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地区若干铅银遗址冶炼技术研究
【摘要】:学界对于古代铅银冶炼技术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对古文献的解读,对于分布在铅银遗址内的炼渣分析研究较少,至今尚没有学者对云南铅银遗址的冶炼遗物进行相关讨论。因此,本研究对于揭示云南地区铅银冶炼技术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观音山遗址、洛泽社遗址、曹家坪遗址和后寨村遗址分别位于彝良县的洛泽河镇和龙街乡,付家哨坡遗址位于巧家县老店镇,白象厂位于大理宾川县,石羊厂位于楚雄双柏县,老厂村位于楚雄南华县,八处铅银遗址的年代均定位于清代,遗址内分布大量炉渣。本研究通过采用文献研究、田野调查以及实验分析(以扫描电镜为主)对云南地区八处冶金遗址采集的炉渣进行初步的分析与研究,并初步揭示了这八处铅银遗址的冶炼技术。结果表明彝良县的观音山遗址、曹家坪遗址、洛泽社遗址以及白象厂遗址使用炼铅炉,添加木炭与钙质造渣剂,采用焙烧-还原熔炼法冶炼含银的铅锌矿,冶炼产物考虑为含银铅锭与炉渣;巧家付家哨坡遗址、彝良后寨村遗址、双柏石羊厂遗址以及楚雄老厂村遗址使用分银炉,以木炭为燃料,氧化吹炼含银铅锭,冶炼产物考虑为纯银与氧化铅熔渣。炉渣的硅酸度、碱度、密度基本符合现代冶金理论对于炉渣理化性质的要求。通过古籍研究与实地调查发现,炼铅炉尺寸逐步扩大,炉型不断变化,减少劳动力的同时效率也得到相应的发展;分银炉结构保持一致性,均为椭圆形,通过沙条实现燃料和铅池在炉腔内的有效分离,针对不同类型的矿物使用不同的罩炉。通过对双柏县两处铅银遗址的田野调查发现,炼铅炉存在两种类型:半圆形炼铅竖炉和方形炼铅炉,推测两地采用两种不同的炼铅技术。结合现代冶金学原理,可以得出:老石羊厂遗址主要采用烧结-还原熔炼法冶炼含银铅锌矿,而新石羊厂遗址则主要采用直接熔炼法进行冶炼。由于材料有限和古籍中未记载的通风问题,本研究所涉及的八处遗址的具体提银方法,有待进一步的考古发现加以详尽的研究与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