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对东亚夏季旱涝的影响研究
【摘要】:本文利用1958-2002年的NCEP/NCAR再分析资料、1951-2000年中国687站24h降水量资料,及1979-2004年CMAP降水资料,通过动力诊断分析与时空谱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展开了北太平洋副热带-中纬度大气低频振荡影响东亚旱涝的研究,主要结论如下:
(1)降水量的季节变率在东亚(110.0-140.0E,22.5-45.0N)和东北太平洋(160.0W-115.0W,22.5-45.0)呈反位相分布,东北太平洋降水在冬、夏存在很大的季节变率,即冬湿夏干。发现在北太平洋副热带,经向风的纬向传播在冬、夏季明显地反向,加之纬向风在冬、夏季反向,因此认为在东亚-北太平洋的副热带地区,存在一个纬向振荡的季风系统,它与经典的东亚季风系统有着密切的联系,从全球来看大西洋东部到地中海一带也存在着类似的气候特征。通过分析其机制指出,夏季在东亚-西太平洋地区相对角动量(东、西风AAM)转换以低层东风AAM通过上升运动转换为高层AAM为特征,在东北太平洋为高层西风AAM通过下沉运动转换为低层东风AAM;而冬季这两个区域的相对AAM转换恰好相反;从而揭示了相对AAM转换随季节变化的纬向振荡所造成的前述特殊的季风气候形态的机理。
(2)全球从赤道到中纬度,经向风的季节内振荡在副热带大气中所占比重最大,在热带最低。在北太平洋副热带的大气低层,经向风季节内振荡(ISO)沿纬圈向西传播的强或弱,是同一纬带上东亚夏季风区降水偏多或偏少的强信号。对1958 -2000年夏季情况的分析表明,位于不同纬带上的东亚季风区(由南向北分为4个区域),所有涝的年份里,无论当年东亚季风强弱与否,同一纬带上太平洋经向风ISO沿纬圈向西传播较强;在绝大多数旱的年份里,与之相反,同一纬带上太平洋经向风ISO向西传播较弱或中断。进一步分析发现,经向风ISO的纬向传播对应着大气经向型环流的移动,向西传播影响东亚夏季风区降水的ISO有来自中东太平洋低纬度东风气流中的低频波(如副热带东风带中的ISO的演变);也有来自中高纬度阿拉斯加湾及鄂霍次克海一带低频低压(如洋中槽)和高压(如阻塞高压和东北太平洋高压)向南向西的频散。因此东亚夏季旱涝不但与热带季风有关,而且与中东太平洋副热带东风带中的ISO向西传播、中高纬度长波调整时低频扰动向西的不连续后退密切相关。
(3)东亚-太平洋地区东风角动量(AAM)主要分布在对流层下层,而西风AAM主要分布在对流层中高层。夏季在东亚-西太平洋副热带地区东风AAM通过上升运动转换为西风AAM,在东北太平洋副热带西风AAM通过下沉运动转换为东风AAM。分析表明,北太平洋约30°N以南的副热带和以北的中纬度地区,对流层低层经向风ISO纬向
|
|
|
|
1 |
陈惠芳,刘天祥;1995年春季长阴雨天气的成因分析[J];广东气象;1996年01期 |
2 |
黄荣辉,陈文,丁一汇,李崇银;关于季风动力学以及季风与ENSO循环相互作用的研究[J];大气科学;2003年04期 |
3 |
高由禧,徐淑英;关于东亚季风区域的气候的研究[J];气象学报;1959年03期 |
4 |
林锡贵,蔡亲炳;1988年盛夏南沙群岛海面气象特征[J];海洋通报;1991年03期 |
5 |
王亚宁,贾晓玲;季风与中国气候[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
6 |
王芳;周尚哲;康建成;郑琰明;周凌云;;中国网纹红土研究进展[J];鲁东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1期 |
7 |
鲍名;黄荣辉;;近40年我国暴雨的年代际变化特征[J];大气科学;2006年06期 |
8 |
林爱兰;张人禾;;大气低层风场对南海海温的影响及其与季风的关系[J];海洋科学;2009年01期 |
9 |
丁一汇;梁萍;;基于MJO的延伸预报[J];气象;2010年07期 |
10 |
赵恕;季风与贵州的雨季[J];气象学报;1965年01期 |
11 |
Minorn Tanaka
,张爱华;夏季季风的活跃—中断周期与欧亚和西太平洋环流间的相互作用[J];广西气象;1984年04期 |
12 |
王苏民,冯敏;内蒙古岱海湖泊环境变化与东南季风强弱的关系[J];中国科学B辑;1991年07期 |
13 |
左瑞亭,曾庆存,张铭;季风及季风与西风带相互关系的数值模拟研究[J];大气科学;2004年01期 |
14 |
刘海成;陈汉宝;;非结构化网格在印尼亚齐电厂温排水模型中的应用研究[J];水道港口;2009年05期 |
15 |
秦宁生;卫捷;吴永森;;印度洋海温与西北汛期旱涝气候预测研究[J];青海气象;1995年04期 |
16 |
王乃昂;关于东亚季风演变的问题讨论[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98年03期 |
17 |
李宁;追踪远古的季风[J];大自然探索;2001年05期 |
18 |
徐凤莉
,何军;中国气象报副刊“云海”和“四季风”研讨会在葫芦岛召开[J];辽宁气象;2001年04期 |
19 |
马淑杰,孙淑清;南海夏季风持续异常的特征及其对全球环流的影响——I.诊断分析[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1年04期 |
20 |
刘长征,王会军,姜大膀;东亚季风区夏季风强度和降水的配置关系[J];大气科学;2004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