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海气系统季内振荡现象的气候学研究

李丽平  
【摘要】: 本文对海气系统季内振荡的时空特征及其成因作了气候学研究。主要采用诊断方法(Lanczos滤波、奇异值分解、复自然正交函数分析、合成分析及相关分析等),并结合数值模拟。得到如下主要结论: 1)热带印度洋和热带西太平洋暖池区域是OLR季内振荡高强度区;它们终年存在,北半球冬春季强、夏秋季弱,且随季节更替作南北向移动;气候高SST区是其存在条件。SST季内振荡高强度区存在于热带东太平洋(终年存在),西北太平洋(北半球春夏秋季存在、夏季最强)和西南太平洋(南半球夏季前后存在);气候薄混合层(mld)是其存在条件。 2)太平洋四关键区(热带西太平洋、热带东中太平洋、西北太平洋、西南太平洋)的OLR季内振荡强度与SST异常呈显著局地同时性正相关关系。SST季内振荡强度与mld异常的局地同时性相关结果是,热带西太平洋无显著相关(气候mld较大),其余三关键区气候mld小的季节均存在SST季内振荡强度与mld异常的负相关联系。因此大气季内振荡气候及异常特征直接成因一致地与SST、有关;海洋季内振荡相应特征则直接与mld有关。 3)ENSO是海气系统中最强异常信号,在海洋中它引起了SST、mld的明显异常,因此,伴随ENSO必然发生海气系统季内振荡强度的异常。El Nino(La Nina)事件中热带两太平洋SST出现负(正)异常,OLR季内振荡强度出现减弱(增强)的变化。El Nino(La Nina)事件中,赤道太平洋出现地面信风西风分量正(负)异常,并引起热带东太平洋mld出现正(负)异常,造成热带东太平洋SST季内振荡强度出现减弱(增强)的变化。 4)热带印度洋、热带西太平洋和热带东太平洋季内振荡强度在上世纪70年代发生了明显的年代际变化,均为前弱、后强,SST本身的年代际变化是其原因。 5)用改进了的复经验正交函数(CEOF)方法分析了从赤道印度洋到西太平洋然后向正东、东北、东南三条路经上的OLR及速度势x的季内振荡传播特征。气候上,在沿赤道的传播中,OLR东半球较西半球明显,x东、西半球无显著差别;两种要素季内振荡沿向东南路径的传播较向东北路径的传播特征明显。异常 表现为季内振荡强度在El Nin。事件中的减弱和传播方向在个别年份的西传。55了 季内振荡沿上述路径的传播方向不清晰。 6)用时滞SVD方法分析了北太平洋、南太平洋、热带东太平洋区域10米 高处逐日风(夕)场与SST场季内振荡的相关联系,得到了三区夕、SsT场季 内振荡的基本过程,它们是由漂流和感热输送推动的一个负反馈过程,它以薄 mld为存在条件,可能是ssT季内振荡的维持机制。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宋家喜;厄·尼诺现象在东太平洋上发生[J];海洋预报;1987年02期
2 安芬;地球海底存在热量和物质最大释放点[J];海洋信息;1995年04期
3 曲高升;东太平洋洋脊含金属沉积物中的自然铝[J];海洋地质动态;1996年02期
4 ;“大洋1号”、“海洋4号”船赴东太平洋执行勘探任务[J];海洋地质动态;1997年06期
5 ;海洋4号船赴东太平洋勘探传捷报[J];海洋石油;1998年03期
6 张海艳;王风平;;东太平洋结核区细菌调查及鉴定[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S1期
7 陶家元;;高度活动的水下温泉[J];地球;1985年05期
8 张培萍,迟效国,石学法,马丽艳,田春艳,吕华华;东太平洋粘土沉积物组成和结构分析[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5年01期
9 J.弗朗切特奥 ,高计元;东太平洋窿起上发现的深海块状硫化物矿床[J];地质地球化学;1980年11期
10 康乐群;;世界将再度爆发厄尔尼诺[J];海洋世界;1997年07期
11 尹延鸿,孙嘉诗,曲高生;东太平洋地区573孔始新世末—渐新世初地层矿物学[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0年01期
12 石学法,张海平,辛春英,陈晶,魏建伟;东太平洋表层沉积物中锐钛矿、重晶石矿物的发现及其指示意义[J];海洋学报(中文版);2001年04期
13 牟惟丰;美国预报飓风移动的方法和效果[J];气象;1980年08期
14 陈宗团,许东禹;东太平洋下中新统底栖有孔虫碳稳定同位素移位事件的年代学意义[J];海洋科学;1994年01期
15 单连芳;中-晚第四纪东太平洋隆起区(南纬21°)古海洋条件[J];海洋地质动态;1994年04期
16 刘季花,卢效珍;中太平洋和东太平洋火山沉积作用的差异:矿物学的证据[J];海洋地质动态;1999年05期
