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沙尘气溶胶表面变性影响区域降水的数值研究

黄蔚薇  
【摘要】:国内外许多观测事实以及理论研究表明,一定条件下沙尘气溶胶粒子在传输过程中表面化学特性可能受S污染物作用产生变性,使得沙尘粒子表面覆盖着可溶性硫酸盐。在我国沙尘暴发生的季节大气中S的含量较大,一定湿度条件下不可溶的沙尘粒子表面有机会硫化而成为表面包裹一层可溶性硫酸盐的混合气溶胶粒子。本文从两个方面研究这种变性的沙尘气溶胶对区域降水的影响。 (1)利用97年5月14日在辽宁观测的气溶胶和云滴谱航测资料,首先讨论混合气溶胶粒子作为凝结核的增长规律,计算了由混和核形成的云滴谱特征,并与纯硫酸铵盐核上形成的云滴谱进行对比。结果显示,混和核上初期形成的云滴谱比纯硫酸铵盐核上初期形成的云滴谱要宽,更接近观测到的实际云滴谱分布。因此,对于S污染严重的沙尘传输下游地区的降水混合气溶胶对云微物理过程影响较大。 (2)选取2003年4月8日到11日发生在我国北方的一次沙尘暴天气过程,利用NCEP的全球1×IFNL分析资料,使用MM5V3-7版中尺度模式,研究混合气溶胶对区域降水的影响。考虑模拟地区和辽宁皆为S污染严重的沙尘传输下游地区,根据混合气溶胶对云微物理过程的影响,在Reisner霰方案中加入沙尘气溶胶形成的云滴的表面平衡水汽压对饱和水汽混合比q_(vsw)的影响,设计了6种模式方案进行敏感性试验,详细对比分析各个方案模拟的温度、水汽混合比、6小时降水量、雪混合比和雨水混合比等物理量场的分布特点,从而研究混合气溶胶与冷云降水发展之间的关系,并探讨沙尘气溶胶对云和下游降水的影响机制。分析结果显示:1.与控制试验相比,敏感试验中的各个方案24小时区域降水量以及降水范围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2.考虑云滴表面平衡水汽压的敏感试验方案在湿度条件好并且温度适宜的地区局地降水有所加强;3.不同的云滴平衡水汽压不同程度地影响冷云降水中冰晶蒸凝过程和冰晶与过冷却水滴的碰冻过程从而影响区域降水。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牛生杰,章澄昌,孙继明;贺兰山地区沙尘气溶胶粒子谱分布的观测研究[J];大气科学;2001年02期
2 刘毅,任丽新,周乐义,周明煜,高原;一次黄沙输送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J];大气科学;1998年06期
3 成天涛,吕达仁,陈洪滨,李占清;浑善达克沙地沙尘气溶胶的粒谱特征[J];大气科学;2005年01期
4 辛金元,张文煜,袁九毅,刘立超;沙尘气溶胶对直接太阳辐射的衰减研究[J];中国沙漠;2003年03期
5 王明星,张仁健;大气气溶胶研究的前沿问题[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1年01期
6 康凤琴;银燕;张逸轩;;中国北方沙尘气溶胶对云和降水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J];气象;2009年06期
7 刘毅,周明煜;北京及近中国海春季沙尘气溶胶浓度变化规律的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1999年06期
8 高庆先,任阵海,李占青,普布次人;中国北方沙尘气溶胶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对地表辐射的影响[J];资源科学;2004年05期
9 刘东,戚福弟,金传佳,岳古明,周军;合肥上空卷云和沙尘气溶胶退偏振比的激光雷达探测[J];大气科学;2003年06期
10 吴涧,蒋维楣,王卫国,姚克亚,袁仁民;我国春季大气沙尘气溶胶分布和短波辐射效应的数值模拟[J];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11 周荣卫,刘红年,蒋维楣;中国地区沙尘气溶胶输送过程的数值模拟[J];气象科学;2004年01期
12 成天涛;吕达仁;徐永福;;浑善达克沙地沙尘气溶胶的辐射强迫[J];高原气象;2005年06期
13 李建云;屈述军;;中国地区春季沙尘气溶胶短波辐射气候效应数值模拟研究[J];气象与减灾研究;2010年04期
14 刘立超,沈志宝,王涛,周茅先,矢吹貞代,金山晋司;敦煌地区沙尘气溶胶质量浓度的观测研究[J];高原气象;2005年05期
15 宿兴涛;;中国沙尘气溶胶研究新进展[J];气象与环境科学;2008年03期
16 高卫东;袁玉江;刘志辉;魏文寿;;新疆沙尘源状况及其沙尘气溶胶释放条件分析[J];中国沙漠;2008年05期
17 贾璇;王文彩;陈勇航;黄建平;陈建民;张华;白鸿涛;张萍;;华北地区沙尘气溶胶对云辐射强迫的影响[J];中国环境科学;2010年08期
18 高卫东,姜巍;塔里木盆地地区沙尘气溶胶特征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2年04期
19 马井会;张华;郑有飞;孙治安;;沙尘气溶胶光学厚度的全球分布及分析[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7年02期
20 王娜;张镭;;沙尘气溶胶辐射特性及其观测方法初步评述[J];干旱气象;2007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双;王鑫;;黄土高原地区沙尘气溶胶对降水的影响—以2004年3月9~11日沙尘暴天气过程为例[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8大气成分与天气气候变化的联系[C];2011年
2 封秋娟;李培仁;栗惠玲;;华北地区云凝结核分布的观测研究[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3 朱帅;Tim Butler;Rolf Sander;马建中;Mark G.Lawrence;;污染区域沙尘气溶胶对对流层光化学的影响:北京超大城市个例研究[A];第十届全国气溶胶会议暨第六届海峡两岸气溶胶技术研讨会摘要集[C];2009年
