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污染类型下南京气溶胶谱分布特征的观测研究
【摘要】:空气中高浓度的气溶胶粒子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作用导致大气能见度下降、灰霾天气增加等环境污染问题,同时可以引发人体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疾病,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气溶胶粒子在大气中的行为取决于组成成分、粒径大小、理化特性等自身特征,尤其是测量颗粒物的粒谱分布,可以分析气溶胶粒子的来源结构以及在大气中的化学、动力学过程等,为改善大气环境污染提供帮助,同时也是探讨气溶胶粒子其他理化特性的基础。
本研究首先对不同型号的气溶胶数浓度测量仪器APS(Aerodynamic Particle Sizer,3321型空气动力学粒径谱仪)、SMPS(Scanning Mobility Particle Sizer,3081/3085型气溶胶粒径谱仪)以及WPS(Wide-Range Particle Spectrometer,宽范围粒径谱仪)的测量性能进行对比。利用WPS在南京北郊地区观测0.01-10μm气溶胶粒子的粒径分布,结合地面污染气体监测资料、卫星火点遥感资料、地面气象要素资料以及后向轨迹模式等对南京地区清洁背景、灰霾天气背景(分别来源于局地二次污染以及上风向地区秸秆焚烧)、沙尘天气背景下气溶胶的来源、输送路径以及数谱分布特征等进行分析。并讨论南京地区不同季节气溶胶数谱分布的变化及与气象要素的关系。
结果表明,3台仪器在总体数浓度变化趋势上表现出较好的一致性,但相同粒径段的粒子浓度NSmpsNwpsNaps。SMPS比WPS尺度分辨率高,粒径范围在0.02-0.2μm时,SMPS与WPS相关性较好;APS测量气溶胶数浓度谱的连续性较WPS好。3种仪器在观测日变化趋势上都表现出双峰型,但SMPS的峰值浓度和出现峰值的粒径范围均高于或大于WPS。各类气象条件及降水对仪器间的测量误差影响不大。
灰霾天气背景下的两次污染过程积聚模态气溶胶数浓度较高,与该地区之前观测结果比较气溶胶浓度峰值向大粒径偏移。两次过程PM2.1中SO42-/NO3的值分别为1.30和0.99。第一次污染过程受偏东、偏南方向局地排放源的影响,≤0.1μm的气溶胶粒子逐渐累积。第二次污染过程主要受东北方向短距离输送与西南方向局地排放的混合影响,尤其是来自偏南方向气溶胶数浓度较高,≥0.11μm粒子尤为明显,说明秸秆焚烧的排放源主要来自此方向。
对2011年5月的一次沙尘过程进行分析,认为该过程起源于蒙古国南部和内蒙古中部,向东南方向经北京山东等地影响南京。沙尘过程发生前本地污染严重,主要为小于0.08μm的超细粒子;沙尘过程发生时和结束后主要以大于0.5μmm的粗粒子为主。与该季节其他污染日和清洁日对比可以发现,南京地区受沙尘、局地污染等污染过程影响的气溶胶数浓度比该地区清洁背景下气溶胶数浓度的高出5倍左右。在局地污染影响下,气溶胶日变化呈现出明显的双峰型,两个峰值分为位于上午10:00和傍晚20:00左右。沙尘和降水对日变化影响较大,干、湿清除过程会影响气溶胶浓度峰值出现的时间。
气溶胶数浓度和谱分布特征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差异。春季粗模态粒子浓度较高,夏季核膜态粒子浓度较高,秋季积聚模态粒子浓度较高,冬季小于1μm粒子浓度值普遍较高。这与不同季节南京地区气象场差异明显相关。气溶胶数浓度谱在春、夏、冬三季呈单峰型结构,峰值集中在0.02~0.05μm的超细粒子,峰值浓度冬季春季夏季。秋季气溶胶数浓度谱呈双峰型结构,两个峰值分别位于0.05μm和0.1μm。受边界层变化及人为活动影响南京地区0.01~10μm范围气溶胶总体日变化呈双峰型,但各个模态气溶胶分布有所差异。夜晚的浓度峰值一般出现在18:00左右,白天浓度峰值春、夏季节出现在中午12:00,秋、冬季节一般出现在上午10:00。
|
|
|
|
1 |
张金娜;董海燕;白志鹏;张裕芬;解以扬;;天津初夏大气气溶胶粒度谱分布特征[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7年05期 |
2 |
王忠训;曹大勇;张玉玲;高健;;大气颗粒物数浓度及粒径分布测量技术:宽范围颗粒物分光计[J];现代科学仪器;2008年01期 |
3 |
朱春;张旭;;机动车细微/超细颗粒物数浓度排放因子隧道实测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10年07期 |
4 |
钱凌;银燕;童尧青;王巍巍;魏玉香;;南京北郊大气细颗粒物的粒径分布特征[J];中国环境科学;2008年01期 |
5 |
邱玉珺;牛生杰;岳平;王巍巍;王静;;半干旱区沙尘天气对0.010~10μm沙尘气溶胶分布的影响[J];环境科学研究;2009年11期 |
6 |
李尉卿;崔娟;;郑州市大气气溶胶数浓度和质量浓度时空变化研究[J];气象与环境科学;2010年02期 |