17 周怀阳,叶瑛,沈忠悦,倪建宇,潘建明;东太平洋中国开辟区沉积物中热水活动的矿物学及地球化学证据[J];地球化学;2001年04期
18 史君贤,陈忠元,杨季芳,胡锡钢;东太平洋铁锰结核区微生物的丰度及其成矿作用研究[J];海洋与湖沼;1998年05期
19 ;发现新种巨无霸鱼[J];大自然探索;2009年02期
20 周怀阳,叶瑛,沈忠悦,倪建宇,潘建明;东太平洋表层沉积物中热水矿物组合的发现及其意义[J];海洋科学;2001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张海平;石学法;;东太平洋粘土组份矿物的标型特征及指示意义[A];中国科学院海洋科学青年学术研讨会暨2001年海洋湖沼科学青年学者论坛论文摘要集[C];2001年
2 张兴亮;刘伟;汪卫国;;东太平洋洋隆热液硫化物中的微生物作用印迹[A];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徐海明;王玉清;谢尚平;;南美洲安第斯山脉对东太平洋气候的影响[A];第六次全国动力气象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05年
4 李锐;傅云飞;;热带中东太平洋SST异常升高对被动微波反演降水的影响[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5 任雪娟;杨修群;刘承基;;两类厄尔尼诺事件期间平均流—风暴轴相互作用与Rossby波破碎问题[A];第八次全国动力气象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13年
6 徐燕青;陈建芳;卢勇;高生泉;金海燕;徐杰;王奎;;低纬度海域纳摩尔级磷酸盐的分布[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7 孙珊;李显森;;东太平洋金枪鱼渔业评价[A];2007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暨水产微生态调控技术论坛论文摘要汇编[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戴小杰;东太平洋主要几种中上层鲨鱼生物学和生态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刘季花;东太平洋沉积物稀土元素和Nd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环境指示意义[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4年
3 张培萍;东太平洋中国调查区粘土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及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4 李丽平;海气系统季内振荡现象的气候学研究[D];南京气象学院;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田春燕;东太平洋粘土的质量评价及其性能改进[D];吉林大学;2005年
2 张海艳;东太平洋金属结核区微生物多样性分析[D];厦门大学;2006年
3 刘青;东太平洋深海热液区沉积物细菌和古菌多样性分析及一株中温细菌的分类鉴定[D];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201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刘方兰;我国首次完成东太平洋环境特别受关注区科考任务[N];中国海洋报;2013年
2 记者 胡其峰;我国首次对东太平洋“环境特别受关注区”开展科考[N];光明日报;2013年
3 李扬鉴(本文作者系化学矿产地质研究院教授);解开厄尔尼诺成因之谜[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2年
4 本报记者 李晔;厄尔尼诺到底来没来[N];中国气象报;2002年
5 特派记者 刘维;“潜龙一号”完成首次试验性应用[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3年
6 杨洋;东太平洋金枪鱼产量回升[N];中国渔业报;2008年
7 郑经;“拉尼娜”气候是“冰团雪灾”祸首[N];中国改革报;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