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全球增暖背景下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特征变化及其数值模拟

蒋国荣  
【摘要】:论文主要通过诊断分析和数值模拟两种途径探讨了全球增暖背景下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特征的可能变化。首先,利用近六十年NCAR/NECP再分析等资料诊断分析了在全球增暖气候背景下,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的一些主要特征,如强度、活跃区范围、中心位置、季节变化、周期及传播特征可能发生的变化;发现,气候变暖,ISO活跃区的主要活动区位置不变,但ISO活跃区强度及范围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大,并存在季节性差异,气候变暖有缩小ISO强度季节差异趋势;近几十年来,热带ISO强度总体呈现一个增强趋势:气候背景的改变也会影响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传播特性,总体而言,近六十年来整个热带地区东传波相对增强,西传波则相对减弱;在不同气候背景下,季节内振荡的主周期范围也会发生变化,相对平稳阶段,季节内振荡能量小,季节内振荡周期相对集中(30~60天);偏暖阶段,季节内振荡能量大,但季节内振荡主周期相对分散(20~80天)。其次,分别利用中科院大气所LASG发展的FGOALS1.0_g耦合气候模式模拟的保持工业革命前的二氧化碳浓度不变(280ppm)的控制试验(自然变率)以及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从工业革命前的280ppm以1%等比增加到560ppm的加倍试验(人类活动影响)的长期积分结果探讨了自然变率下与人类活动影响后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的特征的变化。得出,近六十年来ISO主要活跃区的ISO强度增强、范围扩大及季节差异有缩小趋势等结论可能是大气ISO系统自身的年代际尺度变化,与人类活动影响导致温室气体增加所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关联不大;自然变率下纬向东传波(西传波)的能量基本维持一种平衡状态,而人类活动影响下的纬向东传波(西传波)的能量则呈现出缓慢增长(减少)趋势,这与NCAR/NECP再分析资料分析结果一致,因此,近六十年来纬向东传波(西传波)的能量的增长(减少)趋势的结果可能是人类活动影响所致。最后,初步分析了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特征变化与下垫面海温及热带大气环流系统的关联,得出,印度洋SST偶极子分布的变化对主要活跃区的大气ISO影响较大,并强于Nino3区的海温的作用。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钱维宏;林祥;;大气科学的热点问题[J];现代物理知识;2011年03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11 ;[J];;年期
12 ;[J];;年期
13 ;[J];;年期
14 ;[J];;年期
15 ;[J];;年期
16 ;[J];;年期
17 ;[J];;年期
18 ;[J];;年期
19 ;[J];;年期
20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季劲钧;黄玫;;中国地表通量对全球增暖的响应[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气候系统模式发展与应用”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2 黄丹青;钱永甫;;极端温度事件的区域性特征及其与全球增暖的联系[A];第五届长三角气象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8年
3 黄丹青;钱永甫;;极端温度事件的区域性特征及其与全球增暖的联系[A];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年会气候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4 胡春丽;艾丽坤;;新疆45年温度变化特征[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气候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5 姬菊枝;王艳秋;曹鸿兴;;增暖背景下高空气候的变化[A];中国气象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6 张虹娇;朱伟军;;地表温度对太阳常数变化响应的数值试验研究[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气候变化及其机理和模拟”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7 齐艳军;;北半球夏季热带印度洋大气季节内振荡的季节活动特征[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季风及其模拟”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8 黄应喜;蒋国荣;汪晓娇;;增暖背景下亚洲季风区ISO经向传播特征分析[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季风及其模拟”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9 郑景云;;警惕认识误区的不利影响深入揭示气候变化的科学基础[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6:未来几年气候变化研究向何处去[C];2007年
10 罗德海;刁一娜;;全球增暖和阻塞活动[A];第七次全国动力气象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蒋国荣;全球增暖背景下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特征变化及其数值模拟[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6年
2 王伟;时—空二维波传播分解和主时间尺度分析及其在大气季节内振荡研究中的应用[D];兰州大学;2009年
3 管晓丹;全球半干旱地区冬季快速增温的观测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胡春丽;新疆近45年温度和降水变化特征[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7年
2 李红梅;近四十年中国盛夏降水和温度特性变化的观测分析和数值模拟[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气物理研究所);2007年
3 于毅;热带西太平洋大气季节内振荡与EL Nino关系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胡健;系统论视野下的人对自然的适应问题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0年
5 张若玉;长寿命温室气体CH_4、N_2O的辐射强迫和全球增温潜能的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6 王丽娟;郑州市50年来的气候变化及城市化对其贡献率[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7 李双君;热带QBW与ISO对西北太平洋地区热带气旋生成和路径的影响[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8 王文本;全球变暖背景下强对流天气形成机理[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9 张凯静;大气水汽变化与我国旱涝关系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郭春菊;菲律宾:全球增暖1摄氏度,水稻减产1成[N];新华每日电讯;2004年
2 本期嘉宾 中国解放军理工大学教授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院士 李崇银 采访人 本报记者 丁继武;太阳活动如何影响天气气候变化[N];中国气象报;2008年
3 本报记者 纪家梅;气候变暖加剧生态恶生[N];中国气象报;2002年
4 主讲人 李崇银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院士 整理 嘉星一族;极端天气为何越来越多[N];北京科技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薛 冬 通讯员 龙 潭;今春沙尘天气为何如此肆虐[N];光明日报;2000年
6 朱立毅 夏海微;全球变暖不可逆,影响将是破坏性的[N];新华每日电讯;2004年
7 本报记者 高建进 胡其峰;破解“世界屋脊”气候密码[N];光明日报;2010年
8 早报记者 吴洁瑾;上海的雨为何越下越大越下越猛?[N];东方早报;2005年
9 吴芸王芳;全球气候变暖我们如何应对[N];江苏经济报;2007年
10 本报记者 解悦;干旱让中国每年损失千亿元[N];南京日报;200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