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6”华南暴雨形成机理与中尺度对流系统研究
【摘要】:本文采用NCEP/NCAR每天4个时次1°×1°再分析资料以及近几年来随着“973”计划实施和推进过程中所获得的大量新型观测资料:3小时一次地面加密观测资料、1小时自动站加密观测资料、逐时FY-2C卫星云图和0.05°×0.05°分辨率云顶亮温TBB资料、风廓线仪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以及逐时闪电定位仪资料、6小时一次云迹风资料、逐时分辨率为0.5°×0.5°射出长波辐射(OLR)资料等,对“05.6”华南持续性暴雨过程的环境场条件及其演变特征进行分析,探讨中低纬度多尺度天气系统的相互作用对暴雨过程的影响。同时通过对“05.6”华南静止锋特殊的天气学特征、动力和热力结构以及形成机制的分析,研究暴雨长时间维持的原因。在上述工作基础上,利用丰富的高时空分辨率资料特别是新型遥感观测资料对暴雨过程进行中尺度综合分析和模拟,力图揭示出中尺度系统更多更细致的信息,特别是中B尺度系统的细微结构特征。最后,通过对华南、江淮和华北地区三个典型个例MCS发生发展条件和结构特征的研究,探讨了我国东部地区MCS的多样性特征。主要结论有:
1.“05.6” 暴雨期间,南海副热带季风在华南沿海一带活动,赤道辐合带异常偏弱。辐合区主要位于江南南部和华南,其上空存在一条近似东西向的强对流活动OLR低值带。副热带高压呈带状分布,强度发展强,且脊线位置稳定在16°N附近。6月25日后由于副高明显西伸北抬,导致雨带北跳到华北黄淮地区,华南暴雨过程结束。
2.对流层中层正涡度的长时间维持,显示西风带系统对“05.6”华南暴雨过程的影响。过程开始前700hPa上中纬度南下冷空气的活动对暴雨过程有重要作用;在暴雨过程期间,冷空气活动仅存在于850hPa高度以下,行星边界层内的冷空气侵袭可能是华南暴雨的重要特征。高空副热带急流东移南压,有利于高低空急流的不断靠近和叠置;高低空急流耦合的“正反馈机制”是华南地区出现长时间暴雨的重要原因之一。
3.“05.6” 华南静止锋在对流层低层表现为弱偏东或偏北的“凉”气流与强盛的西南暖湿气流在武夷山—南岭一带形成的气旋式切变线。它主要表现为位于700hPa以下浅薄的弱θse锋区,呈相当正压垂直结构。静止锋两侧南北风对
|
|
|
|
1 |
单寅,林珲,付慰慈,江吉喜,黄签;夏季青藏高原上中尺度对流系统初生阶段特征[J];热带气象学报;2003年01期 |
2 |
陆汉城,寇正,费建芳,宋晓亮,钟科;中尺度对流系统演变中的一些非平衡动力学问题[J];气象科学;2004年01期 |
3 |
段旭,张秀年,许美玲;云南及其周边地区中尺度对流系统时空分布特征[J];气象学报;2004年02期 |
4 |
寇正,陆汉城;中尺度对流系统演变中的非线性对流-对称不稳定[J];大气科学;2005年04期 |
5 |
朱晓金,张庆红;台湾地形对1998年6月7—8日中尺度对流系统降雨的影响(英文)[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3期 |
6 |
李腹广;王芬;;黔西南州一次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发展分析[J];贵州气象;2006年03期 |
7 |
何立富;陈涛;周庆亮;李泽椿;;北京“7.10”暴雨β-中尺度对流系统分析[J];应用气象学报;2007年05期 |
8 |
过仲阳;干嘉元;戴晓燕;郭雅芬;黎薇;;青藏高原上中尺度对流系统东移的热力场特征[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2期 |
9 |
王晓芳;崔春光;;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研究的若干进展[J];暴雨灾害;2011年02期 |
10 |
袁美英;李泽椿;张小玲;李勋;徐南平;;中尺度对流系统与东北暴雨的关系[J];高原气象;2011年05期 |
11 |
闫非;李艳伟;周毓荃;王彦;;受“碧利斯”影响的一次中尺度对流系统模拟研究[J];大气科学学报;2012年06期 |
12 |
王旭;马禹;;新疆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地理分布和生命史[J];干旱区地理;2012年06期 |
13 |
Masanori Yoshizaki;徐明;;1987年6月在冲绳岛观测到的中尺度对流系统的数值研究[J];气象科技;1992年05期 |
14 |
Charles J.Seman;朱福康;;非线性对流-对称不稳定在数值模拟中尺度对流系统演变中的作用[J];气象科技;1993年02期 |
15 |
马禹,王旭,陶祖钰;中国及其邻近地区中尺度对流系统的普查和时空分布特征[J];自然科学进展;1997年06期 |
16 |
江吉喜,范梅珠;夏季青藏高原上的对流云和中尺度对流系统[J];大气科学;2002年02期 |
17 |
林永辉,布和朝鲁;2001年8月初上海强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的数值模拟研究[J];气象学报;2003年02期 |
18 |
过仲阳,林珲,戴晓燕,江吉喜,吴健平;影响中尺度对流系统移动的知识发现[J];地理科学;2003年05期 |
19 |
周昆;潘益农;王东勇;陈斌;;大别山区地形对春季冷锋附近中尺度对流系统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5期 |
20 |
岳治国;牛生杰;梁谷;;陕西渭北中尺度对流系统组织模型及灾害分析[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