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青藏高原冬春积雪对我国夏季降水分布的影响研究

朱玉祥  
【摘要】: 本文主要通过诊断分析和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青藏高原冬春积雪的变化及其对我国降水分布的影响,并对其影响机理进行了分析。文章还探讨了青藏高原冬春积雪增加的原因。另外,做了区域气候模式中的地形处理方案改进试验。 主要结论概括如下: (1)发现青藏高原冬春积雪具有年代际的变化,尤其是春季积雪,在1977年出现了由少转多的突变;同时青藏高原及附近地区春夏季大气热源持续减弱。青藏高原冬春积雪和高原春夏季大气热源呈显著负相关,高原冬春积雪的增加对高原春夏季大气热源的减弱有重要贡献。 (2)观测资料的统计相关发现,无论年际还是年代际,青藏高原冬春积雪与长江流域、新疆地区夏季降水呈正相关,而与华南和华北呈反相关。并且长江流域的正相关区具有高统计显著性。 (3)把包络地形引入区域气候模式,对地面降水和温度的模拟有明显改善。 (4)冬季多雪的敏感性试验较好的模拟出了“南涝北旱”雨型,即长江流域多雨,华北和华南少雨。 (5)本文的数值模拟和资料分析都揭示出,在年代际尺度上东亚冬季风和夏季风具有明显的的反相关关系,而青藏高原冬春积雪在这种跨季度的相关关系中起了重要的“中介”作用。东亚冬季风偏强,青藏高原冬春积雪偏多;而青藏高原冬春多雪会导致东亚夏季风和南亚夏季风偏弱。 (6)揭示了高原冬春积雪影响夏季风和我国夏季降水的机理。在积雪初期,地面反射率起了主要作用;在积雪融化后,“湿土壤”在延长高原积雪对天气气候的影响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初期的反射率增加减少了太阳辐射的吸收,融雪时的融化吸热,以及后期的湿土壤与大气的长期相互作用,改变了春夏季高原热源,是高原积雪影响夏季风并进而影响我国夏季降水的主要机理。 (7)对“南涝北旱”做出了合理解释。资料分析和数值模拟都表明,青藏高原冬春多雪,会导致我国降水出现“南涝北旱”分布。“亚洲冬季风偏强-青藏高原冬春积雪偏多-春夏季高原热源偏弱-东亚夏季风偏弱”可合理解释1977年后的“南涝北旱”。 (8)给出了青藏高原冬春积雪增加原因的解释:蒙古高压的加强,使得低层850hPa的冬季风加强,可以影响到青藏高原南侧的孟加拉湾地区,在低层激发出气旋环流;500hPa上,蒙古高压形成的反气旋环流南侧的东风可以吹到青藏高原上,和青藏高原南侧的气旋性环流在青藏高原南边缘形成切变线;青藏高原主体东部的大范围地区,垂直上升运动加强;春季流入青藏高原的水汽增加。上述因素导致了高原冬春降水(积雪)的增加。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崔彩霞;21世纪的气候模拟—Casino-21实验[J];新疆气象;2002年02期
2 郑琼,钱永甫;长波辐射的温度效应对气候模拟结果的影响研究[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1期
3 曹鸿兴;模式气候的球谐谱分析[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1年01期
4 袁重光;IAP AGCM及基本气候模拟简介[J];地球科学进展;1992年06期
5 丹 利 ,季劲钧 ,李银鹏;基于一个不同网格相互嵌套的陆气耦合模式的气候模拟研究(英文)[J];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2002年03期
6 刘永强,丁一汇;区域气候模拟研究[J];应用气象学报;1995年02期
7 蒲朝霞;;数据同化在气候模拟中的应用——对中国西部区域气候研究的展望(英文)[J];地球科学进展;2007年11期
8 赵宗慈;模拟人类活动影响气候变化的新进展[J];应用气象学报;1993年04期
9 张肖剑;靳立亚;俞飞;王志远;;基于PMIP2气候模式模拟的中全新世北大西洋涛动[J];海洋学报(中文版);2010年04期
10 尹树新,梁汉明;1979年梅雨期季风垂直环流的一些特征[J];热带气象学报;1986年02期
11 陈惠芳,刘天祥;1995年春季长阴雨天气的成因分析[J];广东气象;1996年01期
12 黄荣辉,陈文,丁一汇,李崇银;关于季风动力学以及季风与ENSO循环相互作用的研究[J];大气科学;2003年04期
13 关吉平;张立凤;张铭;;集合预报研究现状与展望[J];气象科学;2006年02期
14 黄建斌;朱锦红;李振华;;用区域气候模式对1951—2000年我国夏季降水的模拟[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网络版(预印本);2006年04期
15 史国宁;;日本的世界气候研究计划之一——气候模拟[J];气象科技;1983年01期
16 林锡贵,蔡亲炳;1988年盛夏南沙群岛海面气象特征[J];海洋通报;1991年03期
17 熊安元;美国能源部CHAMMP气候模拟计划简介[J];湖北气象;1994年02期
18 王芳;周尚哲;康建成;郑琰明;周凌云;;中国网纹红土研究进展[J];鲁东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1期
19 尹崇华;延晓冬;石正国;;近年来中等复杂程度地球系统模式的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07年03期
20 黄建斌;朱锦红;李振华;;用区域气候模式对1951—2000年我国夏季降水的模拟[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红梅;周天军;宇如聪;;中国东部夏季极端降水变化及其耦合模式模拟[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气候系统模式发展与应用”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2 曾群柱;王光宇;;青藏高原积雪变化及对我国东部夏季气温、降水影响的探讨[A];青藏高原与全球变化研讨会论文集[C];1994年
3 钱维宏;;卫星观测资料在季风研究中的应用[A];第十三届全国遥感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4 琚建华;钱诚;曹杰;;东亚副热带夏季风指数研究[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气候系统与气候变化”分会论文集[C];2003年
