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面过程模式中植被冠层四流辐射传输参数化方案的理论及应用研究
【摘要】:
陆面过程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外场观测试验研究和数值模拟研究。针对目前在陆面过程数值模拟研究中对于地表植被冠层辐射传输参数化方案精确性不足的问题,本文在冠层二流辐射传输模式基础上新发展了一个描述太阳短波辐射在植被中传输的冠层四流辐射传输模式。
冠层四流辐射传输模式的发展思路是,在大气辐射传输理论的基础上得到一组描述短波辐射在植被中传输过程的冠层辐射传输基本方程,引进大气中求解辐射传输方程的四流近似解法,并求得冠层四流辐射传输方程的解析解。方程中各项参量能够反映叶子或冠层特殊的几何和光学特征。冠层辐射传输方程实际上就是一组微积分方程,通过求解方程得到冠层向上、向下辐射强度的解析解,从而计算冠层的反照率。冠层向上、向下辐射通量取决于冠层散射相函数、叶子在入射光方向投影面积、单个叶子反射率和透射率、叶面积指数以及直射光入射太阳高度角等。论文给出了冠层散射相函数的解析式,并参照二流模式确定了植被冠层各项参量的定义及其参数化形式。
由于在叶子呈水平分布时,各种辐射传输模式都应该满足Goudriaan理论规律,并且缺乏对叶子散射相函数等的直接观测资料,所以本文利用Dickinson(1983)发展的冠层二流辐射传输模式来验证新发展的四流辐射传输模式的正确与否。四流模式计算叶子水平倾角时对太阳短波辐射的反照率,与二流模式结果比较可以验证模式的理论推导和建模都是正确的:计算结果的比较,表明四流模式在水平叶角分布时计算的冠层反照率与二流模式结果一致,同时直射光从任何太阳高度角入射的冠层反照率结果也一致,从而证明发展的冠层四流辐射传输模式是成功的。
利用新发展的冠层四流辐射传输方程分析了在叶角分布的几种特例情形下,辐射在植被内传输的一些规律。计算的辐射传输规律与文献和有限观测资料是一致的,证明发展的冠层四流辐射传输模式能够合理描述短波辐射在植被中的传输过程。
论文设计了包括球形和垂直叶角分布、叶面积指数、叶子和土壤光学性质等各种组合的大量实验,在这些组合下比较四流模式与二流模式的计算结果,并对结果的差别进行了比较分析。统计在两种情形下各种组合的相对误差,在只有散射光情形下,当叶面积指数较小时,相对误差在10%-49%之间;尤其是叶子呈垂直分布时,在土壤反射率较小时,相对误差在15%以上个例占77%。在只有直射光情形下,各种组合两个模式误差大于0.02的占46%,叶子垂直分布时相对误差超过10%的占多数。
从两个模式计算冠层反照率的结果可以看出,在大多数个例中尤其是只有直射光入射情形下两个模式的计算结果都有较大差别。
为了更好地说明新发展的冠层四流辐射传输模式的必要性和科学性,论文在实际模拟试验中将两种模型同时耦合到同一个陆面过程模式中进行比较试验,并对一些主要陆面物理量,特别是辐射分量的模拟结果与野外观测结果进行比较来说明其改进的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冠层四流辐射传输模式能够得到更精确的植被反照率,从而使得陆面模式计算的地表吸收的净太阳辐射通量更接近于观测值。
|
|
|
|
1 |
周彬;陈良富;舒晓波;;FPAR的Monte Carlo模拟研究[J];遥感学报;2008年03期 |
2 |
延昊,邓莲堂;利用遥感地表参数分析上海市的热岛效应及治理对策[J];热带气象学报;2004年05期 |
3 |
杨满根;陈志彪;;利用NOAA/AVHRR数据估算福建省月平均地表反照率[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4期 |
4 |
刘晓臣;范闻捷;田庆久;徐希孺;;不同叶面积指数反演方法比较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5期 |
5 |
刘晓臣;范闻捷;田庆久;徐希孺;;不同叶面积指数反演方法比较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网络版(预印本);2008年02期 |
6 |
吴彤;倪绍祥;李云梅;蒋建军;陈健;;基于植被信息遥感反演的东亚飞蝗监测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6年02期 |
7 |
林文鹏,陈金华,王长耀;福建沿海地区太阳辐射时空变化分析[J];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4期 |
8 |
张长春,王晓燕,崔亚莉,邵景力;黄河三角洲地表特征参数的遥感研究[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5年02期 |
9 |
宋金玲;王锦地;刘小青;;农作物冠层BRF及波谱的计算机模拟及其验证[J];遥感学报;2007年02期 |
10 |
陈艳华;张万昌;雍斌;;基于TM的辐射传输模型反演叶面积指数可行性研究[J];国土资源遥感;2007年02期 |
11 |
张强,王胜,卫国安;西北地区戈壁局地陆面物理参数的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2003年05期 |
12 |
韩秀珍,马建文,刘志丽,刘正军;沙尘源区AVHRR反照率时序变化与TSP的对比分析[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3年05期 |
13 |
文莉娟;吕世华;陈世强;孟宪红;李锁锁;奥银焕;;干旱区绿洲地表反照率不对称观测研究[J];太阳能学报;2009年07期 |
14 |
王胜;张强;岳平;曾剑;李宏宇;;黄土高原中部典型台塬区冬季微气象特征研究[J];高原气象;2011年04期 |
15 |
李茂善;马耀明;仲雷;吕世华;;珠峰和曲宗站2005年4,5月近地辐射能收支初步分析[J];高原气象;2006年06期 |
16 |
李英;胡泽勇;;藏北高原地表反照率的初步研究[J];高原气象;2006年06期 |
17 |
刘辉志;涂钢;董文杰;;半干旱区不同下垫面地表反照率变化特征[J];科学通报;2008年10期 |
18 |
余予;李扬云;童应祥;田红;陈洪滨;;寿县地区小麦和水稻田地表反照率观测分析[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9年06期 |
19 |
王鸽;;1982—2000年中国区域地表反照率时空分布特征[J];高原气象;2010年01期 |
20 |
张果;周广胜;阳伏林;;内蒙古荒漠草原地表反照率变化特征[J];生态学报;2010年24期 |
|