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南海上层海洋热力结构季节及年际变化特征研究

武扬  
【摘要】:地球气候系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海洋,其吸收的太阳辐射绝大部分储存于表层海洋(混合层)中。这些能量输送给大气,驱动大气运动并影响气候的变化。海洋上层热结构的变动对气候和大气环流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海洋热含量比海表面温度(SST)更稳定,对气候持续发展的作用更大。中国近海海温对我国的汛期降水和气候变化有一定的影响,其中南海海洋热含量的变化对东亚季风和我国气候异常有着重要影响。因此,研究南海海洋热含量的变化有助于认识南海的动力过程和其海气相互作用机理,还有利于亚洲季风变化规律和中国气候预测等方面的研究。 本文首先评估了所使用的资料表明CORA资料能更好地反映参量的一些细微特征。分析了SST的季节及年际变化特征,第二模态显示的是SST对由风引起的潜热释放的响应特征。第三模态刻画了冬夏转换季的分布特征,主要揭示了东北-西南走向的锋面特征。SST年际变化与ENSO密切相关。利用]RMM/TM卫星遥感SST数据,对南海SST的季节内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南海SST的季节内振荡与纬向风分量、经向风应力、潜热通量有密切关系。随后利用1871-2008年SODA资料分析了南海混合层深度(MLD)的季节及年际变化特征。表明:季风通过流场调整对南海MLD的时空分布特征有显著的影响;南海MLD的距平变化总体呈上升趋势,南海南部MLD的距平变化趋势与北部有显著差异;SO1指数对滞后的南海各个区域有较好的相关性;MLD年际变化的空间分布第一模态整体呈单极型,最大变率分布在南海南部,由南往北逐渐减小;第二模态呈偶极子型。回归分析表明南海南部深水区域呈现增深的趋势,而吕宋海峡至南海北部陆架区呈变浅趋势。 最后分析了南海上层海洋热含量的季节、年际变化情况,及其与海气界面热通量的关系,南海热含量、净热通量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且二者有很好的相关性。南海热含量的年际变化特征最显著的周期为29个月,EOF第一模态的空间分布越南外海有一正值的最大变率中心,吕宋海峡为一负值的最大变率中心。第二模态的空间分布为整个深水海盆为正值其余海域为负值。在典型的ENSO暖、冷年与热含量有很好的响应。南海热含量的年代际变化特征表现为整体上升的趋势,突变年份发生在1912年左右。利用观测资料计算了南海120°E断面总的体积、热、盐输运量,基于CORA资料计算的南海域际热、盐、体积输运给出了南海各海峡的输运情况,南海年平均体积、热、盐输送分别为:0.377Sv、0.1567Pw,-1.0635Gg/S。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顾小丽;李培良;;太平洋海平面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海洋学报(中文版);2009年01期
2 张启龙;蔡榕硕;齐庆华;郑冬梅;;西北太平洋上层热含量的时空变化[J];海洋科学进展;2009年02期
3 何有海,关翠华;南海上层海洋热含量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J];热带海洋;1997年01期
4 蒲书箴,于卫东,程军;ENSO期间热带西太平洋势能的年际变化[J];海洋科学进展;2005年03期
5 亢兴;刘秦玉;;基于SODA数据的印度洋表层和次表层热含量变化及其与ENSO的关系[J];热带海洋学报;2008年04期
6 何有海,关翠华;南海上层海洋热力结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的研究[J];地球科学进展;2000年04期
7 彭丽霞;孙照渤;倪东鸿;陈海山;谭桂容;;夏季南亚高压年际变化及其与ENSO的关系[J];大气科学;2009年04期
8 武炳义,高登义,黄荣辉;冬季格陵兰、喀拉海和巴伦支海海冰年际变化与ENSO事件[J];科学通报;1997年18期
9 齐庆华;张启龙;侯一筠;;西太平洋暖池纬向变异及其对ENSO的影响[J];海洋与湖沼;2008年01期
10 毛江玉;吴国雄;;青藏高原热状况和海温异常对亚洲季风季节转换年际变化的影响[J];地球物理学报;2006年05期
11 黄荣辉 ,周连童 ,陈文;关于东亚夏季风变化及其成因的最近研究进展[J];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2003年01期
12 白虹,丁宗信,李永祥;热带西太平洋海洋上层热含量的分布特征及其年际变化的分析[J];海洋与湖沼;1995年02期
13 林传兰;热带西太平洋某些海洋、大气参数的年际变化特征[J];海洋预报;1991年02期
14 刘赟,王东晓,齐义泉,王文质;热带西太平洋上层热含量年际变化的区域性特征[J];海洋与湖沼;2003年05期
15 郭燕娟,杨修群;全球海气系统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的时空特征分析[J];气象科学;2002年02期
16 李海洋;谢强;王东晓;;1980~1999年热带太平洋次表层盐度年际变化同化数据分析[J];海洋学报(中文版);2006年06期
17 于卫东,乔方利;ENSO事件中热带太平洋上层海洋热含量变化分析[J];海洋科学进展;2003年04期
18 张启龙;侯一筠;程明华;许建平;齐庆华;;东太平洋暖池[J];水科学进展;2006年05期
19 谢强;李海洋;王东晓;;热带太平洋盐含量的年际变化[J];海洋科学进展;2009年02期
