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热带及北太平洋SSTA与中国降水年代际变化的相互关系及其机制研究

吴胜安  
【摘要】: 本文利用NCEP资料(1948-2001年)中的全球表面温度场、风场、高度场资料,COADS(1900-2001年)海表面温度距平资料及中国147个站点1951-2001年共51年的降水资料,探讨了热带及北太平洋SSTA、中国降水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夏季热带及北太平洋SSTA年代际变化与中国夏季降水年代际变化的耦合相互关系以及夏季热带及北太平洋SSTA年代际变化影响中国夏季降水年代际变化的可能机制,结果表明:(1) 北太平洋中高纬与热带西太平洋均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北太平洋中高纬年代际变化方差显著,而热带西太平洋年代际变化方差贡献显著。热带及北太平洋年平均SSTA的年代际变化的时空分布结构有一定的稳定性,第一特征向量的高值区主要分布在热带太平洋的东西两侧;第二特征向量的高值区呈中纬西太平洋-低纬中东太平洋反向分布结构;第三特征向量的高值位于中部北太平洋。第一、第二特征向量的时间曲线均包含15到20年的准周期波动。季节的时空分布特征总体与年平均EOF分析结果一致,但依然存在着差异。(2) 中国东北、长江中上游流域、长江以南东部地区是年代际变化相对显著的区域。中国年平均与汛期平均降水EOF分析的前三个特征向量基本一致,第一特征向量表现为长江南北反向的形态,第二特征向量表现为中部为正,其余为负的分布形态,第三特征向量表现为长江中游、江淮流域为正,其南北两侧为负的分布形态。第一特征向量的时间系数曲线包含有15-20年的准周期波动,第二特征向量的时间系数曲线包含有约20年左右准周期波动,第三特征向量的时间系数曲线包含有约15年左右的准周期波动。夏季平均降水年代际变化EOF分析的前三个特征向量与前二者有所差别,第一特征向量的空间分布仍然表现为长江为界的南北反向分布形态,第二特征向量表现为长江中下游为正,其南北两侧为负的分布形态,第三特征向量的空间分布形态表现为全国基本一致型。(3) 热带及北太平洋SSTA年代际变化与中国夏季降水的年代际变化之间有很 好的耦合相互关系:热带西太平洋是影响中国江南。江北降水的关键冈 影响中国 长江中下游地区及其两侧降水的关键区在中纬中部北太平洋;影响中国东北降水的 关键区是中纬西北太平洋与低纬中东太平洋的反向耦合结构。 (4)热带西太平洋SSTA年代际变化影响夏季中国长江南北降水年代际变化的 可能机制是热带西太平洋海表温度正(负)异常减弱(加强)东亚夏季风环流,从 而使江南降水增加(减少),江北降水减少(增加);夏季中部北太平洋SSTA年代 际变化影响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年代际变化的可能机制是中部北太平洋海 表温度负异常,将导致热带地区高度场普遍增高,副高加强西伸,副高北界南退, 致使高空槽北缩东移,梅雨锋西移北进,中国长江游中游、中卜游降水增多,反之 亦反;夏季中高纬西北太平洋一低纬中东太平洋反向距平分布结构影响中国东北降水 的可能机制是低纬中东太平洋海表温为负异常。中高纬西北太平洋海表温度为正异 常时,低纬中东太平洋上空高度场降低,产生气旋式距平环流,而中高纬西北太平 洋上空高度场抬升,产生反气旋式距平环流。对这种异常环流的响应,贝加尔湖东 侧的高度场降低,而其西侧高度场增高,雅库茨克到鄂霍茨克海一带为中心的东亚 阻高势力减弱,蒙古到中国东北一带产生反气旋式距平环流,从而减弱东北低涡的 活动,减少东北低涡的活动频次,从而使东北降水偏少,反之亦反。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周晓霞,王盘兴,祝昌汉,覃军;全球海温异常年代际分量的方差贡献及其与中国气候异常的相关[J];应用气象学报;2005年01期
2 余贞寿,孙照渤,王学忠;东部夏季降水变化及其与北太平洋SSTA的联系[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3 赵永平,吴爱明,陈永利,白学志,王凡;热带太平洋气候变率的三类模态及与ENSO强度变化的关系[J];热带海洋学报;2003年04期
4 咸鹏,李崇银;北太平洋海温变化的年代际模及其演变特征[J];大气科学;2003年05期
5 钱维宏;全球气候与地球自转速度的年代际变化[J];科学通报;1997年13期
6 吴胜安,江志红,刘志雄,穆松宁;中国夏季降水与太平洋SSTA年代际变化关系的初步研究[J];热带气象学报;2005年02期
7 余贞寿,孙照渤;热带太平洋SST的多尺度时空特征分析[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8 李发明,吴爱明;模式大气中的年代际变化[J];热带气象学报;2000年04期
9 陈兴芳,孙林海;我国年、季降水的年代际变化分析[J];气象;2002年07期
10 陈海山,朱伟军,邓自旺,倪东鸿;江苏近40a夏季降水异常及其成因分析[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11 武炳义;张人禾;;20世纪80年代后期西北太平洋夏季海表温度异常的年代际变化[J];科学通报;2007年10期
12 曾刚;倪东鸿;李忠贤;李春晖;;东亚夏季风年代际变化研究进展[J];气象与减灾研究;2009年03期
13 吕俊梅,任菊章,琚建华;东亚夏季风的年代际变化对中国降水的影响[J];热带气象学报;2004年01期
14 周顺武,假拉,杜军;近42年西藏高原雅鲁藏布江中游夏季气候趋势和突变分析[J];高原气象;2001年01期
15 黄荣辉 ,周连童 ,陈文;关于东亚夏季风变化及其成因的最近研究进展[J];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2003年01期
16 秦剑,田永丽,任菊章,万云霞;太平洋年代际涛动与云南夏季气温的年代际变化[J];高原气象;2004年S1期
17 郑彬;施能;;南海夏季风对华南夏季降水年代际变化的影响[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18 金培;吴森清;;金华秋季连续高温历史统计特征及分析[J];浙江气象;2007年02期
19 曹艳艳;郭品文;王群;;ENSO与北半球冬季大气环流异常的年代际关系[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20 胡菊芳;张超美;彭静;;江西省主要气象灾害年代际变化特征分析[J];气象与减灾研究;2007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晓霞;王盘兴;祝昌汉;覃军;;全球海温异常与中国气候异常的年代际相关[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2 孙即霖;徐德隆;;北半球经向热量输送的季节变化和年代际变化特征[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3 顾薇;李崇银;杨辉;;中国东部夏季主要降水型的年代际变化及趋势分析[A];第六次全国动力气象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05年
