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刘锦丽,李放,吕达仁;长春净月潭遥感试验场大气光学特性研究[J];遥感学报;1994年03期 |
2 |
浦一芬,杨建亮;大气气溶胶的酸化与相对湿度的关系 及其对酸雨形成的贡献[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0年03期 |
3 |
刘吉,陈长和;兰州城市冬季大气气溶胶特征的综合观测研究[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4期 |
4 |
王明星,任丽新,吕位秀,陈建新,曾宪周,车建美;北京一月大气气溶胶的化学成分及其谱分布[J];大气科学;1986年01期 |
5 |
杨通在,陈银亮,熊旺,羊衍秋,马浚,叶仕有,刘亦农,余忠金,宋涛;气溶胶粒子通过填充柱的保留时间分布测定[J];物理化学学报;2003年07期 |
6 |
沈美芳;测量气溶胶粒径分布的新方法[J];舰载武器;1994年01期 |
7 |
柳海燕,张小曳,沈志宝;五道梁大气气溶胶的化学组成和浓度及其季节变化[J];高原气象;1997年02期 |
8 |
张仁健,王明星,戴淑玲,张文,王秀玲,李爱国;北京地区气溶胶粒度谱分布初步研究[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0年01期 |
9 |
张立盛,石广玉;全球人为硫酸盐和烟尘气溶胶资料及其光学厚度的分布特征[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0年01期 |
10 |
孙昌年,陈建新,曾宪周,车建美,汤国魂,黄发泱,王樨德,王明星,吕位秀,任丽新;利用PIXE技术进行大气气溶胶的元素成分分析[J];核技术;1989年11期 |
11 |
林秉乐;超小DOS单分散气溶胶粒子发生器[J];洁净煤技术;1996年03期 |
12 |
高润祥,张文煜;渤海西岸气溶胶光学厚度测量研究[J];新疆气象;2004年06期 |
13 |
孙霞;银燕;孙玉稳;石立新;段英;吴志会;;一次霆过程的气溶胶特征分析[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S1期 |
14 |
王银生,张国权,王英敏;静电作用下的气溶胶粒子在液滴表面沉降效应的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1997年01期 |
15 |
石春娥,姚克亚,马力;气溶胶粒子对城市雾影响的模拟研究[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1年04期 |
16 |
张美根,韩志伟;TRACE-P期间硫酸盐、硝酸盐和铵盐气溶胶的模拟研究[J];高原气象;2003年01期 |
17 |
李天杰,曹俊忠,李金香;太平洋西部、南大洋及东南极陆缘大气气溶胶来源及其物理化学特征[J];极地研究;1997年04期 |
18 |
李放,吕达仁;北京地区气溶胶光学厚度中长期变化特征[J];大气科学;1996年04期 |
19 |
王旻;粉尘及其危害[J];铁道劳动安全卫生与环保;2000年04期 |
20 |
刘新罡,吕达仁,肖稳安,刘春田,屈玉;北京晴天紫外波段气溶胶光学厚度反演与分析[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