4 陈丽;银燕;杨军;;扬沙和沙尘暴对云和降水的影响数值模拟[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大气成分与气候、环境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5 陈丽;银燕;杨军;;扬沙和沙尘暴对云和降水的影响数值模拟[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首届研究生年会”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6 司瑶冰;李云鹏;高涛;;激光雷达监测沙尘气溶胶垂直变化特征[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8大气成分与天气气候变化的联系[C];2011年
7 刘晶晶;黄建平;陈斌;;利用CALIPSO激光雷达和红外成像辐射计识别撒哈拉地区沙尘气溶胶[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2风云卫星定量应用与数值[C];2011年
8 桑建人;岳岩裕;舒志亮;翟涛;孙艳桥;陶涛;;西北地区沙漠及污染城市CCN分布特征的观测研究[A];第十五届全国云降水与人工影响天气科学会议论文集(Ⅱ)[C];2008年
9 高庆先;;沙尘气溶胶对大气环境的影响研究[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大气气溶胶及其对气候环境的影响”分会论文集[C];2003年
10 黄建平;付强;苏婧;汤强;王文彩;李玥;;沙尘气溶胶对西北地区温度和降水的影响[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大气成分观测、研究与预报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葛觐铭;西北沙尘气溶胶光学特性反演与沙尘暴的卫星监测[D];兰州大学;2010年
2 牛生杰;沙尘气溶胶微结构及其对降水影响的观测和数值模拟研究[D];南京气象学院;2004年
3 苏婧;中国西北地区沙尘气溶胶辐射强迫效应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4 陈敏;利用激光雷达和黑碳仪观测资料模拟研究气溶胶辐射效应与影响[D];兰州大学;2008年
5 王鑫;黄土高原地区沙尘气溶胶的综合观测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6 石金辉;中国近海大气沉降中氮组分的分布特征及对春季水华事件的影响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7 王天河;利用MFRSR反演西北混合相和沙尘云光学及物理特性的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8 柳晶;中国地区气溶胶光学特性及辐射强迫的卫星遥感观测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8年
9 曹贤洁;兰州地区气溶胶辐射特性观测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10 徐昶;中国特大城市气溶胶的理化特性、来源及其形成机制[D];复旦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蔚薇;沙尘气溶胶表面变性影响区域降水的数值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6年
2 刘瑞金;半干旱区卷云和沙尘气溶胶激光雷达观测[D];兰州大学;2011年
3 郭瑞;中国戈壁沙尘气溶胶的表征、识别、长途传输及其对下游区域环境的影响[D];复旦大学;2010年
4 赵树云;利用耦合系统BCC_AGCM2.0.1_CAM模拟沙尘气溶胶的辐射强迫与气候效应[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5 梁晓京;云凝结核对台风“莫拉克”降水及强度影响的数值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6 张凯;东亚地区沙尘气溶胶入海途径及通量的初步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3年
7 凌肖露;沙尘气溶胶对中国半干旱区近地层气象要素影响的特征分析[D];兰州大学;2011年
8 李崇;利用激光雷达观测资料研究沙尘气溶胶及其影响[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9 盖长松;中国西北地区气溶胶光学厚度和波长指数观测数据的分析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05年
10 王文彩;利用A-Train卫星资料研究PACDEX实验期间源区和沉降区沙尘云的微物理及辐射特性[D];兰州大学;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玉君郑菲 通讯员 王德英;中国大气气溶胶及其气候效应研究取得明显进展[N];中国气象报;2007年
2 本期嘉宾 中国气象学会秘书长 研究员 王春乙 采访者 本报记者 郑菲;气溶胶浓度增加影响作物生产[N];中国气象报;2007年
3 记者 倪永强 通讯员 杨启国;专家研讨干旱气候变化[N];中国气象报;2009年
4 干旱所;干旱所:凝聚一流科研力量的西北主力军[N];中国气象报;2006年
5 韩宗坡;求解气候变暖与沙尘暴的关系[N];中国气象报;2008年
6 记者 屈遐;中日韩专家再商治沙对策[N];中国环境报;2003年
7 记者 潘俊杰;气溶胶研究领域首个973项目启动[N];中国气象报;2006年
8 本报记者 王海平;“气溶胶”效应导致长三角变冷[N];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
9 韩永翔 张强;沙尘可以抑制气候变暖?[N];中国气象报;2004年
10 刘冲;再谈京津沙尘暴[N];中国矿业报;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