;2006年
9 段雷;“减氮”也重要[N];人民日报;2011年
10 韩宗坡;求解气候变暖与沙尘暴的关系[N];中国气象报;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