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Zebiak-Cane海气耦合模式的改进及对1997/1998 El Nino事件的模拟与诊断分析

岳彩军  
【摘要】: 本文利用925hPa NCEP/NCAR再分析风场资料替代FSU风场资料对Zebiak—Cane海气耦合模式(简称ZC耦合模式)的初始强迫风场进行了改进,结合模拟资料与观测资料对1997/1998 El Nino事件进行了诊断分析,提出了1997/1998 El Nino发生、发展的一种新的可能机制,进而对El Nino成因机制进行了进一步完善,最后尝试对改进初始强迫风场后的ZC耦合模式的大气模式中的潜热加热计算的参数化方案进行了改进。结果表明: (1)80、90年代925hPaNCEP/NCAR再分析风应力距平(以下简称NCEP风应力距平)较FSU风应力距平与观测的SSTA匹配更为合理。NCEP风应力距平不仅较FSU风应力距平对ZC海洋模式初始化的效果好,尤其在90年代更为显著,而且以NCEP风应力距平替代FSU风应力距平作为ZC耦合模式的初始强迫风场提高了该耦合模式的预报能力,可以提前6—8个月成功地预报出1997/1998 El Nino事件。改进初始强迫风场后的ZC耦合模式(以下简称ZCW耦合模式)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春季预报”障碍现象,但对冷事件的预报能力仍然有限。 (2)对1997/1998 El Nino事件进行热力诊断分析表明,NINO4区纬向平流项与经向平流项对SSTA增加的贡献相当,且都大于垂直上翻流对SSTA增加的贡献;NINO3区经向平流项对SSTA增加的贡献最大,纬向平流项与垂直上翻流对SSTA增加的贡献相当;NINO1+2区,仍然是经向平流项对SSTA增加的贡献最大,而纬向平流项对SSTA增加的贡献小于垂直上翻流对SSTA增加的贡献。总的看来,经向平流项对SSTA增加的贡献最大,纬向平流项与垂直上翻流对SSTA增加的贡献相当。从NINO4区到NINO1+2区,纬向平流项对SSTA增加的贡献基本呈减小趋势,而经向平流项和垂直上翻流对SSTA增加的贡献却是呈上升趋势。在整个过程中热力阻尼项对SSTA变化基本都是起抑制作用,且从NINO4到NINO1+2区抑制作用依次增强。 (3)在1997/1998 El Nino事件期间,西太平洋暖池海表温度变化及异常西风和东太平洋暖池海表温度变化及异常北风两者都与NINO3指数变化密切相关。将东、西太平洋暖池及异常北风、西风一并结合起来考虑,提出1997/1998 El Nino事件发生、发展的一种新的可能机制:异常西风激发东传的暖Kelvin波对东太平洋的冷上翻流有抑制作用,从而有利于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增加;异常西风驱动西太平洋暖池东端暖水向东伸展直接有利于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增加;东传的异常西风可以通过埃克曼漂流效应将赤道两侧的海表暖水向赤道辐合从而加强了赤道附近的下沉流,也有利于东太平洋赤道附近海表温度增加。几乎与此同时,北风距平通过产生北风吹流将东太平洋暖池暖水由北向南输送至赤道附近直接导致NINO3区海表温度增加。上述增温因素的叠加作用共同导致了1997/1998 El Nino事件迅速发生、异常强大。此外,还初步分析了1997/1998 El Nino事件期间异常西风、北风的来源。 (4)东太平洋暖池气候平均海表温度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且与El Nino事件春 季发生、夏季发展、秋季达到成熟及冬季衰亡的成长过程非常相似,同时结合对异 常经向风的分析结果,提出了东太平洋暖池及经向风异常对ENSO事件发生。发展 作用的概念模型:北风距平爆发通过产生北风吹洋流的作用将东太平洋暖池暖水由 北向南输送至赤道附近从而有利于NINO3区海表温度上升,与此同时,东太平洋暖 池赤道上异常经向风辐合不仅能导致北来的暖水在赤道附近堆积而且辐合的风场对 赤道附近的冷上翻流有抑制作用,从而有利于NffeO3区海表温度的增加,上述增温 因素都有利于(不利于)EI Nino事件(La Nina)事件的发生、发展。因此,将东 太平洋暖池及异常经向风和西太平洋暖池及异常西风一并结合起来考虑,则对 EI Nino事件成因机制作了进一步完善。进一步分析表明,东太平洋暖池及异常经向 风仅对日 Nino(La Nina)事件发生、发展起促进(抑制)作用而不起决定作用。 此外,对 80、90年代日 Nino事件的特性差异进行了初步分析。 (5)数值试验结果表明,改变(去除、增加)东太平洋暖池区气候平均海表温度。 经向洋流、经向风及异常经向洋流、经向风对ZCW耦合模式预报ENSO事件的能 力能产生不同的影响。进一步结合 1997/1998 EI Nino事件对东太平洋暖池区海、气 状况进行数值试验发现,改变(去除、增加)东太平洋暖地区气候平均海表温度能 对 ZCW耦合模式预报 1997/1998 EI Nino事件能力产生显著的影响,而分别改变该 区气候平均北经向洋流、北经向风则对耦合模式预报该暖事件的能力几乎没有影响: 改变(去除、增加)东太平洋暖地区北经向洋流距平能明显地改变ZCW耦合模式 在发展阶段之前对 1997/1998 EI Nino事件的预报效果,而在各个阶段改变东太平洋 暖池区经向北风距平都能明显改变耦合模式对该暖事件强度的预报效果,甚至能影 响耦合模式提前成功预报出该暖事件的起始时间。数值试验结果间接验证了基于观 测资料分析所得到的结论:东太平洋暖池及北风异常二者对 1997/1998 EI Nino事件 发生、发展起重要的促进作用。 (6)利用Wears关于计算潜热加热的参数化方案替代ZCW耦合模式的大气模式中 的?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岳彩军,陆维松,李清泉;初始强迫风场对Zebiak-Cane海气耦合模式预报能力的影响研究[J];热带气象学报;2005年05期
2 岳彩军,陆维松,李清泉,梁旭东,端义宏;Zebiak-Cane海气耦合模式研究进展[J];热带气象学报;2004年06期
3 钱维宏,李立,王绍武;改进Zebiak-Cane耦合模式的空间场结构[J];大气科学;1998年03期
4 李薇,俞永强;大气季节内振荡的耦合模式数值模拟[J];大气科学;2001年01期
5 艾良友;邱俊珲;傅志强;;基于循环经济的产业共生耦合模式探究[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年01期
6 唐彦丽;李立娟;董文杰;王斌;;减缓一个新的耦合模式的气候漂移[J];科学通报;2016年12期
7 薛洪斌;杨玉震;何亿强;马凯明;赵艳玲;;海-陆-气耦合模式中海洋分量的温盐模拟分析[J];海洋预报;2014年06期
8 张春颜;许尧;;公共领域冲突控制与冲突化解耦合模式研究[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3年04期
