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7”江淮梅雨锋暴雨中尺度系统的诊断与模拟研究
【摘要】:本文采用地面高空常规观测资料和卫星云图资料,对2003年7月4日至5日的江淮梅雨锋暴雨过程进行了初步的天气诊断分析,发现本次强降水过程是在环流形势稳定背景下受西风带500hPa低槽、850hPa切变线、中尺度低涡和地面静止锋的共同影响造成的。
应用非静力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MM5对本次过程进行了24小时模拟,结果较好地再现了中β尺度暴雨系统的发展过程,进而利用时空分辨率较高的模式输出资料,对与这次暴雨过程相伴随的中β尺度系统的结构、生消变化状况及其可能的形成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梅雨带上强烈发展并东移的多个中β尺度对流系统是造成这次江淮暴雨最直接的影响系统。高低空急流的耦合配置是本次江淮地区出现大暴雨的重要原因。对称不稳定可能是中β尺度系统发生发展的一种重要机制,在中β尺度系统发生的弱对流不稳定区,湿位涡的斜压项mpv2起了主导作用。在对流系统发展初期,锋生强迫下的次级环流加强了锋生区附近大气低层的风向风速辐合,它与对流活动有正反馈作用。导致本次降水活动停止的根本原因不是上升运动条件的变化,而是在中低层水平环流及梅雨锋上次级环流影响下,导致暴雨区低层湿空气逐渐被干空气替代的结果。水汽敏感性试验证明水汽条件在中β尺度系统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性作用。
|
|
|
|
1 |
费建芳;伍荣生;黄小刚;王元;程小平;;对称不稳定对梅雨锋暴雨影响的数值模拟[J];水科学进展;2010年03期 |
2 |
寿绍文,励申申,彭广,吴书君;条件性对称不稳定与梅雨锋暴雨[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93年03期 |
3 |
吴海英,曾明剑,沈树勤,濮梅娟,王啸华;高强度降水过程形成和发展的一种机制分析[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
4 |
刘汉华;寿绍文;周军;;非地转湿Q矢量的改进及其应用[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
5 |
梁琳琳;寿绍文;苗春生;;应用湿Q矢量分解理论诊断分析“05.7”梅雨锋暴雨[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
6 |
励申申,寿绍文,潘宁;1991年梅雨锋暴雨与锋生环流的诊断分析[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96年03期 |
7 |
盛杰;林永辉;;边界层对梅雨锋β中尺度对流系统形成发展作用的模拟分析[J];气象学报;2010年03期 |
8 |
耿勃,盛春岩,李峰,黎清才;“8·11”特大暴雨条件性对称不稳定分析[J];山东气象;2000年01期 |
9 |
许小峰,孙照渤;非地转平衡流激发的重力惯性波对梅雨锋暴雨影响的动力学研究[J];气象学报;2003年06期 |
10 |
孙晶;;梅雨锋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研究若干进展[J];气象科技;2011年03期 |
11 |
周宏伟;王群;裴道好;盛也;;苏北东部一次梅雨锋大暴雨过程的多尺度特征[J];气象;2011年04期 |
12 |
王建捷,李泽椿;1998年一次梅雨锋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的模拟与诊断分析[J];气象学报;2002年02期 |
13 |
康丽莉,雷恒池,肖稳安;中尺度模式中各种湿物理过程的数值模拟[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
14 |
高梅,接连淑,张文华,贾鹏群,仪清菊;长江流域梅雨锋暴雨外场科学试验资料库系统设计与实施[J];应用气象学报;2004年04期 |
15 |
陶遐龄
,夏浣清;梅雨锋暴雨云的演变特征及其降水量的预测——数值模拟研究[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88年02期 |
16 |
杨越奎,刘玉玲,万振栓,吴宝俊,沈文海;用多层非线性平衡ω方程分析“91·7”梅雨锋暴雨[J];气象;1993年01期 |
17 |
岳彩军,寿绍文,林开平;一次梅雨暴雨过程中潜热的计算分析[J];气象科学;2002年04期 |
18 |
程艳红,潘晓滨,何宏让,魏绍远;一次江淮大暴雨过程中尺度系统结构分析[J];气象科学;2002年03期 |
19 |
熊秋芬;胡江林;张耀存;;梅雨锋暴雨数值模拟中地形的作用[J];气象科学;2007年06期 |
20 |
郁红弟;沈桐立;陈海山;;一次梅雨锋暴雨在不同物理过程下的模拟结果比较[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年30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