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层状云系多尺度结构和人工增雨条件的研究
【摘要】:
本研究主要针对我国春秋干旱季节系统性层状降水云系的多尺度结构特征、人工增雨潜力条件及其增雨开发技术开展研究。以地处中原、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河南层状降水云系为主要研究对象,在对该地历史天气气候和云物理等资料分析的基础上,研究设计云系多尺度观测方案(包括加密观测项目、观测时空分辨率),实施有设计的外场综合观测,获取云系结构多尺度(大、中、小、微)配套的实时观测资料;通过对各种观测资料的分项和综合处理分析,以典型个例观测和数值模拟分析研究为重点,综合多个例分析,研究河南层状降水云系多尺度宏微观结构特征、降水物理机制和人工增雨潜力条件,建立典型层状云系人工增雨概念模型,研究科学的人工增雨作业技术系统。为提高该类云系降水精细预报能力和人工增雨的科技水平,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
1.层状云系中—微尺度探测和分析处理技术方法。以加密观测的多普勒雷达、3小时探空、10~30分钟雨强、地面雨滴谱等间隔取样及在GPS引导下的飞机云物理探测等获取的三维高时空密度的综合探测为主体;配合专项设计开发的多路通讯采集存贮系统、多类信息的分析处理平台、主要观测项目的分析反演软件,结合多尺度云系模式,综合构成层状云系中微尺度探测和分析处理技术方法。
2.河南春秋季云水资源条件和云雨宏观物理特征。河南春秋季较丰沛的空中水资源主要集中在700hpa以下,其中地面—850hpa水汽占整层30%—45%。;降水天气的主要水汽输送路径有三条,以来自孟加拉湾的西南水汽输送带对降水最为有利;云系以冷暖混合云体为主,具有发生“播撒-供应”机制有利的宏观云体条件;云系降水的时段和面积一般只有云系生命期和面积的一半。总体上,河南春秋季具备较有利的人工增加降水的天气气候和云水资源条件。
3.河南层状云系多尺度结构特征和降水物理机制。造成河南春秋季层状降水云系的主要天气系统有低槽冷锋和地面气旋两大类。在大尺度冷锋气旋天气系统中,嵌有不均匀的中小尺度湿热力动力结构。表现为低层大尺度冷垫、中空不断出现的中尺度“冷涌”及对应的位势不稳定区。这些不稳定区是低层水汽输送
摘要
重要的动力条件,也是“播撒一供应”机制发生的有利的湿热力环境条件,云系较
强降水回波在这里得到发展,使整体均匀的冷锋层状云系降水场有较强回波带和
对流泡发展,带来地面有10mmlh较强降雨中心产生和移动。冷锋云系中水凝物
空间分布不均匀,云水含量丰沛的云水大值区在云体的中上部,其值为0.1(g/in3)。
降水主要以冷雨过程发动,地面降水形成的微物理过程分别为低层暖云过程产生
并通过碰并云水增长、降落到暖区的冰相粒子融化和融化的冰相粒子在云的暖区
收集云水继续长大等三部分组成。
4.河南人工增雨有利条件及多尺度人工增雨概念模型。河南春秋季最有利
人工增雨的天气条件结构是:中高空低槽、地面北路或东路冷锋构成的以锋后降
水为主的低槽冷锋天气结构;符合一定条件的中小尺度湿热力动力结构是人工增
雨有利的中尺度湿热力环境条件;在有利的中尺度湿动力条件下发展的冷锋宽层
状混合回波带,且垂直剖面为冷暖混合体的“播撒一供应”结构配置合理的回波
结构最有利;有利于人工增雨的冷锋云系云状为As和Sc,其下部为丰水区,对
降水的增长起供水作用;冷锋云系中悬浮在中空O℃左右的云水团,有2一3小时
的生命期,空间范围有20一100腼不等,是人工播云催化的有利条件;云中云水
和冰晶的组合配置结构十分重要,满足云粒浓度20/cm3(FSSP测)、冰晶浓度小
于20/L(ZD一C测)的为最佳催化潜力区。
有利于“催化一供应”机制发生发展的中小尺度湿热动力环境条件和回波结构、
及云中冰晶浓度、水汽含量和过冷云水含量的合理配置,共同构成了实施人工播
云增雨的中尺度和微物理条件。
5.人工增雨作业技术系统。根据河南层状云多尺度时空结构特征和人工
增雨条件,提出分时段监测、通信和分析处理平台的设计及多任务人工影响天气
五段业务流程。并根据河南情况进行了部分开发,初步形成有充分科学依据、流
程合理的层状云系飞机人工增雨作业技术系统。
|
|
|
|
1 |
靳少波;黄河上游人工增雨试验及前景[J];青海科技;1998年02期 |
2 |
朱俊峰,赵永民,丁锐钦;从临汾地区农业缺水看人工增雨的必要性[J];山西气象;1997年01期 |
3 |
王广河,李淑日;“西北地区人工增雨基地工程建设”项目通过论证[J];Chinese Academy of Meteorological Sciences Annual Report;2000年00期 |
4 |
霍寿喜;;人工增雨不会污染环境[J];环境;2002年07期 |
5 |
邓景臣,汤淑君;红光农场人工增雨防雹最佳方案的建立与应用[J];现代化农业;2002年04期 |
6 |
获绶玺;人工增雨和防雹会污染环境吗[J];知识就是力量;2002年11期 |
7 |
刘志澄,蒋年冲;大力开展人工增雨充分开发空中水资源[J];安徽地质;1997年04期 |
8 |
冯岸;我省研制所“人工增雨防雹系统”[J];辽宁气象;1997年02期 |
9 |
曲志德;开发空中水库实施人工增雨[J];西北电力技术;1998年01期 |
10 |
孙家驰;人工增雨期间预报质量评定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江西气象科技;1997年02期 |
11 |
霍寿喜;人工增雨和防雹会污染环境吗[J];医药与保健;2004年06期 |
12 |
王吉宏,宫福久,周德平,于秀杰;我省主要库区人工增雨浅议[J];辽宁气象;1998年04期 |
13 |
王广河
,杨连英;人工增雨成套技术预研究[J];Chinese Academy of Meteorological Sciences Annual Report;2001年00期 |
14 |
包松林;“山丘区集雨示范项目”区内实施人工增雨提高集雨效率的探讨[J];内蒙古气象;2004年01期 |
15 |
赵建军;郭继瑞;;人工增雨洒甘霖[J];农村工作通讯;2009年05期 |
16 |
王维健;充分发挥雷达在人工增雨工作中的作用[J];江西气象科技;1994年01期 |
17 |
王永亮;人工增雨 开发空中水资源[J];辽宁气象;1997年01期 |
18 |
王广河,胡志晋,陈万奎;人工增雨农业减灾技术研究[J];应用气象学报;2001年S1期 |
19 |
李吉本,刘晓东,王宏霞,白燕;开展人工增雨工作是缓解四平市严重缺水的重要措施[J];吉林气象;2001年03期 |
20 |
高树俊;一种人工增雨效果评估简便设计方法[J];山东气象;2003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