9 王守龙;郗永勤;;福建省农业耦合模式研究[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4期
10 柳艳香,郭裕福;应用耦合模式进行2003年度气候预测试验[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5年02期
11 岳彩军,陆维松,陶丽;一个简单海气耦合模式预报性能评估[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12 王雪梅;曹红霞;韩红亮;;隔沟灌溉温室番茄优化水氮耦合模式综合评价[J];节水灌溉;2016年04期
13 白健;尹鑫;徐岩;王圣荣;;新时代下高校学风耦合模式建设研究[J];新校园(上旬);2018年06期
14 房永杰;张耀存;;区域海气耦合模式模拟的2003年东亚夏季风季节内振荡[J];气候与环境研究;2014年01期
15 彭世球;刘段灵;孙照渤;李毅能;;区域海气耦合模式研究进展[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2年09期
16 陈克明,张学洪,金向泽,林武银;一个用于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海洋大气环流耦合模式[J];海洋学报(中文版);1997年03期
17 李科;苑福利;刘厂;;基于海气耦合模式的均权重粒子滤波与集合卡尔曼滤波比较研究[J];海洋通报;2021年04期
18 李聪;郭嫚嫚;李萍;;破解"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发展困境?——易地扶贫搬迁农户的"福祉-生态"耦合模式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9年11期
19 林娜;;“优化、联动、共享”的高职教学科研耦合模式研究实践[J];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2019年07期
20 王倩怡;张耀存;;P-σ区域海气耦合模式对中国东部地区降水的模拟[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岳彩军;陆维松;;Zebiak-Cane海气耦合模式初始强迫风场的改进[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气候系统与气候变化”分会论文集[C];2003年
2 姚素香;张耀存;;区域海气耦合模式对我国夏季气候特征的模拟[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气候系统模式发展与应用”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3 过武宏;笪良龙;赵建昕;;海洋—声学耦合模式中的不确定性传递[A];2014年中国声学学会全国声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4年
4 张凯;肖辉;;沙尘暴数值耦合模式发展的意义及现状[A];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年会干旱与减灾——第六届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学术研讨会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5 闻斌;关皓;王东良;赵建宇;;基于海气耦合模式的击水概率模拟研究[A];第二届中国沿海地区灾害风险分析与管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6 林惠娟;钱永甫;;区域海气耦合模式的研制及东亚夏季风的模拟[A];第六次全国动力气象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05年
7 胡轶佳;李荔珊;钟中;刘喜迎;;区域海气耦合模式和非耦合模式对东亚夏季气候的模拟——以1998年夏季为例[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提高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江苏省气象学会第七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8 林惠娟;钱永甫;;区域海气耦合模式对1998年东亚夏季气候的模拟检验[A];第二届长三角气象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5年
9 赵其庚;;海气耦合模式对短期气候的模拟研究和预测试验[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10 彭友贵;陈桂珠;;水产养殖的循环经济与红树林种植——养殖耦合模式探讨[A];循环·整合·和谐——第二届全国复合生态与循环经济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11 肖潺;俞永强;;保形平流方案在耦合模式中的作用[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气候系统模式发展与应用”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12 岳江;贺洁颖;郭伟;;海气耦合模式降尺度山西干旱预测平台设计与实现[A];第34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9 大气成分与天气、气候变化及环境影响论文集[C];2017年
13 林鹏飞;刘海龙;马静;李逸文;;一个高分辨率全球海气耦合模式中的中尺度海气相互作用[A];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8 我国气候模式发展与评估、气候模式预测技术[C];2015年
14 辛晓歌;;BCC中等分辨率耦合模式模拟性能评估[A];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8 我国气候模式发展与评估、气候模式预测技术[C];2015年
15 刘海龙;李肇新;;一个基于OASIS耦合器的海气耦合模式[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气候系统模式发展与应用”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16 林惠娟;钱永甫;张耀存;;区域海气耦合模式的建立及模拟SST误差成因的分析[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气候系统模式发展与应用”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17 王兰宁;;NCC海气耦合模式简介及20年汛期回报试验(摘要)[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气候系统与气候变化”分会论文集[C];2003年
