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下游夏季风降水“旱涝并存、旱涝急转”现象的研究
【摘要】:本文利用欧洲中心(ECMWF)的ERA-40再分析资料、中国台站降水资料以及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的ERSST海温资料,通过统计分析,研究了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旱涝并存、旱涝急转的发生演变规律及其若干气候特征。主要结果如下:
(1) 正常季风年长江中下游夏季早涝并存的气候特征
从夏季(5—8月)季节平均的尺度出发对长江中下游夏季“旱涝并存”的总体统计特征进行了诊断分析,发现:近50年来正常夏季风年长江中下游夏季旱涝并存异常的发生频率呈现上升趋势;夏季旱涝并存异常强年,夏季西太平洋副高呈现出异常的季节内振荡,从赤道印度洋直至赤道西太平洋存在显著的西风异常,索马里和苏门答腊附近为显著的北风异常;其前一年11月份至当年1月份南半球环状模(SAM)往往偏强,从前一年11月至当年4月份,阿拉伯海、盂加拉湾和中国南海海温显著偏高,另外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呈现上升趋势,对应着El Ni(?)o或El Ni(?)o的发展阶段。
(2) 长江中下游夏季长周期旱涝急转的气候特征
对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长周期(旱和涝时间尺度均在2个月左右)旱涝急转现象(LDFA)的研究表明:旱转涝年旱期西太平洋副高主体偏南,长江流域低层负涡度中心发展伴随着辐散、下沉的加强和水汽输送减弱,同时南亚高压和高空西风急流位置偏南,长江中下游地区干旱少雨;涝期西太平洋副高北抬,该地区低层有正涡度发展并伴随辐合、上升运动和水汽输送增强,南亚高压和高空西风急流北抬,导致该地区降水增多。涝转旱年涝期北方冷空气活跃,冷暖空气交汇于长江中下游地区,低层正涡度发展同时辐合、上升运动和水汽输送较强,南亚高压位于高原南侧上空,长江中下游地区偏涝;旱期低层有负涡度中心发展伴随着辐散、下沉的加强和水汽输送减弱,副高异常显著的北跳,南亚高压向东向北扩展至华北地区,长江中下游转为东风急流所控制,干旱少雨。另外,长江中下游夏季LDFA与其前期2月份的SAM和NAM存在显著的负相关。
(3) 长江中下游夏季短周期旱涝急转的气候特征
对长江中下游夏季短周期(旱和涝时间尺度大致在10天-40天左右)旱涝急转(SDFA)的研究结果显示:强和弱SDFA夏季分别对应着南北型和中间型两种不同的表层土壤湿度分布模态,强SDFA夏季受大尺度大气环流异常的影响较大,而弱SDFA夏季受表层土壤湿度的影响显著;长江中下游夏季SDFA与其前期12月份的南半球环状模(SAM)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与1月份的北太平洋涛动(NPO)和3月份的北大西洋涛动(NAO)存在显著的负相关。
|
|
|
|
1 |
刘松玉;郑建华;;地震活动时空分布的分形特征及其抗震防灾意义[J];江苏地质;1991年03期 |
2 |
朱宁;;为什么会有梅雨?[J];科学大众(中学版);1958年06期 |
3 |
;长江中下游水流挟沙力研究(续)——兼论以悬移质为主的挟沙水流能量平衡的一般规律[J];泥沙研究;1959年03期 |
4 |
施能
,卢云,杨晓霞,郝寿昌;长江中下游汛期旱涝的前期气象要素特征的统计分析及其应用[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83年02期 |
5 |
王道华;傅德鑫;吴履秀;;层控多金属矿床新认识及其找矿意义——长江中下游沉积、海底喷出沉积、热变质改造成矿作用的讨论[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1986年03期 |
6 |
许乃猷,毛天松,徐启春;黑潮对长江中下游夏季风影响过程的初步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7年01期 |
7 |
徐群;近20年长江中下游汛期旱涝趋势季度预报的检验及分析[J];大气科学;1990年01期 |
8 |
徐景芳,吕君宁;长江中下游梅雨气侯区水汽来源及输送[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91年02期 |
9 |
唐佑民;太平洋海温的季节演变与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地区夏季降水的关系[J];海洋学报(中文版);1993年05期 |
10 |
刘智勇;;珍禽王国的骄子——白鹤[J];大自然;1996年01期 |
11 |
陆丹;1996年7月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地区特大洪涝气候成因初探[J];广西气象;1997年S1期 |
12 |
朱德生,方茸;长江中下游地区未来10~15年旱涝趋势预测[J];预测;2002年04期 |
13 |
付中敏;郑惊涛;王平义;刘怀汉;韩婷;;弯曲分汊河段江心洲稳定性试验研究[J];水运工程;2010年12期 |
14 |
;西太平洋黑潮、流冰和中国东部地区降水的关系[J];气象科技;1973年03期 |
15 |
李自惠;长江中下游铁铜多金属成矿条件探讨[J];矿产与地质;1983年03期 |
16 |
李法然;周功铤;;一次南方暴雪过程的温湿特征量分析[J];浙江气象;1985年02期 |
17 |
李松生;湖北蛇屋山红土型金矿床地质和成因[J];地质与勘探;1993年01期 |
18 |
祝从文,何敏,何金海;热带环流指数与夏季长江中下游旱涝的年际变化[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98年01期 |
19 |
徐福兴,石林;长江中下游特大桥主要工程地质问题的勘察与研究[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1年04期 |
20 |
王哲;;长江中下游水下微地貌形态的区域划分[J];中国水运(学术版);2007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