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上空中层大气瑞利激光雷达探测研究
【摘要】:本文对2年多时间里观测得到的南京上空中层大气瑞利激光雷达数据进行反演研究。通过分析确定了用小波对瑞利激光雷达数据进行降噪时应采用Birge-Massart策略进行阈值选取,使用软阈值方式进行阈值处理的结论。通过研究信号信噪比及不同参考点对温度廓线的影响,确定了在进行温度反演时将参考点选取在高度大于40km信噪比大于10的地方;反演了2009年12月19日19时大气密度廓线和温度廓线,反演结果与MSISE-90模式和AIRS卫星数据表现了较好的一致性,其中在30km-40km之间相对误差小于1%;处理获得2009年12月19日中层大气日平均温度廓线,与MSISE-90模式差距最大为5,验证了算法和系统的可靠性;对2009年12月19日19时20分至20时20分的中层大气连续观测数据进行反演,结果表明短时间内中层大气温度的总体趋势保持稳定;通过对比分析2010年至2011年3月至5月,2009年至2011年10月至12月之间的激光雷达探测南京上空中层大气的数据,得到中层大气温度廓线月平均变化,显示在南京上空中层大气春、秋季节的温度年变化趋势一致,即平流层温度有下降趋势,中间层表现出上升趋势:冬季的温度年变化趋势与秋季相比为反相变化。通过反演分析了2011年3月至2012年1月之间的中层大气温度数据,发现南京上空中层大气的平流层区域在春季的3、4月份出现爆炸性增温现象;同时存在季节波动,波动最小值出现在7月份,最大值出现在12月份;在中层大气的中间层区域出现6月份夏季冷中间层,11月份冬季热中间层的现象。通过2011年11月30日和2012年1月4日整晚的瑞利激光雷达观测数据进行重力波扰动的初步研究,将温度相对扰动廓线进行Hilbert谱分析,获得重力波的振幅和相位信息,结合整晚的温度廓线变化,推测重力波的破碎和能量的耗散引起了中层大气温度的波动变化;通过对温度相对扰动等值线进行归一化映射,获得等值线变化的边界时刻与重力波相位变化的对应关系,初步表征出南京上空中层大气重力波的扰动情况。
|
|
|
|
1 |
吕达仁,陈洪滨;平流层和中层大气研究的进展[J];大气科学;2003年04期 |
2 |
王鼎新;;美国拟议中的中层大气计划研究项目[J];气象科技;1984年05期 |
3 |
艾勇,鲁述,张训械,龚顺生;武汉上空钠原子层结构短期演化特征[J];大气科学;1999年03期 |
4 |
黄泽荣,张训械,阮雪琴,李文涛;根据LF天波的相位和振幅变化监测中层大气扰动[J];地球物理学报;1992年04期 |
5 |
王英鉴;人为活动对高平流层、中间层大气的影响[J];空间科学学报;1996年01期 |
6 |
B.K.Mukherjee;D.R.Sikka;诚意;;印度中层大气研究的四十年[J];气象科技;1991年06期 |
7 |
熊建刚,易帆;夏季极区中层大气运动功率谱分析[J];空间科学学报;1996年03期 |
8 |
刘德才;;中层大气学术讨论会[J];新疆气象;1987年05期 |
9 |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层大气与全球环境探测开放实验室成立[J];大气科学;1995年04期 |
10 |
郑文钢,李洪钧,杨国韬,龚顺生;武汉上空大气密度温度的激光雷达探测[J];大气科学;1999年04期 |
11 |
曾桢,胡雄,张训械,Makoto Abo;无线电掩星和激光雷达观测结果比较[J];空间科学学报;2001年02期 |
12 |
朱福康;;中层大气结构[J];气象科技;1990年01期 |
13 |
王英鑑,徐寄遥;中层大气臭氧的全日盘掩日测量[J];大气科学;1992年04期 |
14 |
马瑞平,徐寄遥,廖怀哲;我国地区20—80km高空大气温度特征[J];空间科学学报;2001年03期 |
15 |
王英鉴,张仲谋;太阳紫外辐射变化对中层大气微量成分的影响(摘要)[J];天文研究与技术;1990年04期 |
16 |
穆祥明,马瑞平;1980年中层大气温度波空间特征的初步分析[J];空间科学学报;1997年01期 |
17 |
吴永华,胡欢陵,胡顺星,周军,岳古明,戚福弟,李琛;瑞利-拉曼散射激光雷达探测大气温度分布[J];中国激光;2004年07期 |
18 |
A.Danilov;章永伟;;大气中的“无人区”[J];世界科学;1986年03期 |
19 |
;其它[J];中国光学与应用光学文摘;1997年05期 |
20 |
严惠民,倪旭翔,陈奇霖,陆祖康;无扫描三维激光雷达的研究[J];中国激光;2000年09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