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VD揭示的热带印度洋海气变率及其与北半球环流变化的联系
【摘要】:本文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GISST海温资料以及国家气候中心整编的降水资料,采用SVD、相关、合成等方法,对印度洋地区的海气相互作用现象及其气候影响、大气变量场和中东太平洋对印度洋海温偶极子的预报意义以及印度洋偶极子对我国降水的影响等方面作了分析,结果表明:
(1) 夏季印度洋海温场与850hPa风场存在很好的耦合关系,SVD分析得到的SVD1、SVD2能够很好的表示出印度洋海气相互作用的主要部分。SVD1显示印度洋海温变化的单极模态,是对太平洋ENSO信号的滞后响应;SVD2与IOD模态对应,显示了印度洋的海气相互作用现象。部分IOD事件的形成可能与ENSO活动有关。SVD2是IOD事件与ENSO事件的混合模态。
(2) 北半球500hPa高度场和印度洋海温场存在很强的关联。印度洋海温异常可能存在对全球500hPa高度场变化的4-6个月左右的滞后响应。SVD分析结果显示:SVD1左场是印度洋地区海温一致的单极型模态,而右场出现了类似PNA遥相关型波列,说明ENSO对中高纬度大气环流的强迫影响在IOD发生之前就已存在。SVD2左场是IOD与ENSO的混合模态。IOD在发展阶段和成熟阶段虽有很大不同,但前期500hPa高度场中高纬度均出现了较大的异常中心,意味着IOD事件的发生可能与全球环流系统的异常变动有关。
(3) 区域平均的印度洋和太平洋海温场时滞关系的SVD分析显示,印度洋海温场对太平洋海温场存在4个月以上的滞后响应。进一步分析IOD指数与Nino3指数的时滞相关显示,IOD对Nino3海温存在7个月以上的滞后关系。10月份至次年1月份太平洋海温场与次年4-6月份印度洋海温的SVD的分析结果表明,SVD1(左)是存在于印度洋的单极模态,但它与ENSO关系并不密切;SVD2(左)海温表现为印度洋的偶极型分布,但它是IOD与ENSO的混合模态。
(4) 印度洋海温异常与我国夏季(6-8月)各月降水存在关联。IOD指数与我国160站平均降水序列时滞相关分析表明,我国夏季各月均可能受到印度洋异常海温的影响。通过对时滞分析得到的关键时段进行SVD分析,可以得到:受印度洋偶极子正位相型异常海温影响,我国6月福建和四川一带降水增多,而全国其它大部分地区降水偏少;7月降水分布型与6月基本一致;8月江淮地区降水偏多,而中、西部降水偏少,反之亦然。受印度洋单极正位相型异常海温影响,我国6月份降水主要集中在江南、华南和西南一带地区,而黄淮以及四川以西会出现干旱天气;8月份降水南北向会出现“+,-,+”降水距平分布,反之,亦然。
|
|
|
|
1 |
江丽俐;管兆勇;卢楚翰;钱代丽;;东亚夏季风年际变化与IOD、ENSO间联系的年代际特征[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
2 |
周顺武,假拉,杜军;西藏高原夏季降水对ENSO的响应[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
3 |
夏冬冬,施能,陈绿文;1948—2000年ENSO事件与全球陆地年降水量的关系[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
4 |
朱晓金;陈联寿;;我国近海热带气旋迅速加强活动特征及其与ENSO的关系[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1期 |
5 |
朱晓金;陈联寿;;我国近海热带气旋迅速加强活动特征及其与ENSO的关系[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网络版(预印本);2010年01期 |
6 |
姜乃力;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对我国气候的影响[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02期 |
7 |
施能
,陈绿文
,夏冬冬;全球陆地年降水量与ENSO关系的初步研究(英文)[J];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2002年06期 |
8 |
;EI NIO PHENOMENON AND EXTENDED ASSOCIATE PATTERN ANALYSIS[J];Journal of Hydrodynamics;2004年01期 |
9 |
桂冰;二次约束优化方法在结构动力模型修正中的应用(英文)[J];Transactions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 Astronau;2005年03期 |
10 |
吴慧;;影响海南的热带气旋气候特征及其与ENSO的关系[J];气象;2005年12期 |
11 |
许武成;周旭;徐邓耀;;近50年川中丘陵区气候变化及与ENSO关系研究[J];高原山地气象研究;2008年01期 |
12 |
王平心;;一类可反对称化矩阵反问题的最小二乘解[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2期 |
13 |
庄丽莉;1994年世界气候概况[J];气象;1995年04期 |
14 |
孙安健,李晓燕;1994/1995ENSO与全球气候异常[J];甘肃气象;1996年02期 |
15 |
武炳义,高登义,黄荣辉;冬季格陵兰、喀拉海和巴伦支海海冰年际变化与ENSO事件[J];科学通报;1997年18期 |
16 |
何发祥;厄尔尼诺现象与黄、东海,对马海域马面渔获量关系─—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区ENSO渔场学问题之三[J];海洋湖沼通报;1998年01期 |
17 |
陈菊英;ENSO和长江大水对天文因子的响应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1999年S1期 |
18 |
朱艳峰
,陈隆勋;亚澳季风异常与ENSO准四年变化的联系分析(英文)[J];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2002年04期 |
19 |
蒋卫国;李京;王琳;;全球1950—2004年重大洪水灾害综合分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5期 |
20 |
刘宣飞;袁慧珍;管兆勇;;ENSO对IOD与中国夏季降水关系的影响[J];热带气象学报;2008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