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ebiak-Cane海气耦合模式的改进及对1997/1998 El Nino事件的模拟与诊断分析
【摘要】:
本文利用925hPa NCEP/NCAR再分析风场资料替代FSU风场资料对Zebiak—Cane海气耦合模式(简称ZC耦合模式)的初始强迫风场进行了改进,结合模拟资料与观测资料对1997/1998 El Nino事件进行了诊断分析,提出了1997/1998 El Nino发生、发展的一种新的可能机制,进而对El Nino成因机制进行了进一步完善,最后尝试对改进初始强迫风场后的ZC耦合模式的大气模式中的潜热加热计算的参数化方案进行了改进。结果表明:
(1)80、90年代925hPaNCEP/NCAR再分析风应力距平(以下简称NCEP风应力距平)较FSU风应力距平与观测的SSTA匹配更为合理。NCEP风应力距平不仅较FSU风应力距平对ZC海洋模式初始化的效果好,尤其在90年代更为显著,而且以NCEP风应力距平替代FSU风应力距平作为ZC耦合模式的初始强迫风场提高了该耦合模式的预报能力,可以提前6—8个月成功地预报出1997/1998 El Nino事件。改进初始强迫风场后的ZC耦合模式(以下简称ZCW耦合模式)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春季预报”障碍现象,但对冷事件的预报能力仍然有限。
(2)对1997/1998 El Nino事件进行热力诊断分析表明,NINO4区纬向平流项与经向平流项对SSTA增加的贡献相当,且都大于垂直上翻流对SSTA增加的贡献;NINO3区经向平流项对SSTA增加的贡献最大,纬向平流项与垂直上翻流对SSTA增加的贡献相当;NINO1+2区,仍然是经向平流项对SSTA增加的贡献最大,而纬向平流项对SSTA增加的贡献小于垂直上翻流对SSTA增加的贡献。总的看来,经向平流项对SSTA增加的贡献最大,纬向平流项与垂直上翻流对SSTA增加的贡献相当。从NINO4区到NINO1+2区,纬向平流项对SSTA增加的贡献基本呈减小趋势,而经向平流项和垂直上翻流对SSTA增加的贡献却是呈上升趋势。在整个过程中热力阻尼项对SSTA变化基本都是起抑制作用,且从NINO4到NINO1+2区抑制作用依次增强。
(3)在1997/1998 El Nino事件期间,西太平洋暖池海表温度变化及异常西风和东太平洋暖池海表温度变化及异常北风两者都与NINO3指数变化密切相关。将东、西太平洋暖池及异常北风、西风一并结合起来考虑,提出1997/1998 El Nino事件发生、发展的一种新的可能机制:异常西风激发东传的暖Kelvin波对东太平洋的冷上翻流有抑制作用,从而有利于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增加;异常西风驱动西太平洋暖池东端暖水向东伸展直接有利于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增加;东传的异常西风可以通过埃克曼漂流效应将赤道两侧的海表暖水向赤道辐合从而加强了赤道附近的下沉流,也有利于东太平洋赤道附近海表温度增加。几乎与此同时,北风距平通过产生北风吹流将东太平洋暖池暖水由北向南输送至赤道附近直接导致NINO3区海表温度增加。上述增温因素的叠加作用共同导致了1997/1998 El Nino事件迅速发生、异常强大。此外,还初步分析了1997/1998 El Nino事件期间异常西风、北风的来源。
(4)东太平洋暖池气候平均海表温度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且与El Nino事件春
季发生、夏季发展、秋季达到成熟及冬季衰亡的成长过程非常相似,同时结合对异
常经向风的分析结果,提出了东太平洋暖池及经向风异常对ENSO事件发生。发展
作用的概念模型:北风距平爆发通过产生北风吹洋流的作用将东太平洋暖池暖水由
北向南输送至赤道附近从而有利于NINO3区海表温度上升,与此同时,东太平洋暖
池赤道上异常经向风辐合不仅能导致北来的暖水在赤道附近堆积而且辐合的风场对
赤道附近的冷上翻流有抑制作用,从而有利于NffeO3区海表温度的增加,上述增温
因素都有利于(不利于)EI Nino事件(La Nina)事件的发生、发展。因此,将东
太平洋暖池及异常经向风和西太平洋暖池及异常西风一并结合起来考虑,则对
EI Nino事件成因机制作了进一步完善。进一步分析表明,东太平洋暖池及异常经向
风仅对日 Nino(La Nina)事件发生、发展起促进(抑制)作用而不起决定作用。
此外,对 80、90年代日 Nino事件的特性差异进行了初步分析。
(5)数值试验结果表明,改变(去除、增加)东太平洋暖池区气候平均海表温度。