5 马杰;李建平;;冬夏季北半球Hadley环流圈强度变化的地域差异[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季风及其模拟”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6 李清华;高学杰;张冬峰;;区域气候模拟中对流参数化方案的比较研究[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气候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7 刘华强;朱其国;黄雪辉;李权宝;;青藏高原积雪对强ENSO事件的响应[A];第三届长三角气象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6年
8 丹利;季劲钧;;1989-1998年中国土壤湿度的时空变化模拟[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气候系统模式发展与应用”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9 刘华强;袁良;李权宝;;青藏高原积雪对强ENSO事件的响应[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气候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10 李立娟;王斌;周天军;;二十世纪全球气候变化的模拟分析[A];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年会气候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玉祥;青藏高原冬春积雪对我国夏季降水分布的影响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7年
2 卢鹏;大气辐射模式的改进及其在气候模拟中的应用[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2年
3 汪小旵;南方现代化温室小气候模拟及其能耗预测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3年
4 李忠贤;CAM3模式海气湍流通量参数化的改进及其在气候模拟中的应用[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8年
5 包庆;青藏高原气候动力学的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气物理研究所);2007年
6 卢鹏;大气辐射模式的改进及其在气候模拟中的应用[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7 韩荣青;副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对东亚夏季旱涝的影响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6年
8 张彩云;台湾海峡叶绿素a对海洋环境多尺度时间变动的响应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9 王铮;吕宋海峡黑潮流径变异的动力机制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8年
10 樊红芳;青藏高原现代气候特征及大地形气候效应[D];兰州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艳;三江源湿地消长对区域气候影响的数值模拟[D];兰州大学;2006年
2 李青;中南半岛与南海热力差异对南海夏季风爆发的影响[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7年
3 孙瑾;春季青藏高原南侧前季风环流圈的季节和年际变化及与东亚夏季风的关系[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08年
4 张雪梅;东亚地区夏半年水汽输送过程的气候特征及其与我国东部降水的关系[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5年
5 高姗;基于遥感的南海初级生产力时空变化特征与环境影响因素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08年
6 刘衍韫;厄尔尼诺/南方涛动的海气相互作用关键区及对外强迫响应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7 夏咏华;“厄尔尼诺”事件及其对气候和航海活动的影响[D];大连海事大学;2001年
8 周晓英;长江口海域表层水温变化的气候特征[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9 安春雷;近千年高分辨率的石笋气候记录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10 刘璎瑛;日光温室保温性能的试验研究及小气候模拟[D];南京农业大学;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张星海;南涝北旱源于青藏高原积雪增加[N];北京科技报;2004年
2 本报记者 杨梅菊 李欣 本报记者 郑菲 孔岩 通讯员 仰美霖 本报记者 张永;第四届国际季风研讨会专题报道[N];中国气象报;2008年
3 早报记者 李萌;季风书园搭微博便车赚人气[N];东方早报;2011年
4 韩梁;死海:南涝北旱两重天[N];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
5 本报见习记者 王玉娟;谁来保住下一个“季风”[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9年
6 赵小兰 黄幸媛;第三届国际季风研讨会召开[N];中国气象报;2004年
7 李星;全晓书;我国“南涝北旱”将持续三十年[N];中国矿业报;2003年
8 陈东蕾;马甲女装一季风情[N];浙江日报;2000年
9 梁钢华 袁秀贤;中国“南涝北旱”将变“南旱北涝”?[N];新华每日电讯;2005年
10 赵永平;我国当前南涝北旱并存[N];人民日报;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