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不同高度雨滴谱演变特征分析
【摘要】:本文利用2011年6月~8月在黄山地区不同高度观测得到的雨滴谱资料,分析了黄山地区的雨滴谱特征,并选取一次大范围长时间降水过程对不同高度上降水微物理量及雨滴谱分布特征进行分析,讨论了其中的差异及可能物理机制。主要结论如下:
黄山地区在6月梅雨季节降水较多,各降水过程强度、持续时间差别很大,积层混合云和层状云的持续时间最长,积云的持续时间最短,积云的平均雨强最大,局地较强云系和积云降水中心位置的雨强要明显大于边缘地区;积层混合云的谱分布最宽;各直径参量山腰大于山下大于山顶,雨强山腰最大,而数浓度则是山顶最大;小雨滴对数浓度的贡献最大,而中小雨滴对雨强的贡献最大。在雨滴谱分布中,小于1mm的雨滴数密度山顶最高,山腰次之,而山底最小,这与小雨滴的蒸发和碰并作用有关,而大于1.5mm的雨滴数密度则是山腰最大,这可能与地形抬升使得云系加深碰并加强有关。降水较为持续并出现许多峰值,每当降水中心移来,雨滴谱都会变宽,较大雨滴数量变多,雨强出现峰值,但雨强的最大值有时并不对应数浓度的最大值,当一个降水峰值过去,有时数浓度并不会迅速减小,有时会出现高浓度的小雨滴,可能与风力分选作用飘来的小滴有关。雨强与雷达反射率、数浓度、最大直径近似成幂函数关系,其中雨强与雷达反射率相关性最好。Gamma分布拟合整体效果较好,在大滴端偏差较大。拟合参数形状因子与斜率因子呈较好的二项式关系。
|
|
|
|
1 |
陈争旗,陈保国,许新田,李照荣,郭强;西北区一次联合探测层状云系云物理特征分析[J];陕西气象;2004年06期 |
2 |
黄炜;杨龙江;;包头中部地区一次人工增雨作业的效果分析[J];内蒙古气象;2005年04期 |
3 |
汤达章
,张培昌;用雷达反射因子Z和雨强I估算雨滴谱的方法[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84年02期 |
4 |
陈君寒,齐麟,王鹰,代娟;陕北地区层状云系催化的物理效应分析[J];陕西气象;1995年06期 |
5 |
齐麟,刘士亮,周塞平,陈君寒;陕北地区夏季降水性层状云系的宏观特征分[J];陕西气象;1995年06期 |
6 |
郭学良,黄美元,徐华英,周玲;层状云的雨滴谱分档数值模拟研究[J];大气科学;1999年04期 |
7 |
陈保国;栗珂;何军;郭强;马振华;刘方;;陕西夏季不同区域层状云系水分转换研究[J];陕西气象;2006年06期 |
8 |
陈保国;栗珂;雷恒池;贾玲;乔友刚;田显;李金辉;白丁;王小军;;典型层状云系催化试验的云物理响应研究[J];高原气象;2010年04期 |
9 |
郭世昌;李慧晶;李艳伟;李洪梅;苏锦兰;段雪梅;;一次层状云人工增雨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1期 |
10 |
林祥明,郑淑贞,黄文娟
,梁金福;催化作业对炮点雨滴谱的影响[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88年03期 |
11 |
陈保国;陈君寒;;关中夏季层状云系结构特征和降水机制研究[J];陕西气象;1992年03期 |
12 |
袁成,孙洪江;飑线降水微物理结构特征[J];黑龙江气象;2005年02期 |
13 |
冯宇;朱毅军;;雨滴的衰减截面模型及特性分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1期 |
14 |
邵洋;郑国光;;河南省春季层状云系降水的空中水资源特征分析[J];气象;2007年07期 |
15 |
张逸轩;庞朝云;李照荣;张建辉;覃秋忠;;祁连山区一次非降水层状云的微物理结构探测分析[J];干旱气象;2008年04期 |
16 |
苏春芹;;冬季层状云实施人工增雨作业可行性探讨[J];气象研究与应用;2008年04期 |
17 |
周非非;洪延超;赵震;;一次层状云系水分收支和降水机制的数值研究[J];气象学报;2010年02期 |
18 |
侯团结;胡朝霞;雷恒池;;吉林一次降水层状云的结构和物理过程研究[J];气象学报;2011年03期 |
19 |
汤达章
,张培昌
,楼文珠
,杜秉玉
,戴铁丕;雨滴在静止大气中的平均多卜勒速度[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80年01期 |
20 |
戴铁丕
,汤达章
,张培昌;用雷达反射因子Z和衰减系数k确定雨强I的方法[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80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