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剧题材纪录片的影像书写与实践
【摘要】:川剧是一门融合了江苏昆曲、江西弋阳腔、陕西秦腔、安徽和湖北的皮黄腔以及四川民间小调又极具地方特色的戏曲剧种。建国以来,针对川剧文化的传承相继有著述出版以及艺术研讨会议召开等一系列举措,然而仍有诸多精彩的川剧舞台表现技法随着川剧艺人的离世而消失。保护与发展川剧艺术已经成为当前不可忽视的重要命题,而影像则是记录、挽救、发扬川剧艺术的有效方式。毕业作品川剧纪录片《蜀韵》正是通过记录一名青年川剧演员学习、传承川剧的故事,再现传统文化艺术的现代生存状态,借“青春”之力寓意传统文艺的新生与活力。论文结合毕业作品《蜀韵》的创作实践,意图透过影像纪实的本体论进行川剧艺术现代化传承的研究,文章一共分为四个章节。绪论部分阐述了当下中国社会在文化全球化、消费主义浪潮和信息泛滥的背景下,传统文化回归现代社会的必要性,总结了毕业作品和论文在丰富川剧纪录片种类、联结传统文化与现代观众的审美心理、激发传统戏曲的现代化传播品格方面的研究意义,又通过整理川剧艺术理论以及川剧纪录片的分类、美学表达,梳理文章将借用的文献研究、案例分析、经验总结、知行结合的研究原则,以此作为创作川剧纪录片和书写毕业论文的理论前提与保障。第一章总体阐述了川剧艺术的定义以及技法、起源、美学和当代传承方面的本体论概念,又进一步结合川剧的相关特征总结了当下川剧纪录片普遍的艺术特征。第二章结合具体的纪录片作品,先是透过叙事美学、叙事手法、叙事意义、叙事结构和叙事功能,阐述了《蜀韵》在叙事学方面建构起的表意框架与审美内核;后又从运镜效果的动与静,剪辑手法的虚与实,景别观照的远与近,背景色彩的隐与秀,音乐音响的意与境以及图片蒙太奇等视听语言手法,分析了纪录片在建构人物心绪、表意传情、观照现实以及传神写照方面独特的语法体系和修辞特征。第三章则是从纪录片的影像文化和川剧传播的社会文化的角度,分别分析了在纪录片真实定义、功能和影像叙事主体的革新以及川剧衍生影视作品在美学和创作观念上的嬗变,《蜀韵》在其变革之下所做出的适应性转换。第四章则是梳理了本次毕业创作的得与失,从实践意义论述了《蜀韵》在理论、实践、风格还有技术的实现上所达成的方法论原则,希望能够为后来拍摄同类题材的创作者以及川剧相关的理论研究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