经向洋流、经向风及异常经向洋流、经向风对ZCW耦合模式预报ENSO事件的能
力能产生不同的影响。进一步结合 1997/1998 EI Nino事件对东太平洋暖池区海、气
状况进行数值试验发现,改变(去除、增加)东太平洋暖地区气候平均海表温度能
对 ZCW耦合模式预报 1997/1998 EI Nino事件能力产生显著的影响,而分别改变该
区气候平均北经向洋流、北经向风则对耦合模式预报该暖事件的能力几乎没有影响:
改变(去除、增加)东太平洋暖地区北经向洋流距平能明显地改变ZCW耦合模式
在发展阶段之前对 1997/1998 EI Nino事件的预报效果,而在各个阶段改变东太平洋
暖池区经向北风距平都能明显改变耦合模式对该暖事件强度的预报效果,甚至能影
响耦合模式提前成功预报出该暖事件的起始时间。数值试验结果间接验证了基于观
测资料分析所得到的结论:东太平洋暖池及北风异常二者对 1997/1998 EI Nino事件
发生、发展起重要的促进作用。
(6)利用Wears关于计算潜热加热的参数化方案替代ZCW耦合模式的大气模式中
的?
|
|
|
|
1 |
岳彩军,陆维松,李清泉;初始强迫风场对Zebiak-Cane海气耦合模式预报能力的影响研究[J];热带气象学报;2005年05期 |
2 |
岳彩军,陆维松,李清泉,梁旭东,端义宏;Zebiak-Cane海气耦合模式研究进展[J];热带气象学报;2004年06期 |
3 |
钱维宏,李立,王绍武;改进Zebiak-Cane耦合模式的空间场结构[J];大气科学;1998年03期 |
4 |
李薇,俞永强;大气季节内振荡的耦合模式数值模拟[J];大气科学;2001年01期 |
5 |
艾良友;邱俊珲;傅志强;;基于循环经济的产业共生耦合模式探究[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年01期 |
6 |
唐彦丽;李立娟;董文杰;王斌;;减缓一个新的耦合模式的气候漂移[J];科学通报;2016年12期 |
7 |
薛洪斌;杨玉震;何亿强;马凯明;赵艳玲;;海-陆-气耦合模式中海洋分量的温盐模拟分析[J];海洋预报;2014年06期 |
8 |
张春颜;许尧;;公共领域冲突控制与冲突化解耦合模式研究[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3年04期 |
9 |
王守龙;郗永勤;;福建省农业耦合模式研究[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4期 |
10 |
柳艳香,郭裕福;应用耦合模式进行2003年度气候预测试验[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5年02期 |
11 |
岳彩军,陆维松,陶丽;一个简单海气耦合模式预报性能评估[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
12 |
王雪梅;曹红霞;韩红亮;;隔沟灌溉温室番茄优化水氮耦合模式综合评价[J];节水灌溉;2016年04期 |
13 |
白健;尹鑫;徐岩;王圣荣;;新时代下高校学风耦合模式建设研究[J];新校园(上旬);2018年06期 |
14 |
房永杰;张耀存;;区域海气耦合模式模拟的2003年东亚夏季风季节内振荡[J];气候与环境研究;2014年01期 |
15 |
彭世球;刘段灵;孙照渤;李毅能;;区域海气耦合模式研究进展[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2年09期 |
16 |
陈克明,张学洪,金向泽,林武银;一个用于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海洋大气环流耦合模式[J];海洋学报(中文版);1997年03期 |
17 |
李科;苑福利;刘厂;;基于海气耦合模式的均权重粒子滤波与集合卡尔曼滤波比较研究[J];海洋通报;2021年04期 |
18 |
李聪;郭嫚嫚;李萍;;破解"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发展困境?——易地扶贫搬迁农户的"福祉-生态"耦合模式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9年11期 |
19 |
林娜;;“优化、联动、共享”的高职教学科研耦合模式研究实践[J];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2019年07期 |
20 |
王倩怡;张耀存;;P-σ区域海气耦合模式对中国东部地区降水的模拟[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