18 王庆元;李琰;王亚男;王国松;李欢;宋军;;两种不同复杂程度的海气耦合模式对IOD事件的模拟[A];“一带一路”战略与海洋科技创新——中国海洋学会2015年学术论文集[C];2015年
19 关皓;王汉杰;邓文彬;周林;;南海中尺度大气-海流-海浪耦合模式的建立及应用[A];“2010年北京气象学会中青年优秀论文评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0 张莉;丁一汇;;全球海气耦合模式对中国地区极端强降水模拟的检验[A];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年会第二届研究生年会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3条
1 岳彩军;Zebiak-Cane海气耦合模式的改进及对1997/1998 El Nino事件的模拟与诊断分析[D];南京气象学院;2003年
2 桂术;一种新的海气耦合模式ECHAM5-NEM03.6的发展及评估[D];云南大学;2018年
3 古红萍;湖气耦合模式的发展及其应用[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3年
4 张莉;全球海气耦合模式对东亚降水模拟的检验[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08年
5 郑辉;北京大学陆气耦合模式的研发及检验[D];北京大学;2014年
6 夏长水;基于POM的浪流耦合模式的建立及其在大洋和近海的应用[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7 陈月华;不同耦合模式下混沌系统的同步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0年
8 孙明华;GRAPES-ECOM-si区域海气耦合模式的发展及其对热带气旋强度预报的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3年
9 袁心仪;Zebiak-Cane模式中赤道太平洋次表层海温的参数化研究及其应用[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21年
10 Rita Tisiana Dwi Kuswardani;印尼海浪潮流耦合数值模式的发展及其上升流模拟应用[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11 于卫东;气候过程中的海洋—大气相互作用研究——小尺度的海—气通量过程和大尺度的热带海—气相互作用过程[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4年
12 刘斌;大气—海浪耦合模式的物理基础及数值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13 张进峰;区域海—气—浪耦合模式改进及航海仿真应用试验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段宛辰;海气耦合模式COAWST对台风“凤凰”的模拟[D];厦门大学;2019年
2 陈晓斐;中尺度海气浪耦合模式预报适应性比对及其在台风预报中的应用研究[D];国防科技大学;2017年
3 钱建飞;考虑不同耦合模式的耦合网络相继故障模型研究[D];东北大学;2014年
4 罗希婧;基于ArcGIS的沟域经济耦合模式构建与效益分析[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5 杨静思;波流实时耦合模式的建立及应用[D];天津大学;2012年
6 丁维炜;区域中尺度海—气—浪耦合模式在海浪预报中的应用研究[D];国防科技大学;2018年
7 吴瑞;表面等离激元光栅与棱镜耦合模式及其应用[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8 于毅;热带西太平洋大气季节内振荡与EL Nino关系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9 任丹琴;海浪破碎的数值研究及其在海气耦合模式系统中的应用[D];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2016年
10 林谌;大气—海洋—海浪实时耦合模式的建立及应用[D];天津大学;2014年
11 李铭宇;基于高分辨率海气耦合模式的南海台风海气响应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22年
12 王雪梅;隔沟灌溉温室番茄优化水氮耦合模式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年
13 刘岩松;一个简单的印—太海气耦合模式[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0年
14 朱赛智;不同El Nino事件对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的影响[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15 冯云钰;基于氮磷减排的设施蔬菜—稻田耦合模式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7年
16 宋哲;不同类型El Nino事件对中国东部次年夏季降水季节内演变影响及成因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4年
17 汤钫宇;基于CESM的地球系统模式资源优化策略研究与应用[D];吉林大学;2020年
18 于亮;Zebiak-Cane模式中的参数误差对ENSO春季预报障碍影响的进一步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3年
19 钟安润;基于耦合过程描述语言的自动耦合生成技术研究[D];清华大学;2019年
20 马慧清;水合三聚氰酸质子转移机制的理论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记者 李大庆;我科学家发现一种新的电子耦合模式[N];科技日报;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