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转向预测技术和强度变化机理的初步研究
【摘要】:
路径异常和强度突变是当前台风预测的两大障碍。预测的成败关系到区域经济的发展。路径异常和强度突变的研究可以为正确预测提供科学认识和理论支撑,既有重大学科意义,又有重要应用价值。
自然正交分解(EOF)在台风路径预报中已得到应用。美国海军研究生院Elsberry教授和他的学生Dr.Ford等将沿用已久的高度场分解改进为涡度场分解,在此领域取得重要进展。但他们的工作中,预测方案对转向异常路径的试报效果不太理想。我们针对这一缺陷,提出了专门用于转向异常路径的一个预测方案,在涡度场EOF展开的基础上,结合逐步判别,建立一个回归模型。用此模型,对2000年影响我国的两个台风Bilis和Kai-tak进行路径预报试验,得到了良好的结果。
涡旋Rossby波(VRW)理论是台风强度变化包括强度突变的一种新机制,是目前台风动力学的一个前沿课题。美国科州大学Montgomery教授和他的学生们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注意到在他们的工作中,初始场上中尺度涡一般是两种情况。一是单个中尺度涡旋,一是沿方位角方向的一波或两波分布的正、负涡度相间的几个中尺度涡。但是,据近来台风环流中尺度结构的观测结果,实际大气中,台风眼墙或外区有时存在2-3个中尺度涡构成的涡列。在此中尺度涡列场合,VRW的传播特征的问题未见有结果提出。我们对此实施了数值试验,结果指出:涡列涡量内传过程中出现了两次涡合并现象,涡列内传的涡量比单个中尺度涡内传的涡量要少。这是VRW动力学方面的新结果。
|
|
|
|
1 |
顾强民;“副高南落”与台风转向[J];气象;1979年08期 |
2 |
纪文君,郭湘平,刘正奇;台风转向的动力学诊断分析[J];海洋预报;2002年02期 |
3 |
徐祥德;轴对称涡旋非线性运动平衡态、失稳和突变影响因子的研究[J];大气科学;1991年02期 |
4 |
王志烈
,郑钾
,李多武;台风转向过程移动速度的气候特征[J];气象;1981年05期 |
5 |
罗哲贤;守恒系统中台风强度变化及其可能因子的数值研究[J];气象学报;2003年03期 |
6 |
陶建军;李朝奎;;流体涡旋中螺旋波不稳定发展的理论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2008年03期 |
7 |
罗哲贤;边缘区域扰动演变对台风结构的影响[J];大气科学;1994年05期 |
8 |
吴际平;台风的申诉[J];广西气象;1985年04期 |
9 |
周学群,任崇;秋季西北太平洋转向台风对南海冷空气的影响[J];海洋预报;1992年02期 |
10 |
纪文君,郭湘平,刘正奇;台风路径预报的定量分析[J];湛江海洋大学学报;2001年04期 |
11 |
杨平章,万齐林,杜华武;台湾地形对台风Dot运动影响的数值研究[J];海洋学报(中文版);1996年05期 |
12 |
丁一汇,范惠君,薛秋芳,陈桂祥;热带辐合区中多台风同时发展的初步研究[J];大气科学;1977年02期 |
13 |
董克勤,杨麟美,周江兴;台风路径预报现状分析[J];气象;1986年07期 |
14 |
徐建平,林佩云;台湾地形对过岛台风的影响[J];广东气象;1995年04期 |
15 |
炎利军,田永祥,黄先香;双台风相互作用的数值研究[J];热带气象学报;2004年02期 |
16 |
文字信贵,王允宽;在不同粗糙表面上龙卷涡旋特性的实验室模拟实验研究[J];气象学报;1989年01期 |
17 |
陈银华,朱栋培;柱位形等离子体中气球模的相干结构[J];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1992年03期 |
18 |
原所佳,于国安;麦克斯韦如何建立涡旋电场的概念[J];现代物理知识;1996年S1期 |
19 |
杨鹏飞;学科研究与国家财富[J];世界科学;1998年05期 |
20 |
普布卓玛,周顺武;1995年11月两次孟加拉湾台风天气对比分析[J];西藏科技;1998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