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CAPE等环境参数在华北一次罕见秋季大暴雨中的应用研究

陈艳  
【摘要】:2003年10月9-12日在京、津、冀、鲁一带出现了一场历史罕见的大暴雨及强降温天气过程,过程降水量冀鲁交界处部分站超过200mm,华北东部地区24小时降温幅度普遍达到10-12℃。11日渤海西部风力达10级、阵风11-12级,渤海西部沿海出现风暴潮,使当地渔业养殖业遭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本文首先运用天气学和动力诊断方法,对华北大暴雨过程发生的环流背景、高低空影响系统进行分析,发现偏心型极涡、乌拉尔山高压脊、副热带高压三个大尺度系统的特定配置是本次大暴雨过程发生的大尺度环流背景;高空为稳定的两脊一槽,华北处于槽前西低东高的环流形势下;中低层的中尺度低压环流、风切变、西南倒槽、地面北高南低的形势,强暖湿气流与北方强冷空气在华北南部持续交汇,为强降水天气提供了丰富的水汽和有利的环流背景。 而后采用双向嵌套的非静力MM5模式对这次大暴雨过程进行了模拟,利用模拟结果首先分析了10-11日的θ。场、垂直速度、辐散场,结果表明降水前期、初期华北南部地区能量积累充分,在整个暴雨时段,垂直速度的强烈上升区就处在暴雨区上空,并形成一个强大的上升气流柱,且暴雨区上空存在高层辐散、低层辐合,使上升运动得以维持,大大促进了水汽、热量、动量等的垂直输送。然后又计算了对流有效位能(CAPE)、风暴相对螺旋度(SRH)、能量-螺旋度指数(EHI),重点分析了它们在这次大暴雨中的作用,结果表明三者对这次大暴雨的发生发展有较好的指示作用。CAPE分析表明在大暴雨发生前能量得到充分积累,暴雨过程中,凝结潜热释放,不稳定能量逐渐减弱,11日15时释放降到最低值;SRH分析表明大暴雨中心位于低层螺旋度大值中心南部等值线密集区。低层螺旋度大值中心轴线与切变线和地面倒槽辐合线走向一致,高层螺旋度与高空急流有关。高低层这种螺旋度的配置,为大暴雨的发生和维持提供了有利的动力背景。本次大暴雨过程主要发生在高螺旋度结合低对流有效位能的环境中(SRH200m~2/s~2,CAPE1500 J/Kg),大暴雨天气发生前EHI达到极大值。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李海燕;施望芝;陈光涛;;2008年6月黄冈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诊断分析[J];暴雨灾害;2010年01期
2 陈红霞;牛淑贞;吕作俊;姬鸿丽;袁鹏飞;郭铭博;许怀庆;;孟津县一次龙卷天气过程分析[J];气象与环境科学;2008年S1期
3 陈艳,寿绍文,宿海良;CAPE等环境参数在华北罕见秋季大暴雨中的应用[J];气象;2005年10期
4 梁爱民;张庆红;申红喜;李秀连;王科;;北京地区雷暴大风预报研究[J];气象;2006年11期
5 向玉春;杨军;李红莉;姚望玲;袁正腾;陈波;;LAPS资料在人工影响天气中的应用初探[J];暴雨灾害;2009年03期
6 井宇;井喜;屠妮妮;刘志刚;牛淑贞;;黄土高原低值对流有效位能区中β尺度大暴雨综合分析[J];高原气象;2010年01期
7 范学峰;夏卫东;;远距离台风暴雨过程分析[J];气象与环境科学;2007年03期
8 崔春光;李红莉;彭菊香;张兵;王晓芳;张端禹;;LAPS资料在一次鄂东初夏暴雨分析中的应用[J];暴雨灾害;2008年04期
9 李武阶;李俊;石燕;冯光柳;;梅雨期武汉两类暴雨“配料”特征的对比分析[J];暴雨灾害;2008年04期
10 高留喜;;北京“7.31”局地暴雨过程的天气分析[J];气象;2008年S1期
11 赵玉春;王叶红;;高原涡诱生西南涡特大暴雨成因的个例研究[J];高原气象;2010年04期
12 朱国富,陈受钧;青藏高原上中尺度对流系统(MCSs)的个例分析及其比较(英文)[J];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2003年03期
13 李任承;李红艳;李焕德;霍英;;对流有效位能计算的新方案[J];气象科学;2010年01期
14 叶爱芬;伍志方;肖伟军;胡胜;刘运策;;对流有效位能在强对流预报中的应用研究[J];热带气象学报;2006年05期
15 钱传海;张金艳;应冬梅;林建;;2003年4月江西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诊断分析[J];应用气象学报;2007年04期
16 卢萍;宇如聪;;地表潜热通量对四川地区降水影响的数值分析[J];高原山地气象研究;2008年03期
17 郑仙照;寿绍文;沈新勇;;一次暴雨天气过程的物理量分析[J];气象;2006年01期
18 陈艳;丁一汇;;2004年7月冷空气活动及其对西南地区强降水的影响[J];气象学报;2006年06期
19 陈力强;张立祥;周小珊;;东北冷涡不稳定能量分布特征及其与降水落区的关系[J];高原气象;2008年02期
20 廖晓农;;北京雷暴大风日环境特征分析[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9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艳;寿绍文;宿海良;;对流有效位能等环境参数在华北罕见秋季大暴雨中的应用[A];中国气象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2 钱传海;张金艳;应冬梅;林建;;2003年江西一次典型强对流天气过程的诊断分析[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3 莫毅;潘晓滨;;一次江淮暴雨过程的中尺度结构数值模拟分析[A];全国中尺度气象学术研讨会摘要文集[C];2008年
4 李海燕;陈光涛;毛坚强;杨群;;2008年6月黄冈市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诊断分析[A];2008年湖北省气象学会学术年会学术论文详细文摘汇集[C];2008年
5 陈力强;张立祥;周小珊;;东北冷涡不稳定能量分布特征及其与降水落区的关系[A];全国中尺度气象学术研讨会摘要文集[C];2008年
6 王洪勋;江丽俐;于忠凯;;6.5强对流天气过程形成机制分析[A];第六届长三角气象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9年
7 邓见英;戴泽军;刘志雄;刘久国;李卫国;;基于WRF模式的强对流指数研究[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灾害天气事件的预警、预报及防灾减灾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8 张德林;马雷鸣;余延略;;一次上海强对流天气的诊断分析[A];第三届长三角气象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6年
9 张玲;寿绍文;;不稳定能量参数在强对流天气分析中的运用[A];中国气象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10 宿海良;陈艳;;2003年秋季华北罕见大暴雨的天气分析与数值模拟[A];中国气象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寿亦萱;中尺度高空急流—锋云系与暴雨的结构及演变机制的动力学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陈艳;CAPE等环境参数在华北一次罕见秋季大暴雨中的应用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6年
2 郑仙照;闽东一次暴雨过程的数值模拟和诊断分析[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6年
3 朱先德;2005年12月3~4日山东半岛冷流暴雪的机理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4 徐迎春;海洋特征对4月份江淮气旋路径和强度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5 闫雪瑾;我国飑线大风个例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1年
6 王珏;暴雨天气诊断及潜势预报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7 陈红玉;2008-2010年大理风廓线雷达资料与本地强对流降水天气的关系[D];云南大学;2012年
8 陈子健;华北地区一次积层混合云降水的观测和模拟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9 吴璐;青藏高原与其东侧四川盆地降水日变化差异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2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