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异常及其与太平洋SSTA的关系的诊断分析和数值试验研究

余贞寿  
【摘要】: 本文对东部43站1901-2000年夏季降水进行REOF分析,得到三种分别以华南、西南地区,长江中下游及江淮地区,华北北部及东北西南部地区为主要的降水异常区的异常分布型,并分析这三种分布型的主要异常区夏季降水所具有不同的年际、年代际变化及其突变特征。采用合成分析的方法对三种分布型的主要异常区降水偏多年和偏少年对流层中高低层大气环流进行分析,表明上述三个主要降水异常区的夏季降水偏多年和偏少年具有不同大气环流异常特征,同一异常区降水偏多年和偏少年大气环流也具有明显不同的特征,但并不是完全相反。另一个方面,对太平洋春季、夏季海表温度进行REOF分析,表明太平洋海表温度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其中最强的异常分布区是赤道中东太平洋和西北太平洋黑潮海区。另外,对太平洋前期春、夏季海温与中国东部43站夏季降水进行奇异值分解,表明太平洋海温与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具有很好的相关关系。进一步对上述东部夏季降水异常区夏季降水与春夏秋冬太平洋海温异常作相关分析,表明对中国东部夏季降水有显著影响是:西北太平洋黑潮海区前期冬季海温异常、赤道中东太平洋前期春季海温异常、中高纬太平洋西风漂流区同期夏季海温异常。最后,运用数值模式CCM3对太平洋海表温度对东部夏季降水的影响机制进行初步研究。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余贞寿,孙照渤,王学忠;东部夏季降水变化及其与北太平洋SSTA的联系[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2 余贞寿,孙照渤,曾刚;太平洋SSTA对中国东部夏季降水的影响II——数值模拟[J];热带气象学报;2005年05期
3 殷永红,倪允琪;热带海表温度和低层风场的年际变率及与ENSO循环的相关特征研究[J];气象学报;2001年04期
4 陈海山,朱伟军,邓自旺,倪东鸿;江苏近40a夏季降水异常及其成因分析[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5 赵永平,吴爱明,陈永利,白学志,王凡;热带太平洋气候变率的三类模态及与ENSO强度变化的关系[J];热带海洋学报;2003年04期
6 熊大和;玄武岩的高温高压实验研究[J];岩石矿物学杂志;1982年02期
7 李永平,端义宏,刘秦玉,秦曾灏;热带海洋SST与北半球大气环流的低频振荡特征[J];海洋与湖沼;1999年01期
8 朱秀华,王卫强,周伟东,王东晓,谢强;南海海面温度的年际模态及其与季风强迫的关系[J];热带海洋学报;2003年04期
9 池建军;骆永军;;N■no综合区对研究ENSO的效果评估[J];气象研究与应用;2009年01期
10 邓立平,王谦谦;华南前汛期(4~6月)降水异常特征及其与我国近海海温的关系[J];热带气象学报;2002年01期
11 吴胜安,江志红,刘志雄,穆松宁;中国夏季降水与太平洋SSTA年代际变化关系的初步研究[J];热带气象学报;2005年02期
12 黄海仁,孙卫国,程炳岩;Nino海区SSTA的时频结构特征[J];气象科技;2005年03期
13 张虎强,张先恭,朱抱真;经圈环流在大气对SSTA强迫响应中的作用[J];应用气象学报;1991年03期
14 吴洪宝;小波能量谱及其在热带太平洋SSTA多时间尺度结构研究中的应用[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97年03期
15 葛朝霞,彭梅香,姚永红,曹丽青;黄河上游汛期水量丰枯的气候因子分析[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5期
16 龚敬瑜;王谦谦;;江淮梅雨期降水不同尺度异常与SSTA的关系[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17 庄樱;孙照渤;;江苏夏季降水特征及其与太平洋海温的关系[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18 吴利仁;齐进英;王听渡;张秀棋;徐永生;;中国东部中生代火山岩[J];地质学报;1982年03期
19 王鸿祯;杨森楠;李思田;;中国东部及邻区中、新生代盆地发育及大陆边缘区的构造发展[J];地质学报;1983年03期
20 王东方;中国东部中新生代裂谷火山岩带[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1985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曲永新;;中国东部膨胀岩的地质分类及其分布规律的研究[A];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三次大会论文集[C];1994年
2 王谦身;;中国东部滨海地区重磁场特征、深部地壳构造及与矿产资源的关系[A];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论文摘要集(1986)[C];1989年
3 刘福田;吴华;李强;刘建华;胡戈;;中国东部及其邻区的三维速度图象[A];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论文摘要集(1988)[C];1989年
4 魏春生;郑永飞;赵子福;J.W.Valley;M.J.Spicuzza;;中国东部A型花岗岩物质来源多样性的O-Nd-Sr-Pb同位素地球化学制约[A];同位素地质新进展:技术、方法、理论与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5 陈衍景;Franco Pirajno;;中国东部燕山期成岩成矿的构造背景研究评述[A];第二届全国成矿理论与找矿方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刘训;;中国东部中、新生代盆地沉积-构造演化的几个问题[A];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文集(15)[C];1986年