4 袁金南;郑彬;;广东热带气旋降水年代际变化特征的分析[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灾害性天气系统的活动及其预报技术”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5 韩军彩;陈静;岳艳霞;高祺;阎瑞淑;;36年来石家庄市各等级降水日数时空特征分析[A];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年会气候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6 周晋红;;太原市降水趋势的初步研究[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气候系统与气候变化”分会论文集[C];2003年
7 孙照渤;李春;陈海山;;华北夏季降水的年代际变化及其与东亚夏季风的关系[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气候系统与气候变化”分会论文集[C];2003年
8 王式功;丁瑞强;尚可政;杨德保;;大气环流异常对中国沙尘暴年代际变化的影响[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9 吴明江;;浙江省嘉兴市降水趋势的初步研究[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气候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10 孙莹;江静;杨青;卢秉红;杨诚;;东北夏季气温分区变化特征[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气候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若文;全球低频遥相关年代际变化规律研究[D];云南大学;2011年
2 王遵娅;中国夏季降水的气候变率及其可能机制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07年
3 方长芳;全球变暖对北太平洋年代际变化的影响及可能机制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俞亚勋;东亚夏季风雨带进退与西太副高活动、降水年代际变化及江苏气候若干问题[D];兰州大学;2011年
5 左金清;AO/NAO与ENSO的联系及其对中国气候异常的影响[D];兰州大学;2011年
6 韩晋平;东亚夏季风年代际变化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气物理研究所);2007年
7 彭丽霞;南亚高压气候异常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8年
8 曾刚;海表温度异常对东亚夏季风年代际变化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8年
9 冯琳;热带太平洋年代际变化及其形成机制探讨[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10 施晓晖;全球变化背景下东亚区域气候年代际时空演变的统计—动力特征[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胜安;热带及北太平洋SSTA与中国降水年代际变化的相互关系及其机制研究[D];南京气象学院;2003年
2 李春晖;热带太平洋海气系统内部联系的年代际变化及其与中国降水/气温异常的联系[D];南京气象学院;2002年
3 徐珍;夏季北太平洋风暴轴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与同期中国降水和气温年代际变化的可能联系[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6年
4 王妍;夏季欧亚地区阻塞活动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与中国降水年代际变化的可能联系[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6年
5 李春;华北夏季降水的年代际变化及其与东亚大气环流、ENSO循环的联系[D];南京气象学院;2002年
6 张书萍;华北空中水资源年代际变化及其与大尺度海—陆温度变化的关系[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1年
7 程智;太平洋海温年代际变化结构及传播机制的初步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5年
8 陈涛;太平洋SSTA与冬季北半球大气环流异常关系的初步分析[D];南京气象学院;2004年
9 刘海文;北极区域海冰异常变化与华北夏季降水的年际关系及其年代际变化[D];南京气象学院;2004年
10 周旭;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生成频数的气候特征及其与环境要素的联系[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中国气象局预报与网络司司长 翟盘茂;在区域尺度上认识年代际变化[N];中国气象报;2009年
2 黄荣辉 周连童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气候的年代际变化及其对中国水资源的影响[N];中国气象报;2003年
3 记者 焦莉莉;石家庄气温均值年增1.3℃[N];石家庄日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 王婷婷;胡永云:志在“云”端[N];科技日报;2009年
5 李洁尉 徐海;南海变异规律正逐步被揭开[N];广东科技报;2008年
6 本报记者 王宝军;很多未知领域仍待不断探索[N];中国气象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徐晓敬;专家解析今冬气象[N];辽宁日报;2007年
8 本报记者 林莉 牛王芳 记者 任巧艳 桑广庆 本报记者 崔晓农;省城水价上调第一天[N];山西经济日报;2003年
9 记者 苏玉君 通讯员 郭战峰;明确重点研究方向 推进研究型业务[N];中国气象报;2006年
10 康蓉;波兰旅游业观察[N];中国旅游报;200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