7 |
翟晴飞;金莲姬;林振毅;吴志会;匡顺四;;石家庄春季大气气溶胶数浓度和谱的观测特征[J];中国环境科学;2011年06期 |
8 |
张涛;陶俊;王伯光;张仁健;;广州市春季大气颗粒物的粒径分布及能见度研究[J];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0年03期 |
9 |
王军方;丁焰;尹航;葛蕴珊;王小臣;谭建伟;何超;;DOC技术对柴油机排放颗粒物数浓度的影响[J];环境科学研究;2011年07期 |
10 |
牛生杰,章澄昌,孙继明;贺兰山地区沙尘气溶胶粒子谱分布的观测研究[J];大气科学;2001年02期 |
11 |
黄红莲;黄印博;饶瑞中;;合肥地区气溶胶数浓度和谱分布特征的观测研究[J];红外与激光工程;2006年S3期 |
12 |
王芬娟;方栋;李红;Costabile Francesca;;大气超细颗粒物观测和扩散模拟研究进展[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0年02期 |
13 |
赵振新,李少群,宋宏,梁雪梅,陈成章;水中六价铬的味觉阈与嗅觉阈的测定[J];华南预防医学;1987年02期 |
14 |
李新令;黄震;王嘉松;屠晓栋;叶春;;街道峡谷内超细颗粒数浓度和粒径分布特征试验研究[J];环境科学;2007年04期 |
15 |
李新令;黄震;王嘉松;周校平;;汽油机排气颗粒粒径分布特征试验研究[J];环境化学;2008年01期 |
16 |
孙贞;杨育强;徐晓亮;盛春岩;侯忠新;丁锋;;青岛市连续天气过程中不同气溶胶浓度特征对比分析[J];环境科学;2010年04期 |
17 |
银燕;陈晨;陈魁;安俊琳;王巍巍;林振毅;严家德;王静;;黄山大气气溶胶微观特性的观测研究[J];大气科学学报;2010年02期 |
18 |
温景嵩;;从第三届国际气溶胶会议看气溶胶科学的进展[J];中国科学基金;1991年04期 |
19 |
姜忠,石广玉,陈焕森;北京市1998~2001年大气气溶胶粒子数浓度分析[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3年04期 |
20 |
张新玲,张利民,李子华;南京市可吸入颗粒物数浓度变化及尺度分布[J];江苏环境科技;2003年04期 |
|
|
|
|
|
1 |
张仁健;曹军骥;;序[A];第十届全国气溶胶会议暨第六届海峡两岸气溶胶技术研讨会摘要集[C];2009年 |
2 |
曹军骥;;序[A];第五届海峡两岸气溶胶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
3 |
杨军;牛忠清;石春娥;刘端阳;李子华;;雾霾过程分类及其微物理特征[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人工影响天气与云雾物理新技术理论及进展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
4 |
谭稳;银燕;陈魁;洪杰;伏传宏;;黄山顶云凝结核的观测与分析[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人工影响天气与云雾物理新技术理论及进展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
5 |
;二○○八年下半年相关学术活动预告[A];第七届全国颗粒测试学术会议、2008上海市颗粒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
6 |
王绪鑫;马雁军;张晨;高清源;刘红艳;;2009年冬季一次大雾过程的特征分析[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8大气成分与天气气候变化的联系[C];2011年 |
7 |
李培仁;封秋娟;任刚;申东东;;新型机载云物理探测系统及应用[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第四届气象综合探测技术研讨会[C];2011年 |
8 |
王维佳;刘建西;张世林;刘平;董晓波;石立新;;西南地区气溶胶对云的影响个例初析[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9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C];2011年 |
9 |
杨军;牛忠清;石春娥;刘端阳;李子华;;雾霾过程演变与气溶胶粒子微物理特征[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9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C];2011年 |
10 |
李学彬;伽丽丽;李建玉;周凯兵;徐青山;魏合理;;霾天气气溶胶特性研究[A];中国颗粒学会第七届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