7 朱光;牛漫兰;谢成龙;胡召齐;;中国东部从挤压向伸展转换的动力学过程——来自郯庐断裂带演化的启示[A];2006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8 王红丽;刘健;况雪源;;近千年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变化及其与大气环流的关系[A];第五届长三角气象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8年
9 汤加富;高天山;李怀坤;;中国东部中新生代构造格局和岩浆岩带的形成与演化[A];中生代以来中国大陆板块作用过程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10 彭聪;高锐;;中国东部地壳上地幔结构特征[A];1994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会梅;中国东部暖温带地区土壤中暗色丝孢菌分类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4年
2 耿文辉;中国东部中生代次火山岩型铜银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评价标志[D];成都理工大学;2005年
3 金炳成;中国东部—朝鲜半岛古生代沉积特征及构造演化[D];吉林大学;2012年
4 周荔青;深大断裂与中国东部新生代盆地油气资源分布[D];西北大学;2005年
5 岳可芬;中国东部地幔岩中的金、钼、钨、锡含量及其与成矿关系比较研究[D];西北大学;2006年
6 丘志力;中国东部新生代碱性玄武岩有关锆石巨晶地球化学和Hf同位素:成因及其与大陆岩石圈壳—幔作用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7 饶志国;中国东部表土总有机质碳同位素和正构烷烃碳、氢同位素空间变化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7年
8 郝云超;中国东部陆海相互作用中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高分辨率沉积记录初探[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9 王慧;青藏高原正涡度源的形成及其对中国东部梅雨的影响[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5年
10 李津;低温条件下过渡族元素同位素分馏及其在古海洋研究中的应用[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余贞寿;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异常及其与太平洋SSTA的关系的诊断分析和数值试验研究[D];南京气象学院;2004年
2 陈涛;太平洋SSTA与冬季北半球大气环流异常关系的初步分析[D];南京气象学院;2004年
3 马雅斌;对太平洋寿险营销管理模式的思考[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4年
4 吴胜安;热带及北太平洋SSTA与中国降水年代际变化的相互关系及其机制研究[D];南京气象学院;2003年
5 游泳;ENSO与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年际关系的年代际变化及其机理分析[D];南京气象学院;2003年
6 杨金虎;中国极端强降水事件特征研究及其成因分析[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7年
7 吴志彦;20世纪50年代以来东海黑潮水文要素分布特征及其与我国气候的关系[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8年
8 李强;太平洋年代际变化及其非线性作用机制初探[D];中国海洋大学;2004年
9 邓伟涛;夏季北极涛动(AO)、东亚夏季风与中国东部降水的年代际变化关系[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5年
10 李喆;近交系大鼠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RT1)遗传检测方法的建立[D];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陈昌成;严介和从领袖时代向团队时代转变[N];中国企业报;2006年
2 赵虎;美森推出太平洋航线时间承诺[N];中国水运报;2007年
3 本报综合报道;严介和:2006,挥别富豪榜[N];市场报;2006年
4 本报记者  丁秀洪 苏江 黄婕 左志坚;严介和“救火”[N];21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
5 何珊;荷兰:单人划船跨大洋 极限挑战为募捐[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6 赵剑波;“富豪”严介和的四十八小时[N];中华工商时报;2006年
7 秦利通讯员 程稳;吴宗敏出任太保产险总经理[N];证券时报;2007年
8 晨明;客户满意 我们的责任[N];金融时报;2007年
9 龙鸣 曹爱永 黄中福;蒂莫西·基廷:要当明星的太平洋美军司令[N];中国国防报;2008年
10 ;大摩建议“增持”中远太平洋[N];中国证券报;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