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微波辐射计TP/WVP-3000亮温资料建立降水临近预报方法的初步研究
【摘要】:由微波辐射计探测资料反演获得的温湿廓线已经大量运用于大气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但是直接使用微波辐射计亮温(Tb)资料的研究还较少。对太湖地区2009年1-4月份TP/WVP-3000型微波辐射计的亮温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降水现象滞后于某些通道亮温的变化。所以依据亮温资料对降水现象的提前预警特征,使用判别分析方法建立降水临近预报模型。为了获取较多的降水个例,在建立模型之前,以气象变送器WXT520记录的降水时间为标准,对TP/WVP-3000雨水探测器记录降水时间的准确性进行评估。得到以下几点具有创新意义的结论:
(1)TP/WVP-3000自带雨水探测器与气象变送器WXT520记录降水时间相关性为0.77。与气象变送器记录的降水时间相比,微波辐射计TP/WVP-3000记录的降水情况存在“吞噬”和“增生”降水个例两种情况。对于需要精确区分降水个例的研究而言,不适于选用TP/WVP-3000自带降水探测器记录的降水时间。
(2)利用降水个例与无降水个例亮温差值(δTb)最大、降水个例与无降水个例亮温标准偏差(std Tb)差值最大两个标准,选择了第1、第5和第6通道的亮温观测值作为预报因子。根据判别分析方法分别在降雨前15分钟,以及前30-330分钟(时间间隔为30分钟)建立12个预报方程,并通过自身验证对每个时间点预报的准确率进行检验,最后选择降雨前90分钟的判别方程用于预报。其预报准确率POD=87%,空报率FAR=24%,漏报率NAR=13%。
(3)以可降水量(PWV)和液态积分水路径(LWC)为预报因子使用相同的建模方法。结果表明:PWV和LWC的预报方程在所有时间点自身验证准确率明显低于亮温预报方程。亮温因子的预报模型克服了反演算法在预报模型中引入算法误差。故而提高了预报精度。
|
|
|
|
1 |
蔡立华;微波辐射计在人工增雨中的观测实验[J];山西气象;1998年04期 |
2 |
赵仁宇;杨春林;郭凤莲;张玉谦;赵凯;;用机载八毫米成象微波辐射计探测海冰[J];海洋技术;1985年04期 |
3 |
林海,忻妙新,魏重,郝跃奎,邹寿祥;雷达和微波辐射计联合系统探测云中含水量和雨强分布的研究[J];大气科学;1984年03期 |
4 |
宫菀民
,邹坚峰;地面雷达-辐射计联合测量降水的数值实验[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84年01期 |
5 |
黄勇;采用微机的噪声注入式微波辐射计方案[J];山东大学学报(理学版);1985年01期 |
6 |
陈洪滨,许丽生;空间被动微波遥感地球大气和陆洋面[J];大自然探索;1994年04期 |
7 |
李靖,姜景山;微波辐射计的逆向辐射对定标及辐射测量的影响[J];遥感学报;1998年04期 |
8 |
王振占,李芸;神舟四号飞船微波辐射计定标和检验(Ⅰ)——微波辐射计外定标[J];遥感学报;2004年05期 |
9 |
赵柏林,杜金林,刘式达,尹宏,胡成达,王义举,施庶民,邵根金,邹丽珍;遥感大气温度层结的微波辐射计之特点[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78年01期 |
10 |
张瑜;;测量大气时变特性的新方法──微波辐射计法[J];电子器件;1997年01期 |
11 |
肖志辉,张祖荫,郭伟;地基、空基、星基微波辐射计定标技术概览[J];遥感技术与应用;2000年02期 |
12 |
李靖,王涛,张升伟,姜景山;利用BG算法提高微波辐射计空间分辨率[J];遥感学报;2004年05期 |
13 |
赵玲;马玉芬;张广兴;杨莲梅;;地基35通道微波辐射计观测资料的初步分析[J];沙漠与绿洲气象;2010年01期 |
14 |
吕达仁,林海;雷达和微波辐射计测雨特性比较及其联合应用[J];大气科学;1980年01期 |
15 |
赵柏林,尹宏,李慧心,杜金林,胡成达,朱元竞;微波遥感大气层结的原理和实验[J];中国科学A辑;1980年09期 |
16 |
孙元福,郑全安;3厘米扫描成像微波辐射计在海洋感感中的初次应用[J];海洋学报(中文版);1981年03期 |
17 |
卢军,林士杰,张祖荫;星载合成孔径微波辐射计的反演公式[J];微波学报;1994年04期 |
18 |
;遥感、空间光学仪器[J];中国光学与应用光学文摘;2002年06期 |
19 |
张东,郭伟;星载毫米波辐射计地面定标实验[J];遥感技术与应用;2005年04期 |
20 |
何生存;郭三刚;王治邦;龚静;;黄河上游地区秋季云中液态水含量的微波遥感[J];青海气象;2005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