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农田土壤水分变化规律及动态预报研究
【摘要】:掌握农田土壤水分变化规律,对农田土壤水分的动态变化作出预测,对提高农业干旱防御能力、制定节水灌溉计划、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河南省冬小麦、夏王米生产的气候条件进行了分析,着重分析了降水和土壤水分对两种农作物生产的影响。根据郑州、南阳两个测墒点土壤水分变化规律,将土壤水分的年际变化分为秋季墒情缓慢下降期、冬季相对稳定期、春季迅速下降期,以及夏季增墒期四个阶段,利用回归分析方法建立了这四个时期的0~50cm与0~100cm土壤湿度转换方程。定义了土壤水分亏缺指数的概念,以Penman-Monteith公式为参考作物耗水量的计算公式,在计算作物系数、土壤水分胁迫系数和作物耗水量的基础上,确定了土壤水分亏缺指数计算方法,利用该方法计算了1995年10月至1996年9月河南省冬小麦、夏玉米主要发育期的土壤相对湿度和土壤水分亏缺指数,并绘制了二者的分布图。根据河南省作物布局、气候特点、土壤类型,将河南省分为豫北、豫东、豫西、豫中南、豫南和豫西南6个分区,利用1995年至2004年共10年的土壤湿度资料,分析了各个分区在作物主要发育期间不同土壤湿度等级的分布频率。在分析土壤湿度变化规律的基础上,根据土壤水分平衡方程,建立了河南省冬小麦、夏玉米土壤水分动态预报模型。经对该模型进行的检验,准确率在±8%之间。
|
|
|
|
1 |
王国斌;李喜平;;鹤壁小麦—玉米作物区机械化作业的气象条件[J];河南气象;2006年03期 |
2 |
王恩利;韩湘玲;;黄淮海地区冬小麦、夏玉米生产力评价及其应用[J];中国农业气象;1990年02期 |
3 |
余卫东;赵国强;陈怀亮;;气候变化对河南省主要农作物生育期的影响[J];中国农业气象;2007年01期 |
4 |
张喜英;冬小麦、夏玉米叶水势、蒸腾和液态水流阻力的田间试验研究[J];地理学报;1997年06期 |
5 |
周允华,项月琴,李俊,林忠辉,周智泉;一级生产水平下冬小麦、夏玉米的生产模拟[J];应用生态学报;1997年03期 |
6 |
舒素芳,高维英,赵荣;冬小麦分层农田土壤水分平衡模型[J];陕西气象;2002年02期 |
7 |
牛军生;温树影;王洪斌;;辽宁西部地区降雨规律与土壤水分变化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1年01期 |
8 |
巨晓棠,刘学军,张福锁;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中土壤氮素矿化及预测[J];应用生态学报;2003年12期 |
9 |
史泽艳,高晓飞,谢云;冠层底部光合有效辐射三种测量方法的比较[J];资源科学;2005年01期 |
10 |
张新明,吴文良,李季,赵桂慎;麦玉两熟高产农田生态系统氮素的合理调控──以山东省桓台县冬小麦套种夏玉米系统为例[J];应用生态学报;1999年03期 |
11 |
董振国;农田作物层温度初步研究—以冬小麦、夏玉米为例[J];生态学报;1984年02期 |
12 |
董立国;李生宝;蒋齐;张源润;蔡进军;王月玲;季波;潘占兵;许浩;马璠;;宁夏半干旱黄土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贮水量变化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年10期 |
13 |
王海霞;李玉义;任天志;逄焕成;;冬小麦生长季不同灌溉模式对冬小麦-夏玉米产量与水分利用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1年07期 |
14 |
张喜英,陈素英,裴冬,刘孟雨;秸秆覆盖下的夏玉米蒸散、水分利用效率和作物系数的变化[J];地理科学进展;2002年06期 |
15 |
朱自玺;牛现增;侯建新;;麦田水量平衡的动态分析[J];中国农业气象;1988年02期 |
16 |
王启现;王璞;王秀玲;翟志席;刘岩一;;黄淮海平原玉米施氮量对后茬小麦土壤剖面硝态氮和产量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6年07期 |
17 |
李芳贤;李义顺;;夏玉米孕穗期田间管理四项关键技术[J];科技致富向导;1998年06期 |
18 |
吕厚荃,杨霏云,钱拴;干旱条件下夏玉米耗水分析[J];气象;2002年02期 |
19 |
王朝辉,刘学军,巨晓棠,张福锁;北方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土壤氨挥发的原位测定[J];生态学报;2002年03期 |
20 |
鲍巨松;关中灌区夏玉米高产(800斤以上)的形态生理指标与技术研究报告[J];西北植物学报;1983年S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