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夏季风建立的季节进程及机理研究
【摘要】:本文讨论了亚洲夏季风建立的季节进程及机制。结果如下:
1.印度洋夏季风最早爆发于热带东印度洋,其建立进程具有逐步推进的阶段性特征,并与80°-90°E越赤道气流的发展联系紧密。越赤道气流不断加强并向北推进,是促使热带东印度洋夏季风爆发和北推的一个先决条件,与印度半岛及其以南洋面由于强烈的地表热通量的加热作用所形成的气旋性环流的形成与发展有关。在3月底到5月下旬使得热带东印度洋西南风不断加强并阻碍了热带西印度洋地区西南风增长,导致越赤道气流首先出现在热带东印度洋。
2.气候学意义下孟加拉湾夏季风的建立进程表现为三个阶段和两次突然北跳:(1)西风及对流活动于第23候在孟加拉湾南端开始建立。(2)当中南半岛强对流发生之后,受凝结潜热强烈释放所造成的垂直不均匀加热作用影响,孟加拉湾气旋性环流迅速增强并导致湾内水汽强烈辐合,使强对流活动在湾内大部分区域爆发,从而在第28候发生第一次北跳。(3)受印度夏季风爆发影响第二次北跳在第31候发生。
3.中南半岛及其邻近区域强对流活动的爆发对印度夏季风爆发具有重要作用。中南半岛强对流活动爆发使中南半岛-南海区域高层辐散运动增强及范围扩大,导致阿拉伯海-阿拉伯半岛区域高层辐合中心西移中东和北非,从而使阿拉伯海区域对流层下沉运动减弱,下层反气旋性环流也快速减弱,北风减弱,有利于索马里急流越过赤道之后快速北移。急流左侧强烈的涡度增长有利于阿拉伯半岛热低压迅速增强,同时也有利于其北侧的阿拉伯海对流层低层位势高度降低。同时,阿拉伯海区域对流层出现高层增温、低层降温的加热场配置,也有利于对流层低层位势高度降低。在以上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阿拉伯海对流层低层位势高度降低,负的经向位势梯度增大,导致西风增长,同时增强了的阿拉伯半岛热低压也引导西风向东加速,导致印度夏季风在第31候爆发。
4.1979-2001各年亚洲夏季风的阶段性爆发时间的推进顺序与上述气候学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表明热带东印度洋夏季风的建立确实在整个亚洲夏季风建立进程中处于重要的地位。同时夏季风在亚洲各区域的爆发时间存在较大的年际变化,同一地区各年的爆发形态也不相同。
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亚洲夏季风各子系统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
|
|
|
1 |
刘晓东,瞿章;北半球平流层环流与亚洲夏季风关系的初步分析[J];气象学报;1991年02期 |
2 |
武炳义,王东晓,黄荣辉;冬季热带西太平洋海平面气压与后期亚洲夏季风的关系(英)[J];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2003年04期 |
3 |
管兆勇,徐建军,哈承智;亚洲夏季风结构和变动与大气运动流场的斜压和正压特征:正压模分析[J];气象学报;1997年05期 |
4 |
吴立新;孟素婧;刘征宇;;海洋在亚洲夏季风对全球变暖响应中的作用(英文)[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5期 |
5 |
张顺利,陶诗言;青藏高原积雪对亚洲夏季风影响的诊断及数值研究[J];大气科学;2001年03期 |
6 |
黎伟标,纪立人;亚洲夏季风活动激发的北半球大气环流遥相关型[J];大气科学;1997年03期 |
7 |
邹立尧,刘宣飞;热带太平洋印度洋海温异常对亚洲夏季风影响的数值研究[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
8 |
丛菁;管兆勇;王黎娟;;夏季亚澳季风区两支越赤道气流年(代)际变化及其与夏季风活动的联系[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
9 |
杨修群,谢倩,黄士松;北极冰异常对亚洲夏季风影响的数值模拟[J];海洋学报(中文版);1994年05期 |
10 |
王志立;张华;郭品文;;南亚地区黑碳气溶胶对亚洲夏季风的影响[J];高原气象;2009年02期 |
11 |
过霁冰;陈渭民;徐杰;;亚洲夏季风区气候平均季节内振荡扰动动能的结构和传播特征[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4期 |
12 |
陈丽娟,吕世华,罗四维;青藏高原春季积雪异常对亚洲季风降水影响的数值试验[J];高原气象;1996年01期 |
13 |
罗京佳,何金海;亚洲夏季风建立格局和南海季风爆发特征及其成因初探[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97年03期 |
14 |
布和朝鲁
,纪立人
,孙淑清
,崔茂常;与EAWM相关的海陆气相互作用及亚洲夏季风(英文)[J];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2001年05期 |
15 |
李国庆,陈瑞荣;亚洲夏季风西南气流形成机制的探讨[J];中国科学A辑;1981年09期 |
16 |
何金海,朱乾根;T_(BB)资料揭示的亚澳季风区季节转换及亚洲夏季风建立的特征[J];热带气象学报;1996年01期 |
17 |
殷永红,倪允琪,史历;江淮流域夏季降水异常及与全球中低纬海温异常关系的诊断研究[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3期 |
18 |
张艳,钱永甫;青藏高原地面热源对亚洲季风爆发的热力影响[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
19 |
吕俊梅;陶诗言;张庆云;琚建华;;气候平均状况下亚洲夏季风的季节内演变过程[J];高原气象;2006年05期 |
20 |
余丹丹;张韧;洪梅;闵锦忠;郭品文;;亚洲夏季风系统成员与西太平洋副高的相关特征分析[J];热带气象学报;2007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