20 林传兰;1964-1982年热带西北太平洋海洋上层热含量的变化特征[J];热带海洋学报;199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亢兴;刘秦玉;;印度洋次表层海温年际变化的特征以及与季风的耦合关系[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水文气象分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潮汐及海平面专业委员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计算海洋物理专业委员会、山东(暨青岛市)海洋湖沼学会2007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2 陈文;杨蕾;黄荣辉;;北半球冬季准定常行星波活动的年际变化及其与北极涛动和ENSO的关系[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3 刘敏锋;滕代高;李汀;;夏季副热带西风急流位置年际变化与东亚季风环流异常[A];2004年全省气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4 程华琼;吴统文;董文杰;;全球洋面潜热通量的季节和年际变化特征[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气候系统模式发展与应用”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5 孙燕;张秀丽;赵小艳;张静;刘梅;;江苏冬季气温异常的时空变化特征[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气候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6 刘晓璐;;四川省1978-2007年的冰雹时空分布特征[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人工影响天气与大气物理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7 陈桢华;马慧;姜丽萍;;华南夏季气温异常的时空变化特征[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气候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8 沈良芳;刘方;高荣斌;王海青;;泰州市气候变化的特征分析[A];首届长三角气象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4年
9 周晓霞;王盘兴;覃军;林开平;;我国冬、夏季气温、降水的相关及其与年代际、年际变化的关系[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气候系统与气候变化”分会论文集[C];2003年
10 刘敏锋;滕代高;李汀;;夏季副热带西风急流位置年际变化与东亚季风环流异常[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乔云亭;亚澳季风系统水汽收支的气候特征及其季节内变化和年际年代际变化[D];中山大学;2002年
2 彭丽霞;南亚高压气候异常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8年
3 冯俊乔;热带印度洋低频Rossby波及其对上层热结构的影响[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9年
4 齐庆华;西太平洋暖池纬向变异规律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8年
5 马杰;大气环流圈变化特征以及与ENSO的关系[D];兰州大学;2007年
6 康霖;北太平洋低纬度西边界流的时空特征及其与ENSO循环的联系[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1年
7 王天顺;日本海海平面年际变化及其对ENSO的响应[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8 孟庆佳;西太平洋北赤道流分叉的年际变化及其海洋与大气耦合响应特征[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0年
9 王晶;印度洋偶极子影响太平洋气候年际变化的海洋通道机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1年
10 王永刚;全球环流对东南亚边缘海环流影响的数值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武扬;南海上层海洋热力结构季节及年际变化特征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2 亢兴;春季印度洋海温异常对东亚大气环流的影响[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3 钱浩;热带太平洋—印度洋上层热含量变异对我国旱涝的影响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2年
4 张洋;北冰洋主要海峡通量的年际变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5 江丽俐;东亚夏季风指数及其与IOD、ENSO之间联系的年代际改变[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8年
6 滕代高;澳大利亚高压年际变化与亚澳季风环流系统异常[D];南京气象学院;2004年
7 洪洁莉;年际尺度上ITF流量对IOD响应的初步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8 张俊;1948~2004年Hadley环流强度指数特征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6年
9 刘雪源;30°N两侧中国近海海平面年际变化及其与ENSO的关系[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10 程军;北太平洋气候系统年代际演变的主要特征及其海气耦合机制初探[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翟盘茂 赵宗慈;ENSO监测和预测系统[N];中国气象报;2001年
2 ;气象走向社会 科技创造未来[N];中国气象报;2002年
3 ;张祖强:从从容容才是真[N];科技日报;2003年
4 实习生 邓茜 本报记者 游雪晴   ;张人禾:与时间赛跑   [N];科技日报;2004年
5 李华昌;中加科学家将联手开展海-气新项目研究[N];中国海洋报;2006年
6 苏强;遵循自然规律 发展和谐水利[N];淮南日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钱秀丽;从全球视野看待海洋科技发展[N];中国海洋报;2006年
8 陈双溪;对推进“一村一品”工作的几点建议[N];光华时报;2007年
9 王建高;揭开近海环流形成之谜[N];科技日报;2005年
10 ;鞍山市水资源评价成果[N];鞍山日报 ;200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